谈几点思考关于我国通识教育一些深思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18886 浏览:825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近几年大学通识教育备受我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一些知名高校就通识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但是目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无论在认识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对通识教育的理念认识混乱,通识教育实践形式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通识教育实施模式机械、单一。这些问题亟待我们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大学;通识教育;小班讨论
作者简介:陶奇志(1987-),女,甘肃天水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 南充 637002)
1007-0079(2013)31-0001-02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教育理念在近两百年前的美国应运而生,当时是为了批评美国大学过分强调大学专业化的风气,为了维护大学的“共同学科”而提出此概念。至20世纪40年代这一教育理念才被我国学者引入国内,通识教育在传入国内后受到我国学者及专家教授的高度重视,在学术界,人们对通识教育的研究丰富多样,研究者大力呼吁通识教育并在我国的大学里极力推崇此教育。然而,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通识教育在引入我国的大学校园后难免会出现一些水土不服的现状。在实践当中,通识教育的真正内涵和价值往往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面对这些现状,不得不令人深思一些问题:通识教育的真正内涵到底是什么?我国在通识教育的实践当中出现了哪些偏差?究竟应以怎样的途径和方式将通识教育实施到位?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及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通识教育的起源及概念内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可以翻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或者新颖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源头要追溯至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摘自:毕业论文的格式www.618jyw.com
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主张解放人的心智、思想自由,强调人的主体价值。然而这种教育思想因历史背景等原因而富含阶级等级观念。后来人们在自由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通识教育。19世纪初美国博德因学院(Bowdoin college)教授帕卡德(A.S.Packard)首次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当时帕卡德教授是在“大学生学习的课程是否需要一些共同的部分(common elements)”这一争论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大学的课程应该有共同部分,并且撰文为他的观点进行了辩论,他曾在文章中提到:“我们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general 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这便是通识教育的最初内涵界定。但在当时并未唤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到20世纪初,人们才开始关注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及价值。
有关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文献相当丰富,因而对于通识教育概念的界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述的思想观点颇具多样性,至今尚未达成一个公认的统一规范的界定。汪永铨和李曼丽两位教授通过对有关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研究表述的侧重点不同,将不同的表述归纳为从三个核心概念来认识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首先,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界定其内涵。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组成部分中非专业性的教育,与专业教育共同构成高等教育,也可以指大学的办学理念。其次,从通识教育目的角度来定义其内涵。通识教育是培养健全个人和社会中健全的公民的非职业性教育。第三,从通识教育内容角度来界定其内涵。通识教育是非专业的、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包含基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教育。

二、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两个组成部分,各自都有其相应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识教育为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构建基础。然而,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许多了问题,未能较好地体现通识教育的真正宗旨。

1.对通识教育的理念认识混乱

通识教育目前尚处于一个既引人注目但概念又丰富多样的状态。查阅通识教育相关的文献,对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表述就高达几十种。有学者认为通识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也有学者认同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更有学者认为通识教育和古希腊提倡的自由教育其实是一回事,只是概念内涵稍微中性一点。此类现象表明学术界对此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尽管我们都明白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个体健全的人格、社会中健全的公民,培养人的全面学识和博学的智慧,但是要实现通识教育的理念,要涉及到很多方面。目前通识教育本身概念的研究定位尚不明确。“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对通识教育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不仅不一致,而且很模糊。”对通识教育的理念认识不准确势必会影响通识教育实践的有效实施。

2.通识教育实践形式化

通识教育是土生土长的西方教育,在引入我国后,通识教育不管是教育模式还是理念、课程等大都是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然而由于缺乏与我国大学的本土特征相结合,使得通识教育流于形式,没能充分体现通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实施往往是给学生附加一些专业课以外的课程。课程内容庞杂且上课没有严格的要求,学生多是为了拿到学分而勉强去上,学生没有了积极性,课堂自然没有气氛,教师纵使再澎湃,久而久之也没有了自信和热情,这样便形成恶性循环,原本旨在将自然、社会、人文的学问融会贯通,弥补专业教育不足的通识教育在实践过程中日趋形式化。

3.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的设置是教育实施的核心和手段,关于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我国目前仍是在借鉴美国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经验来规划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安排,包括课程内容、课时、学分、讲授形式等。然而我国大学教育仍然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专业教育课程还是处于主要地位,通识教育课程作为辅助专业教育而处于次要位置,受到学生的忽视。此外,我国通识教育的课程大多是依据现有的师资和办学条件,罗列出一些拼盘式的课程菜单供学生选择,课程缺乏内在的逻辑结构,通识教育课程杂、乱、缺、浅,内容很少触及名著原著,只停留在了解层面。而且多学科整合课程少,没有起到“通融识见”的效果。[3]加之通识类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严格,训练不到位,在这般情况之下,通识教育课程注定是没有地位和效果的,形同虚设。 源于:论文提纲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