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教改对高校《摄影基础》课程教改一些倡议理工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10058 浏览:358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对高校《摄影基础》课程在目前的教学中所存在的几个普遍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探讨,指出了该课程在教学与管理环节中所存在的多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摄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摄影基础》是普通高院艺术、新闻、媒体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常见专业基础课程。它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摄影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介绍与训练,同时又为学生继续学习专业课程提供了构图、用光、配色、审美等方面的能力预备,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纵观当下高校中所开设的摄影基础课程,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拟对其中主要的几个展开分析和探讨。

二、《摄影基础》课程教学与管理环节中存在几个主要问题

(1)教学管理者(大纲制定者)与专任教师缺乏沟通,造成大纲与教学内容脱节。开设《摄影基础》课程的院系横跨了文、理、艺术、教育等多个学科门类,因此必然会出现教师跨院系授课的情况,尤其是在选修制和学分制盛行的今天。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在学校内部共享软硬件设施以及人力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因为,各个院系都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制定教学大纲的,而他们又往往不会去主动征求通常是属于其他学院的摄影任课教师的意见,因此,在真正上课之前,教师可能并不知道教学大纲是如何安排的,因而无法针对性的备课。而大纲的制定者通常也没有摄影的学科背景,因此在制定过程中,常有一些细节考虑不足,他们更无法知晓学科前沿知识,因而无法在大纲中做出反应,往往需要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判断来进行调整
(2)课程安排不符合教学规律。由于只是一门看来难度不大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在课程的具体安排上,很多院系都相当随意。比如有的院系会将教学内容原封不动,然后将学时数压缩为原先的1/2甚至于1/3, 1/4,以留下更多的时间去安排其它专业课;而丝毫不考虑是教师与学生是否能够在课时之内完成任务。另外有些专业虽然不压缩课时,但却会在课时的排布上随心所欲,有时候要求1天连上8节,在几天之内就将这门课程讲完,另有些时候则可能只要求每周上2节课,然后持续四、五个月。这种课时密度太高或者太低的做法,都不利于摄影这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3)重理论,轻实践。由于受到缺乏实验设备或者实验指导教师的影响,很多院系都没有办法安排摄影的相关实验,于是他们只好增加讲授的课时,使这门课沦为一门纯理论性的课程。这么做虽属无奈之举,但摄影基础主要是技能与经验的学习,它是无法通过纯理论讲授来实现的。实际的教学效果也无法保证。
(4)课程评价的方式不合理,教师没有自主进行课程评价的权力。目前多数高校仍然会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来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评价,开设了实验课的可能还会将实验成绩折算一定的比例计入总评分数。这么做看起来似乎很科学,但在执行的细节上却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实验成绩在最终的总评成绩中到底占多大的比重?是30%、50%还是100%?这个比重是由管理人员预先设定的还是由教师自己来决定的?可不可以完全以项目实践的方式来替代试卷考试?如果有多次实验,那么每次实验在总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618jyw.com
评成绩中又占到多大的比例?如果没有实验,那么平时成绩如何给出?
作为教学管理人员,他们是不会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通常的做法就是“一刀切”,即把摄影基础课与其它所有同类型含实验的课都按照一种方式来进行管理与评价,这种无视课程自身特点的做法最终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5)教学方法落后。目前多媒体教学在高校中已经相当普及,但在摄影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认为并没有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归根结底,是教学思想落后所致。
第一,多数教师仍然沿袭旧思维,将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别开设。在理想状态下,我们希望能够创设出一种类似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浸入式学习环境,或是类似于“工作坊”的学习空间,能够让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互动,边学边练,在听课的同时就进行实践操作,增进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现在有些教师虽说也制作了课件来进行教学,但在教学思想却没有转变,仍然是由教师“一个人主导的课堂”,而无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存在。
第三,在实践操作环节的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然习惯于先“演示”,然后再要求学生进行“复制”或者“模仿”。这种方式无视学生的自主思维与学习能力,严重制约了其创造力的发展,只能培养出熟练的“操作工”却并不能培养出“艺术家”或者“设计师”

三、对摄影基础课程教改的几条建议

(1)教学大纲的制定要与教学环节联系起来。要建立一种动态机制,使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改能够紧密联系专业技术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到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我们还应该创设一定的条件,使任课教师与学科专家也能够加入到教学大纲制定者的队伍中去,而不是仅凭管理者的主观想象。
(2)课程安排科学化,模块化。我们认为,应该在课程的安排上秉承科学化的教学思想,使课程安排保持适当的密度,同时按照模块化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与实验。此外,我们还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设计一些模块化的项目实践或者实验,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3)提高课程管理水平。课改离不开决策与管理层的支持。只有让他们放下身段,切实提高自己的决策力与管理水平,贯彻服务意识,课改才能获得生长的土壤与环境,教师才有课改的动力,学生才能真正从课改中收益。
(4)提高教学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对于教师而言,转变思想认识,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在“做中学”,“玩中学”,重视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是他们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以外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曾晓剑,普通高校摄影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云梦学刊 2010年 01期 pp127-128
刘勇,公共艺术课程背景下的摄影教学研究, 大众文艺 2012年 06期 ,pp235-236
作者简介:
程锐, 男, 1978年出生,汉族,籍贯武汉,江汉大学教育学院数字媒体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摄影、影视技术。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