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品德谈求异思维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7588 浏览:2417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经常将学生置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情境中,让孩子通过一些具体情景,引思探究,开拓思维,寻找正确的答案,往往忽略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而求异思维却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求异思维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一、注意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真正落实

《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的道理,注意克服成人化和概念化的现象。”要提高小学生道德认识,强化教学效果,学生只有通过自我思考,才能激发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求同思维,而忽视了求异思维,这违背了《课程标准》的教学原则,致使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其实,求同思维是一种操练性的思维。因为这种答案已经被人认同,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内心世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形:当教师提出一些判断性的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往往千篇一律、众口一词,把教师心目中理想的答案说出来。例如,在教学第六册《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一课时,问学生:“在学校要遵守日常行为规范,那么不在学校要不要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呢?”学生马上做出肯定的回答:“要!”从表面看,学生似乎掌握了课文观点,并源于:论文范文网www.618jyw.com
能正确运用所学观点去判断问题,达到了本课教学目标。但我们只要仔细想一想,就会不由地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是否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那么一致?他们真的没有其他想法吗?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李久宁曾对小学生道德概念的理解做了调查。实验结果表明低年级小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还相当肤浅,仅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正确了解道德概念的人数有所增多,但是,即使到了高年级仍只有2/5左右的学生达到正确理解水平。可见,每个学生的具体认识水平是有差异的。我们不否认部分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能接受新的道德观点,并会用新的观点去指导自己的言行,但同时也应看到还有部分学生未必立即接受新学的道德观点。但他们不敢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或许是怕自己的回答不符合老师的要求,怕受批评。这种情况是教师在教学中片面认同求同思维造成的。如果学生不愿说真话,教师又怎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的教育呢?教学过程没有一定针对性,“提高实效”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课堂教学目标也就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例如,在教学第八册《要节俭不要浪费》一课时,我在深化扩展环节设计了这样一道道德判断题:“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还要不要培养节俭的生活作风呢?”按常理,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不容置疑的“要”。可是,有一个学生竟提出相反的意见。我马上进行统计,发现持这种观点的学生竟有30人(这个班原有38人)。通过询问原因,我才发现学生并未理解“节俭”的含义。他们片面地认为“节俭”就是吃差东西,穿补丁的衣服,用旧的物品。由于学生说了真话,使我能及时收到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马上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讲述“节俭”的内涵,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去分析中国的国情,使他们明白了培养节俭生活作风的重要性,知道“节俭”可以兴国家,兴企业,兴家庭,真正理解“节俭”的含义,转变原来头脑中的片面观点,使本课教学目标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深化。上述可见,重视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说真话,敢于表明自己的意见,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观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二、注意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

知识的传授不应只使儿童进行一种“记问”之学,而应让儿童通过自己主动活动和头脑演算来获得知识。只有这样,他的思维能力才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提高。如果教师只重视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只让学生照葫芦画瓢,这就好比把学生当作教师手中的算盘。随着教师手指的推动,算盘珠虽然可以上下飞快地灵活移动,但他们终究不能摆脱算盘框的约束,只能机械地运动,求同思维就好比算盘框一样约束了学生的思维运动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得不到发展。因此,它缺乏自动性和独创性,容易使学生人云亦云,无独立的见解,失去探索问题的精神。
目前,不少教师的头脑中仍存在这样的观点,总希望学生上完思想品德课后,马上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思想水平上一个台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一般很难出现。即使学生对课堂上的练习题能做出一个正确的回答,但到实际生活中,真正碰到类似情况时,他们往往采取的仍是以前的做法。例如,上完《智斗坏蛋》一课,我们总希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坏人坏事时,都能像课文中的小姑娘一样机智勇敢地和坏人坏事做斗争,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他们遇到突如其来的事情未必可以冷静沉着地应付。他们中不乏胆小怕事的人。再加上一个人的正确认识是“经过多次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才能完成的。认识不同于平常的科学知识,人的道德观念有时是受环境制约的。例如,一些家长本身存在“少管闲事,不逞英雄”的思想。他们对孩子在这方面的教育有可能与思想品德课教学观点背道而驰。这种在学生头脑中的思维定势,不一定能在课堂教学短短40分钟内转变。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允许他们暂时保留自己的意见。可以说,只要学生通过学习,能在头脑中留存本课的道德观点,这堂思想品德课就算成功。因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思维水平的发展、他们自然会对以前在头脑中留存的道德观点进行思考,进一步去理解,并逐渐接受,从而做出新的选择。学生只要通过思考理解去获取知识,思维水平就能得到提高。可见求异思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和个性的培养。

三、注意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求异思维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条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给学生创造进行求异思维的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敢想,让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发展立体思维。例如,讲授第十册《珍惜时间》一课,我让学生说一说班里珍惜时间的同学的事例。学生列举的事例都是讲班上某同学如何利用下课、活动课时间做作业、做习题、复习功课。但是,有几位同学却不认为这样做是珍惜时间。他们认为: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学习。该休息该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应该做其他事情。如果没有充足的休息,大脑会很疲劳,人不会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这几个同学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随大流,能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课文观点去分析问题,表现了突出的求异思维能力。我马上表扬了他们,并且肯定了他们的意见。与此同时,我也结合有关的事例综合地进行分析,在表扬学生心目中那些珍惜时间的同学以后,对他们行为的不合理处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做,使本文的观点更为突出,帮助学生区别了“珍惜时间”方面一些容易出偏差的做法。同时,也使其他学生深受启发。
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便于把问题揭透,深入地、辨证地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问题,把道德知识理解得更清晰、更透彻,使之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质。例如,在讲授《谁的钱用得最合理》一课时,结合课后的练习题,我让学生议一议:“小娟到底该不该买表演服参加卡拉OK大赛?”部分学生按常规的答法,认为表演服虽然漂亮,但很贵,平时上课又穿不上,因此不应购买,可以节省的就尽量节省下来。有的学生却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认为目前社会上许多卡拉OK大赛的评选项目中都有“最佳服装奖”栏目,比赛打分栏目中又常有“服装”栏目,可见服装对于表演的评选结果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买一套表演服是应该的。况且,学校有时也会搞一些重要活动,表演服到时也可以穿。该花的钱就花,这不算用钱不合理。面对这种情况,我立即让学生进行一场五分钟的小辩论赛,让持两种不同意见的学生陈述各自的理由。通过辩论,学生终于得出结论:买的物品只要对自己真正有用,并且没有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范围,这样用钱就算合理,从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知道了合理用钱的“尺度”。
《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要达到这一教育目的,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要让学生在思考中区分一些事情的对错,在议论中学会归结有关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素质的提高。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