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置悬念

更新时间:2024-02-15 点赞:8909 浏览:337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在教学中,如果能运用悬念,能激起学生浓厚兴趣,引发强烈的求知,达到启迪广袤思维,点燃无穷智慧的目的。悬念法可运用于新课的全过程,课始激兴趣,课中见深度,课尾泛余波。使整堂课波澜起伏,有声有色。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置悬念呢?

一、适时设置疑问,不断获取新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质疑”,也就是提出问题。有问题,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教师切不可撒手不管,而应该及时引导、点拨,为迷途的“羔羊”指点迷津,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们在面临“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突然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创新源于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始于问题情境。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创设悬念式情境,吊着学生的胃口,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探究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一个由“百思不得其解”到眼前“豁然开朗”的心灵体验过程,这样的学习是让他们终身难忘的。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业本带回了家,而小芳急着要用,那么小芳怎样才能拿到自己的作业本?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帮小芳出谋划策,最后形成了三种方案: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两人电话约定沿同一条路相向而行,小明送,小芳接。接下来,教师又指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案的基本数量关系、优劣等问题。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们一起探求知识的奥秘,一同体验数学的价值。
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贯穿于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

三、利用错误资源,让学生错得骄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习错误是学习过程中正常而普遍的现象。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和成人不同,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学习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学生出错时,教师不要一味指责,反而要大加赞扬和鼓励,充分开发、利用错误资源。
新课程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倡导“尝试——错误——再尝试”的探究式学习,而尝试、探究必然生成更多的差错,教师不应忽视,而应正视。叶澜教授就曾断言:“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差错,正是被忽视又亟待开发的宝贵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教学“画角”时,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初步形成画角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尝试独立画角。在巡视学生练习时,我发现有学生把100°的角,画成了80°,是直接指出其错误还是……我想既然学生有了这样的错误,何不把它当成“诱饵”抛给学生呢?于是,我请其中一位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画角的过程,接着问:“在刚才这位同学画角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有同学说:“他源于:免费论文网www.618jyw.com
画错了,因为他在量角器上数刻度时数反了”。我马上接着问:“他的错误对你有什么启发帮助呢?”同学们有的说它提醒我画好角后,可以先大致估一下是锐角还是钝角,这样可以减少出错,也有的说我发现画错的角加上正确的角正好是平角……
这样做,不但让学生对角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保护了出错学生的自尊心,使出错学生觉得“原来我的错误也是有价值的,我为我的错误而骄傲”!

四、巧设难忘“终曲”,余音不绝味无穷

特拉弗斯曾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殊的表现艺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不仅要有先声夺人的“起调”,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还要有耐人寻味的“终曲”。课堂结尾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因为一方面可以拓宽知识的应用范围,发展学生思维。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留下思辨性的问题,并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索与发现的兴趣和习惯。当然,精彩的课堂结尾多种多样,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但只要我们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能够创造出更多、更新、更有效的收尾方法,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结尾真正起到“曲终收拨当心画,余音绕梁久不绝”的艺术效果。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教师在下课之前,可巧设悬念,提出:“为什么一个月有时是31天,有时是30天,有时又是28天呢?”当学生“心未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教师顺势将学生引入即将学习的新课,告诉学生:这些有趣的问题,就在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第几章第几节,大家认真学习后,告诉老师答案。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