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文言文“读”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1-23 点赞:14423 浏览:5965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只注重说文解字的模式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从学生的素质实际出发,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开发其身心潜能,促进其个性的自由发展很有必要。为使学生形成对中国古代文化独特的接收能力和审美能力,“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几种以读促进的方法,应用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所效益,现介绍如下:

一、分角色源于:党校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读,可明确人物性格
以记叙为主的文言文中多出现人物对话,因而文章的主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提示的。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语言明确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不同性格去推敲对表现文章的主旨的作用。遇此类文章,我先是采用范读和学生共散读的方法使学生熟悉课文,然后引导其圈点人物对话,据此进行分组分角色朗读。这样学生很快地根据对话的语境,人物身份以及故事情节,抓住对话中关键的语句,读出不同人物所表现的相应感彩。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加深了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如在讲授《唐睢不辱使命》一文时,我找学生反复演练秦王与唐睢的对话,明确能体现二人性格的特征化语言。“安陵君其许寡人”、“轻寡人欤?”活化了秦王的傲慢、无礼,“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刻画了唐睢这位外交家的不卑不亢;“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此二句的朗读很自然的把秦王的暴戾与唐睢的勇毅表现出来。而分角色朗读的最妙之处是那位表演秦王的学生不由自主地叹了一口气:“徙以有先生也。”全体学生会心地一笑,细细揣摩两个人的心态,个性也就呼之欲出,学生对文章的印象自然也就加深了。又如《曹刿论战》、《愚公移山》中人物的对白自如通过创始角色朗读,读出关键句子的感情,则文章中人物性格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从而对分析整篇文章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二、听读课文,可用来理清脉络

听读,可使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或集中于所学内容。从而通过思维的分析综合,理清文章脉络。文言文的听读难度当然大些。但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一切智能储备为“听”服务。
(1)教师范读或找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合上书听读。
(2)学生根据听印象复述,可引用五分之一以上的原文。
(3)打开书本与复述内容对照出入后再复述一遍,关键句都要求引用原文。
(4)根据听读结果整理文章脉络。
这种听读方法,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听话能力,同时也在有效复述的过程中锻炼了说的能力,听、说、读的素质会大大提高。

三、圈点默读,可用来理解疑难词句

有许多篇自读课文,如《世说新语》《大道之行也》,词句较难理解,在教学中,就应该适当地留出给学生自学的空间,指导他们自觉地去利用自学的空间,指导他们自觉地去学习这类文章。在不出声,不动唇等默读要求下圈点难懂词句,并动手来解决问题。是教者不但教会还要会教的初衷,学生也由学会变成会学了。圈点默读,还可以应用在一些篇幅较长,涉及历史资料较多的文章,如《出师表》《陈涉世家》等。一来可以省去大部分朗读时间,二来可使学生集中精力突破难点。学生默记过程中,突出 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又边关系。圈点默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读书必动笔,动笔必动脑”的好习惯。

四、对比诵读,可用于揣摩作者困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课文正是围绕这“忧乐”二字来抒发情怀的此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比诵读作者着意刻画所见洞庭湖截然不同之景与寓含之情。对比诵读,恰好让学生站在这一角度看待问题——范仲淹属迁客骚人吗?这两种寓情于景之人你欣赏哪一类人?范仲淹是这样的人吗?范仲淹的忧乐当然和这些“以物喜,以已悲”的俗人不同,通过对比诵读范仲淹的胸怀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五、熟读成诵,可用于体会其意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一点也不假。初中课文所录的文言中大部分录妙语连珠,琅琅上口,易于成诵。从学生心理角度观察,熟读成诵,是使记忆由识记至保持,并且能较长时间再认与重现的方法之一。《论语十则》、《孟子二章》、《马说》等文章篇幅较短,语意明了,有很强的韵律感,采用此法,学生成诵,其理自明。类似《爱莲说》《陋室铭》等篇寓含着深远的人生哲理,采用此法,让学生在记忆基础上不断的“反刍”。俗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的收获在不断诵读中发掘出来,使学生不断获得对人生的感悟。从而使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于中。文言文教学有其特殊性,通文意到推究文理,最后实现对意境的体会,“读”只是诸多方法中的一类。“发之于口,出之于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学习,提高表达水平,而且还可能促进学生理解、想象和联想能力的提高。
所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对以上五种读书指导法有所体会并应用于文言文教学中,这也是适应素质教育所做的一些探索,但愿教者与学生都能体味到“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道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