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老舍《窝头会馆》对老舍话剧继承与革新

更新时间:2023-12-22 点赞:6210 浏览:188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窝头会馆》的横空出世,让很多老艺术家由此看到了中国当代话剧的一线曙光,看到了衰朽的当代舞台艺术燃起的再生的希望。窝头会馆为何能如此成功?论文将以对比的方式,以老舍的经典话剧为对比对象,就《窝头会馆》对老舍话剧的继承和创新的两个大面进行探讨,论述,延伸,从而达到整体的剖析。
关键词:对比 继承 创新
《窝头会馆》自演出以来,其票房、口碑,无疑是成功的,许多人认为该剧与《茶馆》媲美,不仅在立意上,而且在结构上。然而,窝头会馆的成功又不拘泥于对老舍话剧的照搬,而是在吸取其精华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本文将对《窝头会馆》与老舍的话剧的比较,概括分析《窝头会馆》的传承和创新。

一、对老舍话剧的继承

(一)结构方面的继承

在《窝头会馆》中,“夏、秋、冬”三个节气将整部话剧分成三个板块,时间是新中国成立前夕,1948年至1949年,这样简练的却又清楚地结构方式与老舍的某些话剧不谋而合。
以老舍的《茶馆》为例,借北京城里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凯时候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的前夕)的变化,表现19世纪末,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显而易见,《窝头会馆》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与发扬了这一结构的优点,流畅自然。

(二)用同样的话语反映不同的内容

《窝头会馆》,其艺术性与观赏性体现在语言上。例如在三幕中都出现的“啊,儿子”。但每次含义都不尽相同。第一幕,人家不卖洗澡牌子“啊,儿子”,是安慰;第二幕,晚上做肉丝,“啊,儿子”看似征求意见,实则是儿子不愿搭理,故意讨好,拿韭菜涮洗盆,“啊,儿子”,是让儿子放心;最后说在门口溜弯等儿子,“啊,儿子”,是恳求、是妥协。最后独白时一连五个“我儿子不让”一个比一个加深感情,从而渲染出一种哀伤而感人的温馨画面,让观众为之动容,这样运用语言的变化,也颇继承老舍话剧的衣钵。
老舍作品中常常出现用一些十分普通的词语在不同的场合用以表达不同含义,增强其表现力。举例来看1)以自己的身量力气而被这小小的一点病拿住,笑话……(《骆驼祥子》);2)对花钱是这样一把死拿,对挣钱祥子更不放松一步。(同上);3)他一拿腰,一气跑到了家。(同上);4)“我说是不是?”虎姑娘拿着时候进来了。(同上);5)四爷,先给我拿着,三十块。(同上);6)在家里哪儿去拿工资呢?(《女店员》)。
作为口语中常见的普通词,“拿”的意义主要是“取、握、搬动”等动作义和“用、把”等介词义;而这十二个句子中的“拿”却有不同含义。例1)为“治服、降服”义;例2)为“认准、抓紧”义;例3)为“挺起、直起”义;例4)为“估摸、掌握”义;例5)为“、存放”义;例6)为“领”之义。像这种一个词表示多种不同含义的现象,是生活在语言中的投影,也是口语简洁、精炼的具体表现。虽然在用法上有些偏颇,但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在继承老舍话剧基础上所作的创新

(一)线索与人物

在《窝头会馆》中,三幕戏都有其共同的线索,且线索不止一个:一是催租子,二是治痨病。在窝头会馆中,这两条线索在三幕剧里都出现过,且推动整幕剧发展,使其结构完整。而《窝头会馆》不同于老舍话剧的另一条是它的人物。在整场剧中,何冰饰演的苑大头,宋丹丹饰演的翠兰妹子,都是剧中绝对主角,整场剧也多半是由他们的独白对白来展开的。这样主次鲜明的做法,让观众在看话剧的时候,不至于看不懂剧情。
然而老舍的话剧却鲜少如此,还以茶馆为例:《茶馆》的戏剧结构称为“图卷戏”。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串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有台词的近二十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剧中人物的语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二)伏笔与暗讽

《窝头会馆》这部话剧中,不可忽视的,也不同于老舍话剧的是,他一开始就埋下一个很大的伏笔——翠兰与苑大头两人的关系。无论是一开始交租子,翠兰让袁大头自己掏,慕容和玉浦两人赖人寻味的表情,还是后来慕容说翠兰找错家门方向,再有是小淼子说的烂透了,加上慕容说翠兰睡烂炕席子时苑大头的种种维护,都在最后两人被翠兰女婿撞破后,给观众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而且,《窝头会馆》中,一开场,就以犀利的语言来评价民国的报纸说打仗打赢了这件事,“他们什么时候输过”一句,更是揭露内情,讽刺之极。另外,在慕容给房租的时候,给的都是过时的纸币,苑大头捡的的时候,边上人问道“你捡这些擦屁股纸干嘛”,其中对民国之不屑,讽刺之意可见一斑。
然而,在调控的这一大坏境下,《窝头会馆》毕竟有些政治倾向性的存在,也确实有不十全十美的地方,但我相信,在不断地磨合中,《窝头会馆》必将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颗明珠。
参考文献:
克莹,李莹.老舍的话剧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56-60,02.
 源于:免费论文查重站www.618jyw.com
 王虹.浅谈老舍的话剧魅力[J].朔方,2011:60-64.12.
[3]王国卫,送宝珍.中国话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34-45,08.
[4]胡和平,叶云霞.《茶馆》与国民性[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6-20,02.
[5]周海霞.重读《茶馆》散记[J].四川戏剧,2011:43-47,0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