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技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8968 浏览:34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是所有从事此课程教学的教师要努力研究的。笔者根据自己学校现有条件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几年的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课进行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 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在教学中更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因为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控制其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伊始,我经常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导入。

1.游戏导入

小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游戏。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可以通过玩游戏来激发学生想学的意愿。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金山打字通”中键位练习操作和理论知识是非常枯燥的,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上课刚开始,我先让学生自告奋勇和我比赛玩“吃苹果”游戏(部分学生家中有游戏机,有一定的基础),比赛结果可想而知。其他几个不服气的学生也惨遭失败。在比赛中细心的学生发现,我胜利的奥秘就在于指法分工明确。我不失时机地强调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达到了既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又提高了学生操作技能的目的。

2.创设情景

美国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借助演示来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探究、动手操作的,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如我在教四年级学生使用PowerPoint 软件制作演示文稿时,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前学生的作品。多彩漂亮的字体、神奇的动画效果、优美的音乐……学生看呆了,羡慕极了。“真漂亮! ”“他们是怎么完成这么好的作品的? ”……我看到学生眼中流露出的强烈求知。我及时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PowerPoint 软件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你们同样也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了。通过创设情景,制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真正调动了学生的,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二、合作交流,尝试创新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有人说过:“创造性会在一致性的要求中慢慢被泯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仅要教给学生课本中的知识,还应该留些让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三年级学生使用画图软件画图时, 我发现学生的作品多是模仿,极少创新,缺乏新意,在绘图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组之间的探讨与交流。在这种情形下,我仔细观察个别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让他谈思路,再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

三、学科整合,促进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说:“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拓展性探讨能力,并使之作为支持终身学源于:免费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是信息技术课的宗旨之一。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又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我在教四年级学生使用PowerPoint 软件制作“带你游遍颐和园”的演示文稿时,对于一张张分散的、没有任何文字介绍的幻灯片,让学生思考:怎样给每张幻灯片插入优美的文字, 并且使演示文稿成为一个系列呢? 学生纷纷动脑筋、想办法。忽然有一名学生提到:“第七册课文《颐和园》的内容,不是最好的素材吗? ”经这名学生的提醒,学生纷纷动手,小组之间分工合作、探讨交流,一份份作品诞生了。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既体验了语文文字的优美意境、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四、交流评价,增强自信

现代教育评价主张,教育评价应以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为价值判断的准则,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育价值增值。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名言:“人无全才,但人人都有才。”我在信息技术教学时,在每节课即将结束时,都有这样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先欣赏其他学生的作品,然后自评、互评, 谈一谈自己的作品和其他学生的作品有哪些成功之处,存在哪些问题,最后全体学生一致通过,选出最佳作品。通过欣赏和评价作品, 学生得到了一次提高改进和取长补短的学习机会。把课堂评价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评价他人的作品。这既是对学生成果的肯定,又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鼓励。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选为最佳作品后,成功的喜悦与自豪充满了整个课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