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汉语汉语教学中如何培养革新能力

更新时间:2024-04-10 点赞:6330 浏览:209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今,创新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方面 谈谈自己的粗略看法:

一、更新语文教学观念,使教学化

教学观念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最根本的问题。
传统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独白式”教学。它承认并维护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力中心地位,教师居于无可置疑的“独白者”地位,学生则以知识“容器”的身份存在。教师就是真理的拥有者和真理的化身,他以绝对权威的姿态向“无知”的或“少知”的学生灌输着知识、传授者真理。原本也应该是参与者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能以“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被动接受者的姿态存在,不允许对教师的“无所不知”提出任何质疑。这就造成了“满堂灌”“满堂讲”的封闭、孤立、静止的教学方式,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器”,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以至于只能淹没自己的声音,压抑自己的个性、服从于教师的权威之下。这种现象在我们农村教学中特别显著。实质上,这种教学方式只是一种知识的复制或再现,注重的是知识的结果即知识的掌握,至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的的培养与提高就完全被忽略。这样的教学已经不适应时展的要求,因此,更新这种教学观念有为重要,那么,更新教学观念我认为不仅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去接受知识的观念。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传统的教学方法虽不乏众多优点,但毕竟陷入了困惑和危机之中。过去语文教学,老师讲,学生听,面对题海,死记硬背,已很难适摘自:毕业论文格式模板www.618jyw.com
应今天的语文教学要求,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同样如此。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不会求知的人。因此,今天的语文教学应从“教无定法,教要得法,授之以法,教会学习”出发,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的目的。

(二)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的观念,以此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观念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动脑、动手、动口,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活动。教师的劳动最终也是通过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来体现。所以,课堂教学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的观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课堂教学中,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师生在治学方面要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 ,在教学中不能居高临下,这样会造成学生怕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而不举手或站在那里有话不敢说等畏惧心理,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已见的场面。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 可以让学生发挥主人的意识,真正做到“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看书、思考、质疑、讨论、动手的权利和空间,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说“集思广益”、“人多智广”、“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从不同的角度证明实行的良好效益。

二、在阅读教学中利用课文,孕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教学目标定位,通常有教过课文、教懂课文、利用课文三个定位目标。利用课文是以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为基础的。利用课文是孕育创新能力的胚芽。实行利用课文的目标定位法,则须经历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三个过程。要获取课文中的信息,必须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寻收信息,排除杂音,筛选有效信息,这一过程是正确理解课文的关键环节。加工信息是对课文中的信息进行排序、分类、变换、比较、联想、推理,从相关信息中提炼知识,发现信息中隐含的某种规律。然后可以根据获取的信息,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提炼知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素质,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创新基因吗?我在分析《变色龙》中的人物时,把主要人物分析了之后,让同学们把课文中的所有人物的言行表现予以列表、比较,从中能发现这些人物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由此明白了什么?经过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子的以强凌弱的特征是他们的共同处。走狗与愚民相辅相成,互为依存。”是啊!就连受害人赫留金也口口声声称走狗为“长官”、“老人家”、“明白人”,这与走狗听到“将军的哥哥”时,就说:“他老人家”的媚相有什么两样?利用课文中人物“奥楚蔑洛夫”与“赫留金”的本质相同(欺压别人)的信息,发现了“走狗与愚民相辅相成”的规律,这给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就是创新的端倪。

三、创设语境,发展创新能力

语境是指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环境,如课内外语文教育环境。如果说课内语文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是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层面的话,那么课外语文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是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双层面上的创新。
之所以要创设语境,是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兴趣广了、浓了。课堂上原有的知识积淀,在课外语文教育环境中,由于活跃的思维,可能产生思想的火花, 就有产生灵感——创新的机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是造就了许多文学巨匠?
在课内语文教育环境中,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技巧运用自如,达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想。”的境界,不是对创新能力的发展吗?学生若能运用语言文学把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认识诉诸于笔端,不也是对创新能力的完善和发展吗?学生若能在课外语文教育的环境中,动口演讲,推销自己;动手办报出刊,抓住热点,办出特色,这不是对创新能力的提高吗?
课内语文教育环境里的“例子”中得到的点滴独特见解还只是纸上的东西,理论上的认识,课外语文教育环境则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场所,又是检验、完善、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行得通的,做得好的,效率高的见解就是对的、正确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见解就是有价值的,就应当肯定。课内外语境里,景物、事物中的理趣,人性中的真假美丑善恶 ,这些因素既陶冶了学生情操,锻炼了学生思维,检验了学生思维的结果,又为创新能力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当然,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还不止这几点,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