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课堂数学课堂讨论中因材施“教”站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6017 浏览:1889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布鲁纳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而课堂讨论使学生对枯燥的数学产生兴趣,使学生有机会表述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讨论”这种被传统教育认为会影响正常课堂教学秩序的教学模式,却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大教师所采用。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好的教学形式,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内容都适合。课堂讨论的原则是因材施“教”。什么时候讨论?讨论什么内容?怎样讨论?这些问题如果教师处理不好,讨论就会失去意义,甚至影响正常的教学过程。如果教师不能正确组织“讨论”教学,讨论的效果将会适得其反。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明确课堂讨论的目的

教师在根据学生情况备课的时候应该明确哪些内容适合讨论,更要明确讨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还是为了强调重点、突出重点而讨论,或是为了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讨论等等。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学生必须掌握一些有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方法,如果教条地将方法搬给学生,学生当时记住了,以后去不能灵活应用。教师可以先选做一些习题:①28+(-15)+15+72;②然后问学生是如何解决的,能发现什么简便的方法吗?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请大家小组交流一下。有的学生将15与-15先相加和为0,28和72相加和为100;有的学生将28与15与72相加,再与(-15)相加等等。通过讨论,相互描述解题方法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在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时,可以将具备一些条件的数结合在一起相加比较简单:①相加得0的数;②几个数结合在一起相加得整数;③同分母或容易化为同分母的分数;④符号相同的数。
通过讨论、交流、举例、再讨论,在教源于:期刊论文www.618jyw.com
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进而得出结论。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的使用这些自己探讨出来的简便方法,提高了运算的效率,同时使学生主动探究、自主的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内容

课堂讨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如果太简单,学生体会不到讨论的价值,但若太难,学生就很难取得成功,都会影响讨论的积极性。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要适应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讨论的内容要以原有的知识作为设计问题的起点,能给学生“跳一跳摸得着”在短时间内经过思考较准确且有条理的答出来。
如:从一个多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多少个三角形?
我设计了三道讨论题:

1.通过动手,你得到了怎样的规律?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几个规律:如①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分割成的三角形越多;②多边形的边数增加一边,分割成的三角形就多一个;③分割成的三角形个数=多边形边数-2等。
2.引申:从一个圆的圆心出发,引n条不重合的半径,圆被分割成多少个扇形?学生通过上题的独立活动获取经验,经小组讨论集思广益马上就可以得出结论。
3.动手设计、创意:用圆、多边形等你所熟悉的图形拼成一个漂亮的图案,并写出贴切的解说词。
整堂课学生学得既活跃又有创意。因此,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既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也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

三、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根据学生的需要决定何时讨论,要把讨论的支配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教案上安排讨论的问题,经过提问后学生回答出了,就不应再讨论了。而相反的,如果提问后发现很多学生回答不出,或是发现学生有争论,理不清的时候,哪怕教案上没有安排讨论,也应及时组织讨论,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
如:在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课的教学中,练习完成后我让学生谈学习的体会。有一学生就说:“既然公式法是由配方法而得的,而且适合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再说配方法解方程很麻烦,容易错,那么配方法就不重要了,可以不再用它解方程了。”马上其他同学都表示有同感,就马上议论起来了。这是在我意料之外的,我没有针对性的给予回答,而是干脆让学生展开讨论,先讨论配方法到底重不重要,再讨论哪些方程用配方法解简单。经过积极认真的讨论他们认为配方法是重要的,没有配方法就没有公式法。这一及时的讨论不仅使学生体会了配方法的价值,又增强了解题的灵活性。

四、课堂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把问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课堂讨论要有教师的参与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讨论亦是如此,“放羊式”的讨论是低效的。讨论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讨论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在参与学生讨论时,要及时发现学生讨论方向上的偏差和讨论过程中思维“卡壳”的地方,给予必要的疏导,使讨论顺利进行下去。教师要引导学生文明、规范的讨论。要让学生明白讨论是一种“研讨”,要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能冷嘲热讽要以理服人。对学生的讨论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不仅要鼓励学习能力高的学生的奇思妙想,更要鼓励学习能力低的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勇气。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讨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参与率就高了。
总之,课堂讨论得好,就能让学生以“学习的主人”的身份积极思维,主动地输入、输出信息,在课堂上过“一种积极的沸腾的精神生活”,有助于学生形成交互式的立体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