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提问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更新时间:2024-04-09 点赞:5013 浏览:155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热情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来。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的目的,在于启迪学生思维,诱导学生学习。那么,如何把握适宜的时机和方法进行提问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做了如下探讨。

一、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起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思考,源于:科技论文www.618jyw.com
集中学生在课堂听讲过程中的注意力等。因此,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上不能随意发问,更不应让一些无聊的、毫无意义的问题充斥课堂,这不但无益于课堂效率的提升,还会使得学生对于课堂提问产生漠然乃至厌恶的情感,因此,我们在发问的时候,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譬如在讲授《孔乙己》这篇文章时,笔者首先在黑板上写下题目,让学生齐读了两遍,然后提问:“本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姓甚名谁?”这一个简单的问题从孔乙己的姓氏和名字入手,让学生展开深刻的思考,对于其挖掘课文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内涵,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摸索出一个清晰的线索,都能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又如鲁迅的作品《故乡》,笔者在讲授其中的人物形象的时候,就从杨二嫂和闰土对于“我”的不同称呼入手,提问杨二嫂称“我”为什么,学生说“贵人”,而闰土呢?学生说“老爷”,从中我们便可以窥见不同的社会阶层对于具体社会角色的认知程度,能够瞥见闰土的麻木与愚昧,瞥见杨二嫂的势利与恣睢。从这一称呼入手,我们顺藤摸瓜,很好地解决了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有人常讲,鲁迅的文章对于当今的中学生来讲晦涩难懂,对于我们教师的讲授技巧有着极强的挑战力。笔者以为,只要我们找准出发点,掐准命门,就能够顺利解决问题,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从上面这些例子来看,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提问,以点带面,扣重点,破难点,才能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先易后难

在课堂提问中,我们还要注意从学生、教材的实际情况出发,使问题的提出难易适中、深文浅问、浅问深究、直事曲问,使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因为,题目过易,会使学生产生厌倦与轻视的心理;题目太难又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无从回答,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在提问过程中,我们要像《学记》中所说的那样“善问者如伐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处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这就是说,我们教师在提问题时,要像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易砍的地方砍起,随后再砍木材的关节。如教学《月光曲》一文,对“陶醉”一词教师可通过三个步骤来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牢固掌握、正确运用。教师首先提问:“听着贝多芬弹奏美妙的乐曲,兄妹俩怎么样了?”让学生准确地找出“陶醉”一词,再从工具书中找准词义。接着加深问题难度:“兄妹俩为什么被‘陶醉’了?”此问题较灵活,又无固定答案,可引导学生把词放到课文中去理解体会。经过思考、议论,学生反馈出的信息是:兄妹俩生活贫苦,又渴望亲耳聆听到贝多芬的亲自演奏,当他们的希望突然变成了现实时自然就陶醉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了。最后提问:除课文中的用法外,“陶醉”一词还可以怎么用?学生经过信息的输入加工处理,反馈出来:美丽的景色、精彩的节目、动听的故事等方面都可用上“陶醉”一词。这样学生就很牢固地掌握了该词的词义及运用范围,再要造出完整通顺、具体的句子就水到渠成了。

三、教师要注意倾听

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同时,在学生回答完毕之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也是提问艺术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要想达到有效评价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进行回答的时候注意倾听,以便在他们回答之后有的放矢地进行评价,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化。譬如在教学《合欢树》的时候,有的学生认为,“‘我’小时候对于母亲的唠叨不理不睬,还有长大瘫痪之后对于母亲的大吼大叫属于不孝的一种行为,应当加以批评。”乍一听,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细细分析,便会发现,这个答案其实暴漏了学生没有抓住文中的主题。这种说法未尝不可,但作者更是想通过这样的回忆与咀嚼彰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对母亲的思念。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回答之后,如果能够及时指正,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将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四、深度
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反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在教科书上,学生就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成的答案,有的学生就答非所问了。我们以《项链》一文中造成路瓦栽夫人的悲剧原因这一问题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原因有三,个人方面的原因只是原因之一。关于个人方面的原因,书中有许多描述,很容易回答,但只提问到此,很显然深度不够,结论不完整。那么,还有哪些原因呢?阶级和社会方面的原因,表现在哪里?玛蒂尔德没有陪嫁的资产就不能认识有钱的体面人吗?跳舞时不是还有三个像路瓦栽那样睡在小客室的客人及他们的夫人吗?这些都说明了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剧的真正原因不单是个人性格所致,还有深层的社会和阶级原因,即纸醉金迷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以金钱论地位的阶级。提问到此才有深度,但深度还不够,可联系当前中国社会现实提出几个问题,如为什么要“两个文明”一齐抓?加强个人修养的意义何在?这样联系社会现实提问,才真正有深度,文章的借鉴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因此,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
总之,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教师要有一双神奇的眼睛,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从不同的方面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位教师都应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以一个教师真诚的爱去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