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学分析

更新时间:2024-03-25 点赞:8157 浏览:318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组织中,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强调诵读的作用;教师讲授需把握好分寸。
关键词:语文 教学 问题
科教兴国战略要求我们改革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会学习,在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在初中新课标中,教材只是教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媒介,语文教师更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只要能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人文素养,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教学目标和教学组织中,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程标准》“目标”部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察、想象、联想、记忆、分析、归纳、比较、质疑等思维训练”。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部分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语言和思维的统一发展,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把握思维的途径、方法,鼓励独立思考,倡导质疑探究,允许发表不同见解,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防止出现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阅读、理解、欣赏的‘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状况。”《课程标准》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来提出,反映了现代教育注重开发人的智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个发展趋势,和传统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异。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强调记忆、从启蒙教学开始就要求学生背诵记忆教材。而这种记忆又大多表现为被动的:“机械记忆”,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成为满腹经文的书呆子,只知背诵“赵、钱、孙、李”和撰写“八股文”,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则知之甚少。从心理学角度讲,鼓励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并享受问题解决后的乐趣,更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从社会需要来看,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生在校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应用知识的能力,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提出过许多关于教学方法的论断,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学即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合二为一。其中,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课本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初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每个语文教师应认真地理解这些思想和要求,并努力将其体现在自己的教法设计之中,充分使用讨论法、对比法、情景教学法等有效教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让学生对每堂课都能感兴趣。一句话,教师的“教”始终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终身受用。

三、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

语言的运用是一个范围面很广的问题,包括语音、语法、修辞、课外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语音的考查,一般是结合语境要求给易读错的字准确地注音,包括一些多音字、形似字、常用字是考查的范围;汉字的考查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修改错别字,二是规范端正地书写;语法和修辞从运用的角度考查,如修改病句;修辞的考查更为普遍,如句子的仿写续写和填写,一般考查的修辞格为排比、对偶、比喻等,还有消极修辞中的简明、连贯、得体等,而要达到这一能力就必须要有的放矢的多做套题,加强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提高效率,学以致用,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四、强调诵读的作用

以往的文言教学,教师往往侧重对文言文内容的讲解和练习的落实,很少重视诵读,尤其是学生个人的诵读,由于缺少了这个环节,使得学生在背诵某一篇文章时显得非常困难,因为它无法理解各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建立语感上的联系。为什么要强调诵读呢?因为文言文是一种鲜活的语言。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在普通的口语中需要着重表达的部分往往会通过加重语气来进行强调。现代的书面语中很难表现口语中的重音。文言文则通过对句式的改变把古人的语气固定在了文字里。宾前、状后、形后等等都可体现表述人所要强调的内容。我们通过诵读就可以了解说话人的语气和重音的变化,体会到古人当时的情绪起伏和感情波动。比如,《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说:“求,无乃尔是过欤。”我们甚至可以通过文字看到孔子紧皱的双眉,凌厉的眼神,气愤的神情。都是以“诵读还原”为基础的,因为文言文学要通过诵读来体会文意——从根源上说,这是由汉语音意结合特点所决定的。

五、教师讲授需把握分寸

实际上作为老师都知道,要让学生从始至终精神高度集中听完45分钟的一堂课,基本很难。当然这也不仅仅是我们语文课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当中,这也要求我们老师具备十八般武艺。①教师的讲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应把握摘自:毕业论文范文格式www.618jyw.com
分寸,恰当的讲。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恰当的讲解分析课文的某些句段,对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是极为重要的。恰当的讲,才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其鉴赏水平。蜻蜓点水或过深过透地讲都无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思维锻炼。教师若面面俱到,讲的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休眠”状态;教师若引经考据,讲得太深奥,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茫然”状态。“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他们的年龄与心理力量所许可”,即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强调因材施教,因“班”施教,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在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展示才华。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恰当的讲”的引导下,渐入课文的佳境,渐入学习的佳境。
②适当的在课堂上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延伸扩展。有些老师担心这样教可能会完不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实际上这不但不会影响你的教学,反而提升学生的兴趣,无形中让可能在一分钟前还在走神的学生重新回到课堂。比如在上《金岳霖先生》的时候,穿插了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的故事和一个男人与三个女人的故事。可能有些老师认为,这样不是本末倒置了吗?可以不这么认为,因为课文本身比较简单,学生一看基本就能明白,穿插这些知识一下,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一些知名人士,另外,学生赶兴趣了之后,自然会对语文课产生一种期盼。如果曾经有学生说,上语文课是一种享受。那么,你已经达到了“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