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培育培育主题文化试述打造学校品牌中专生

更新时间:2024-03-18 点赞:5062 浏览:12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引言
任何一个地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都不可能不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上或文化传统中进行,履行着保存、传承与剖新文化的使命。因此,研究教育必须探讨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必须探讨文化传统怎样左右着教育思想。绍兴是越国的古城,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奋发图强的精神根植人心。历史上,越王勾践为了洗雪耻辱,提出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战略性口号,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抓住了教育,抓住了培养人这个环节。从那时起,越国人就懂得走重教兴学、富民强国的发展之路,尤其是面对逆境和困难,常常能屡建奇功。两千多年来,绍兴的稽山书院、蕺山书院、阳明书院等虽几经沧桑,但旧址尚在,是过去绍兴城区优质教育辉煌的实证。在近代,绍兴城内,绍郡中西学堂(今绍兴一中)、私立越材中学(今建功中学)、私立明道女学堂(今北海小学)、成章女校(今成章小学)等百所老校,是绍兴优质教育薪火相传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管理形态已从经验型、制度型迈向文化型。有的从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出发,突出校长在学校文化重建中的作用;有的从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出发,提出实现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的转型;有的从学校文化层次论的观点出发,提出学校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及环境文化的重建;有的从文化的立场和态度出发,提出学校文化重建要立土、面向未来,立足传统、面向世界。建设学校文化风生水起,成为促进教育均衡、提升教育内涵的重要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内涵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但学校文化必定是应有之义,并且从办学出特色、办学水平的意义上讲,学校主题文化先行尤为重要和迫切。对此,我们设计了针对绍兴市越城区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区属学校的文化建设状况。

二、问卷设计调查方法

文化和学校文化都是学术研究领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学术概念。为避免误解,我们假设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的行为方式,以及支撑这种行为方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教师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工作作风、态度倾向的调查,可以为推进学校主题文化建设提供依据。因此,我们从三个维度来设计问卷,即准确认识学校文化(4题)、客观评价学校文化(9题)、着力建设学校文化(11题)。
鉴于问卷调查是一种有结构的书面调查方式,具有诸多优点,比如调查内容、形式统一,便于作定量分析,匿名性,简便易行等;而抽样调查则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按照随机原则选取调查样本,抽样的误差可以计算和控制。本次调查的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涉及11所学校的207位教师,通过其在键盘上直接答卷,得到有效答卷207份,调查数据用Excel统计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上看,教师对学校的文化建设是满意的,学校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引领着学校的发展

1.对学校文化概念有准确的认识

文化是极其复杂的,涵盖的内容丰富,包含的范围深远。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认识学校文化,并得出不同的结论。据统计,目前国内外关于“文化”的定义有200多种。在专家眼里,学校文化是一种动态、积极的,体现着群体精神和意志的教育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学校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既能体现学校历史传统又是当代学校全体或大部分师生认可的、极具特色的思想意识,这种意识可以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
调查显示,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的愿景和信念”的教师占84.54%,认为“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占67.63%,认为是“学校的校训和特色摘自:毕业论文标准格式www.618jyw.com
课程”的占95.17%。这些是他们从自己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感受到的,并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方式、言说方式以及行动方式中。台湾著名学者龙应台女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关于文化的话:“人本是散落的珠子, 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我想,这种对文化的精辟描述或许可以用于我们的学校文化。换言之,学校文化就是能够把散落的师生个体串成一个整体的那一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而这根“细丝”的名称就是学校文化的主题。

2.对学校文化价值有科学的判断

提及到“评价”“评定”,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评分、分等级、排名次等词汇,这是人们对评价的认识存在着一定误区的缘故。因此,在现实中,人们对学校文化的评价往往停留在设施、考试、分数、升学等显性指标上,而内隐的学校精神、办学理念、校训等核心要素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其实,学校文化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和价值评定的活动。具体来讲,是指在一定的学校文化价值观的指导下,在运用科学的手段系统、全面地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学校文化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对学校文化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调查显示,教师不仅“能清楚理解校训”(占75.36%)、“心悦诚服地接受学校的制度管理”(占85.02%),而且“学校领导与教师没有矛盾冲突”(占73.79%)、“教师与教师之间合作大于竞争”(占75.36%),“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良好”(占83.09%),“学校文化已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发展”(占65.22%)。这说明广大教师对学校文化建设评价已从传统的设施一流、环境优美、抢牌夺杯等侧重于筛选、鉴别事物的方式,转移到诊断、改进、激励、导向、调控等发展功能上来了,对学校文化的评价,最根本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地区分出学校文化的好与坏,而是为了提炼学校的主题文化、转变学校的发展方式、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这种科学的价值判断无疑是学校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3.对学校文化建设有务实的行动

学校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既要有自然而然的积淀,也要有设计雕琢、描绘叙说、筛选改造、应需传承等务实的行动,用语言、图像、概念、修辞、活动、仪式、典礼等形式进行人为构造。调查显示,每所学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在有意识地建构着自己特定时期的文化标志和文化象征。在学校文化建设的类型选择上,71.98%的学校都认为自己“属于自我提升型”,说明学校发展已从外延拓展转向内涵提升的新阶段。正因为如此,有56.04%的学校“正在强化顶层设计,对学校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有35.27%的校长正在“积极推动和参与学校文化的建设,循序渐进地培育学校文化”;有55.07%的学校正在“突出教师的专业发展”;有70.53%的学校正在“加强教育科研、开发校本课程”。这说明通过新旧学校文化的碰撞、融合和取舍,学校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行动是务实的,成效是显著的。

(二)辩证地看,教师对学校的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学校文化建设显得“杂乱无章”

调查显示,有20%的教师对“所在学校的历史文化不熟悉”,有17.39%的教师认为“学校样样都是特色”,只有14.98%和11.11%的教师认为“提高课堂效益的主要因素是师生关系和学生的精神状态”,这是对学校文化认识上的误区。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整个校园建设上,可以发现,许多学校在网点调整中抓机遇,或拆旧翻新,或易地重建,教学设施配备齐全。虽然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但这些校舍结构趋同,缺少特点,教育的建筑形象迷失了方向。也有不少学校在景点、景物上做文章,或把理念刻画于墙上,或把校训横挂于廊中,但这些理念和校训“口号化、概念化、雷同化、一般化”的较多,教育的内涵品质迷失了方向。还有部分学校,在活动形式上下功夫,一会儿“创新教育”,一会儿“国学教育”,虽然搞了许多活动,有的甚至蕴藏着一定的文化元素,但因其缺少顶层设计的规划和整体构建的措施,虽有零星闪烁的美景,却始终没有星光灿烂的夜晚,教育的价值取向迷失了方向。一句话,学校没有鲜明的主题文化。

四、对策和建议

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一大转变。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到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培育主题文化,要以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导向,以学校现有的特色为基础,按照“主题文化—特色学校—教育品牌”的路径,突出“四大变革”,循序渐进。

(一)变革办学理念,提炼主题文化

校长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或借用名言,或取自俗语,或来自自己的感悟。但无论出自何处,其都是包含了某种行事准则或人生哲理的智慧之语,都是校长本人深以为然,并以此自励的人生信条,也是基于学校实际对“办怎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等问题作出的深层次、理性的思考。提炼主题文化必须综合考虑理念、校训、目标等核心要素。

1.厘清办学理念

在科学性、实效性和客观性上进行广泛学科的论证,促进办学理念的再提炼、再升华和再创造,从而形成确实能引领学校长期发展的一个完整、系统的观念体系。不本末倒置,把教育方针搬来当作办学理念;不以偏概全,把学校特色项目当作办学理念;不急功近利,把“短、平、快”的显性指标当作办学理念;不弃离本源,把否认前任的“科学做法”当作办学理念。

2.练达学校校训

校训,是办学理念的外在形式,是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特有的人文精神和办学理念,是学校展示给社会和历史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标志之一。因此,学校要紧扣办学理念确定富有个性和冲击力、能在公众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校训。

3.明确办学目标

办学目标,则是在办学理念指导下的、一定阶段内学校发展的理想预期状态,是办学理念的理想追求在学校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办学目标的制订,要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工作思路和学校实际,针对不同主体和工作内容,先拟订中专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总体目标,再细化为目标系列,并给每阶段各具体目标提出明确而具体的标准,同时配套相应的检测、监督机制,以保证目标的稳步实现。

4.研制实施方案

学校主题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可从背景分析、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活动、保障措施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并遵循以下原则:整体性,基于学校独特的文化内涵,从全局和长远的眼光,提出具有创新性、差异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工作思路;系统性,要对学校的德育、教学、科研等管理网络以及各处室、教研组、年级组的工作进行系统整合,形成合力,推进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规范性,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与执行系统,严格按“章”办事,以保证行为的一致性和一贯性,扎实工作、有序推进;差异性,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特有的优势资源,移植到主题文化建设中,确保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势态;适切性,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情感和行为,真正做到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

(二)变革课程结构,拓展主题文化

课程是学校中相对稳定的因素,而学生却千差万别。课程面对“适合学生”的挑战,必然有自己的应对。

1.做实基础课程

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不是无条件地“迁就”学生,而要是找到既体现教育目标,又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做实基础课程,一是校长切实履行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职责,承担一定的教学和教学指导任务;二是坚持“1+3”教师任职任课策略(即一位教师教一门主课、三门特长课),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课程设置与课时计划,开齐、开足各门课程;三是优化质量监控,狠抓各门课程的合格率,对基础学科开展有效的调研与质量监控。

2.做强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是学生个性发展的“美味大餐”,就越城区而言,要实施好地方课程《越文化教育读本·魅力绍兴》和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从课程计划(内容包括课程开设的背景分析、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时方案、实施办法、课程评价等)、课程实施(内容包括在课程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做法、遭遇的问题与解决办法、评价的手段等)、课程资源(内容包括师资建设、装备投入等)、课程成果(内容包括反映课程研究有关资料、典型课例、案例分析、教学论文及课题报告等)。

3.开发生本课程

对“生本课程”,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家比较认同的观点认为,生本课程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程,它要求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生活为着眼点;主要传授给学生以生活经验,并以学生的自我建构为主;以实现学生更好地成长,进而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也就是说,生本课程的“生”,可以指学生,可以指生活(或生活经验),也可以指生长,还可以指生命,或者说生本课程是一种比较随意但很有价值的课程。学校的班(团)队活动、社团活动等就是一种生本课程。

(三)变革教学管理,实践主题文化

在学科教学中要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就意味着我们的课堂不仅要强化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水准和人格养成。

1.常规管理,从“五环”转移到“五精”

适应学生的教育首先要有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凯洛夫根据教师施教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课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五环法”。这个“五环法”引入我国并演绎至今,形成了“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的教学“五环节”。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因此,在教学上就要做到“五精”,即备课精心、上课精致、训练精当、辅导精诚、测评精到。笔者认为,“五环”是基于“师本”的教学思维,学生得围绕教师而转;而“五精”是基于“生本”的教学思维,其本质是在构建适合学生的教育。

2.科研管理,从“工厂”转移到“田野”

一直以来,我们把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分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县(市、区)级课题,一所学校或一个教师只有申报了以上级别的课题,才能被看作是正规的教育科研,导致中小学教科研存在着选题被人牵着鼻子走的问题。其实,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如果离开了课堂的研究,那就算不上真正的教育科研。因此,要紧紧依托课堂,选好总课题,下设若干个子课题,并通过读书征文、校本教研、课堂比武、校报校刊等推动学校文化向纵深发展,在广阔的科研“田野”中追寻“草根”的学术成果。套用“微言大义”这个成语的意思,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课堂教学”之类的研究,包含了多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专业化智慧的提升、学习型团队的建设等教育宏观理论之大义,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科研。

3.评价管理,从“应试”转移到“常态”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成绩,涉及学生、教师及家长等方方面面,也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健康。学校要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实行“学业考试”。初中要以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为背景,扎实做好重高推荐生的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学要继续完善期末学业抽测和分项测评工作,不断探索免考、补考等多种制度,建立六年一贯的“成长的足迹”学生评价体系,分低、中、高三段,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和社会对孩子的培养预期加以设置,形成多元评价的学习氛围。

(四)变革师生关系,彰显主题文化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要求教师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教师要退出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地位,把教学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来,成为学生的指导者、鼓励者、协助者。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讲为主、以讲代学的教学方法,多采用自学式、读研式、讨论式、活动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要由教学活动中的配角转变为主角,在教师主导下,由被动接受教育走向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2.营造学生的文化磁场

按“加强文化熏陶、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实践能力”的工作要求设计活动,使文化场具有这样几个要素:学校有足够浓厚的文化气息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陶冶,这种文化气息的熏陶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学校有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或项目导向供学生选择,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发展能为学生今后的深造进行导向;学校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组织能力、领导才能的各种社会实践机会。

3.密切家校的

如果要使教育适合学生,那么就要熟悉学生、了解学生家庭。我们除了要研究学生的共性之外,更要重视学生学习个性的研究,特别是对“学困生”“特殊家庭生”“外来务工者子女生”等,要提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课题”。学校行政领导要争做改进“学困生”的先锋,通过“结对子”等形式,长期关注,细心呵护,形成人人关注“学困生”的氛围。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和品德,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上来。
对于文化,笔者总是怀着一种敬畏之情,虽然知之不多,但又不愿意别人说自己没有文化,深怕因此而被同行轻视。于是,炮制了“主题文化”这一命题。也许人们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觉得文化太虚。这是一件好事。但必须强调的是,学校教育肯定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教师和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从这个意义上讲,培育主题文化是一种项目引领,一种整体引领,也是一种内涵引领。
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如果把教学设备暂搁一边,各要素间的关系因教育理念不一,可构成下列几种模式:一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二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三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四是教师带着学生牵着教材走进生活。
第一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第二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第三种是初级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模式;第四种就是高级的互动模式,学生力图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着重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可称此为研究型学习模式。不管是何种模式,都得用教材教。因此,钻研教材就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语文教师来说,钻研教材就是解读文本,通过文本解读确定“教什么”,再通过联系学生认知水平确定“怎么教”,这就是教学设计。它转换成“学什么”“怎么学”,就是“学习设计”。因此,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执教能力的基础,要提高语文教师的执教能力,首先要从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入手。

一、语文教师备课中的常见问题

(一)过于依赖教学参考书和教学资源

有人这样描述教师备课的习惯:“拿来教学参考,翻书找找教案,网上下载课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备课的主要精力往往放在搜索与浏览上,花在课堂构思环节的、有意义的独立思考是相对不够的。 如果教师长期不进行独立的思考,那么就会对文本失去自己的声音,从而产生对教学参考书以及现成的教学资源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所“侵蚀”的是教师教学的根本能力。特别是年轻教师,如果在职初阶段就养成这样的备课习惯,那么在其后继的教学生涯中,就很难良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如果教师备课时习惯于先看现成教案和案头教参的话,那就容易将文本分析与学习设计两大环节混同在一起,而在两者混同的时候,文本分析往往容易被忽略,从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制约了学习设计的质量。所以,克服教师对教学参考和教学资源的依赖性是当务之急。

(二)过于突出教师的解读,忽略学生的文本体验

在备课中,不少教师缺少“站在学生角度来思考”的习惯。特别是阅读课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中关注的是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学生的认知和感受常被忽略,课堂俨然成为教师展示自我解读能力的舞台,学生被定格为纯机械地接受或复制教师的“真知灼见”。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认识常被教师的解读强行“排挤”或“替代”。学生的阅读期待和个体差异没有得到尊重。因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合作就显得困难。

(三)过多设计挖掘和链接环节,学生思考难以充分

应该说,“重教轻学”是目前教学中的一个致命问题。教师往往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与铺陈,而忽略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语文课上,教师试图装入太多的环节和内容,引用了大量课外的资料链接,以追求课堂的所谓“深厚”和“深刻”,从而导致资料堆砌繁杂,而学习设计华而不实,甚至脱离文本。学生在课堂上或眼花缭乱,或疲于抄录,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也没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这也是语文教师备课中见多不怪的顽症。

(四)教师的阅读视野相对狭窄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一方面源于个人的悟性,另一方面源于教师广泛而积极的阅读。可是,目前教师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多数教师由于工作任务重或者应试压力等种种原因,往往只关注教学用书之类的参考书,很少或基本不去涉猎其他书籍。这样,禁锢的思维无从发现阅读的美丽,贫瘠的精神田野无法开出迷人的花朵。教师对文本理解和把握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阅读视野,在狭窄的阅读视野局限下,教师对文本的开掘就很难达到思源于:论文格式模板www.618jyw.com
想开阔和理解深刻的程度,学生也就得不到更深的阅读体验,文本对学生思维砥砺的价值体现更是微乎其微。

(五)教材本身的功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教师的备课是基于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的活动。教师的备课除了既要考虑教师教学的主体性地位和顾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素外,也要关注起教学桥梁作用的载体——教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以教材为依托,教材是教学的凭借、教学的资源。教师要利用教材,精心组织读者与文本作者展开互动式对话,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习得读书之法,深味读书之乐,经历体验过程,受到强烈感染。而在现实的备课中,多数教师只是把教材当成工具、手段、媒介,只用教材呈现知识,而不会利用教材开发学生的潜能,也就无法使教学成为基于学生经验之上的探究与生成过程。

(六)异化的集体备课没有起到研究交流的作用

很多学校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但从目前的现状看,集体备课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由于教学任务重,同一个备课组的教师难得有时间在一起讨论交流,集体备课有名无实;二是只有分工,缺少交流,集体备课只是各司其职,完成既定的备课任务,只是将各人的教案合订在一起;三是浮于交流,没有研讨,集体备课多数关注的是“怎么教”的问题,并没有深入探讨“教什么”的问题,因而集体备课只是“动动嘴皮子,走走热闹场”;四是因教师评价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导致同伴之间沟通不畅,甚至暗自较劲,各自封闭教学资源。在没有集体备课的时代,大家还会各自钻研备课。而在组织集体备课后,反而出现了教师钻研教学的“空洞”。集体备课的真正意义绝不是共享教案,而是让教师在集体交流、讨论、研究的氛围中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

二、提高语文教师备课能力的切入点

(一)提高教师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多数时间是以文本解读为核心展开的。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广义上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口头的或书面的言语材料;狭义上指一篇篇的课文。顾名思义,“文本解读”从字面上来看就是“通过分析来理解课文”。
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具体情况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理解的过程。文本解读的提出目的是针对以往过于强调“标准答案”“答案唯一”等个性的忽视与泯灭,尊重读者自身的背景、经验、能力、特质等对个人理解和感悟文本的影响,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和环境都有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所以文本解读应该具有“独立性”“差异性”“变化性”等特点。
文本解读要抓住文本的主要要素:主题、线索、语言、情感、结构和表达方式。

1.把握文本的主题

解读文本时我们要追寻作者的意义,即作者为文时的旨归。在关照文本主题之下,全面展开对文本的梳理和分析,形成对文本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建构自己对文本的思路。

2.理清文本的线索

线索是作者在文本中隐藏的语言符号,是走向文本价值的指向标,它体现作者写作的行文思路,也隐含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和理解文本时,要从线索处出发,沿线索走入文本的世界,归结文本的价值,体味作者寄寓的微言大义。

3.关注文本的语言

每个文本所呈现的语言形态是不同的,解读文本要针对文本的语言特点,从文本的语言中揣摩作者所承载的情感、思想,“倾听语言发出的轻微声响”,叩击文本的内核。

4.品味作者的情感

作者是带着某种特定的情感进入文字的,每一种文本都融入了作者的丰富情感。文本的每一处语言中,都有作者情感的影子。解读文本时,我们要剥离文本语言的外衣,经由语言的桥梁,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3]

5.抓住文本的结构

作者在文本中一旦确立言说的意图,必然会借助某种特定的文本结构来传达。文本结构主要起着如何更好地寄托作者赋予文本的意义和如何把文本的内容合适地呈现给读者的作用,读者在文本既有的结构中开展阅读,有效地进行多重对话。

6.明辨文本的表达方式

一个文本采取哪几种表达方式或在文本的哪些关节处用哪种表达方式,都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都表现了作者特定的写作意图。阅读和阐释文本时,对文本的表达方式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为在看似不经意的表达中,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发现。

(二)根据文本特点,构思课堂学习与课堂指导

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师在学生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指导的过程。教师的教或指导,必须基于学生的学与体验,必须尊重文本的特点。
根据教材编制的特点,我们可以把文本大体分为现代文和文言文两大类,如果按照现代文文本中语言的表达形式,我们又可以把现代文大体上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论述文三大类。
对于不同类型的文本,教师对文本的研读和由此形成的学习设计必须符合相应文本的特点,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演绎也必须尊重文本内在的规律。唯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才能依循文本固有的特点。

(三)正确理解、运用教学参考和教学资源

强调教师独立钻研教材,并不是排斥教学参考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源的作用,而是强调教师应该如何对多种多样的教学参考资料进行恰当的、有所取舍的、为我所用的学习。
目前的教学参考资料主要有:关于课的设计的,有网络教案、课堂实录、课件等;关于文本分析的,有教参、背景资料,分析材料等源于:论文结论范文www.618jyw.com

以教师喜见乐用的教学参考用书为例,“教参”往往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课文的背景资料,或者推荐几种有代表性的参考意见,当然也包含着编写者自己的见解。由于考虑到每个人的社会阅历、认知结构、阅读经验存在差异,所以聪明的编者往往给执教者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教师面对教参的态度,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要通过原汁原味地阅读课文,确立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样才有可能借鉴“教参”所提供的他人经验,用以验证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补充与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也才有可能凭借这一切,将课文内容编制成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程序。
教师面对资源的学习与利用方式主要有:如何借鉴别人的教案,怎样取舍组合链接材料,背景材料何时介入最佳,等等。这些都是极有讲究的一门学问。

(四)扩大教师的阅读视野

提高教师解读、阐释、把握文本能力的策略众多,而其中扩大教师阅读视野是提高教师解读文本能力的根本途径。教师对文本肤浅化的理解、粗枝大叶的解读现象的根由,还在于教师自身阅读视野的局限。教师如果能高屋建瓴地驾驭文本,对文本进行创见性阐释,课堂教学就不会空虚,不会局促,就一定会踏实有效;也只有教师掌握的内容比课堂应讲授的内容全面得多、深刻得多、丰富得多,这样上起课来才会真正地胸有千壑、得心应手。
为此,教师就不能只专注于教学参考资料,不能抱守着“教参就是一切”的观念,而要打破自己固有、僵化地依靠教学资源的思维,从课本走向课外,广泛涉猎教学理论、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著作,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开拓自身的阅读视野,从而在文本中找回自己的声音。

(五)转变教师的教材观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是教学的中心,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材是教学的中心。”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建立全新的课程学习理念,改变以往的教材观。我们常说,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为教材不是圣经,不是法典,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是教学的凭借,是学生精神营养的来源,是语言学习的范本。它提供了学生发展的“文化”,提供了师生对话的“话题”,提供了师生交流与交往的平台。教师要做到“用教材教”,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依据教材所提供的基本素材,对其进行重组、整合,并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丰富多彩的课来。

三、研修策划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设计了三项实践研修活动,以提高教师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能力。

(一)自编“教参”

对于一般教师来说,“教参”似是教学离不开的“拐杖”。但“教参”的编写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因为这是保证教学底线的一项措施。“教材”主要反映的是基于课标,对单元、对课文的一些普遍的认识。对于普通教师来说,它可能是一种帮助或依靠,而对于有思想的教师来说,它又可能是一种束缚。
通常情况下,教师是“教参”的读者,而让教师经历“教参”的研制过程,有助于他们学会如何把握文本及教学设计。
自编“教参”活动就是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尝试做一个“教参”的编者,既要以教师的身份解读文本,又要站在课程专家和学者的视角介入文本。教师要以自身的专业素养,以自我的判断、个性的评价,独立审视教学材料的价值,确定文本在“写什么”。
在“教参”的编写过程中,教师要对文本有一个完整的“感知—理解—评价—创获—设计—说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观照文本与作者及作者笔下的人、事、景、物,并与之进行心灵对话,实施“静态文本解读”。它以把握文本的意义为归宿,体现的是“文本中心”,读者向文本靠拢与挺进,发现与建构文本的意义。
自编“教参”体现的是另一种文本解读方式,是对一个文本价值的发现和再创造,有利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开发文本的多重资源,实现文本教学资源的重构,避免盲目地信奉教学用书,改变教师关注的只是完成“教学任务”(按硬性的预设去“教学”程式化的“内容”)的现象,改变“将经典作家神化、圣人化、宗教化、意识形态化、道德化、功利化的倾向”。 [3][4]

(二)独立备课

独立备课是文本解读通往教学实现的桥梁。教师在具备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后,便应把重点放在独立备课上。
为提高独立备课能力,备课小组的成员可选取同一篇课文,经过“独立解读构思”“相互交流讨论”和“查找相关资料”三个环节的分析讨论,确立文本的价值取向,采取同课设计的策略,建构教学内容,再交流各自的设计,决定取舍,反复研磨,进而形成多次教学设计。

1.独立解读构思

教师脱离一切备课的参考资源,以“自我”的角色进入文本,即凭借自己的认知结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去研读课文,不唯书,不唯上,抛开一切专家学者的至理名言,全身心地进入作家的文本世界,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与作家的心灵对话,弄清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写得怎么样”等问题,从主题、结构和语言层面了解作者存思之精妙,运笔之匠心。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学情分析,独立构思课堂教学思路,形成第一次教学设计。此环节教师解决的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2.交流讨论

在备课过程中,仅仅凭借“个人力量”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同伴。大家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认真倾听同伴的意见,并进行及时的交流讨论,这是一种以“非我”(这里指的是同伴)的角色进入文本的途径。在各自交流解读和设计的过程中,不断补充和更新内容和思路,扩充文本解读的内涵。
除了“同行”外,以“学生”角色进入文本是另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应以学生的角度,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去进行阅读,预料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问题,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当然,“非我”的角色可以有很多,比如其他学科的教师、非教育界的朋友,甚至还可以是“长辈”“同龄人”等等。他们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呈现不同的理解,从而打开教师文本解读的视角。

3.查阅相关资料,开展资源学习

当教师对文本有了自己解读的底气后,接下去的关键能力是围绕教学中心筛选资料。研修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开放网络,允许教师搜索相关资料,并提供该课文的部分资源(包括教参、网络和其他参考资料)。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改进教学思路、教学环节,精心营造细节,并最终形成第三次教案。其中的关键是锻炼查寻、甄别、筛选资料的能力。
独立编写“教参”与独立备课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教学活动环节,彼此独立又密不可分。独立编写“教参”着眼于宏观解读文本,全面解构文本的意义;独立备课侧重于从微观解读文本,选取文本的教学资源。基于编写的“教参”而又不拘于编写的“教参”,独立备课活动的开展才显得有效。阅读教学不能一味追求文本解读而忽视了教学设计,或把文本解读等同于教学设计。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有脑中构思、纸上设计和课上活动三个相辅相成的环节,是文本解读(自编“教参”)、教学设计(独立备课)、教学活动(教学实现)三者循序而进的教学演绎。

(三)阅读推荐

阅读推荐,是从课内走向课外的阅读教学拓展实践。作为研修活动之一的“阅读推荐”,让教师在自己阅读积累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实际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和进行阅读指导。它是教师综合文学素养的一次检阅,既要求教师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广阔的阅读视野,还要求教师有对文字的敏感度、对文本驾驭能力、对文本价值的阐释和发现能力等。“阅读推荐”是打开教师阅读的一扇窗,更是给学生的一个精彩的世界。

1.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确立相关阅读文本

这些文本可以是与课堂学习相关联的作家的其他篇目,或是其他作家相似的作品,阅读这些文本或文本群对课堂学习是一次有机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课内知识,也可以扩大阅读视野。这些文本也可以是陶冶情操、蓄积涵养、扩大视野的经典作品。一定程度上说,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经典作品,就是聆听先贤圣者的智慧之音;阅读经典作品,就是沐浴大师圣贤的精神之光。阅读经典作品之于学生是“打下精神的底子”。

2.全面细致解读阅读文本

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研修活动如独立编写“教参”和独立备课中,形成了文本解读意识和观念,进而可以有选择地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文本进行全面解读,再从情感、表达、主题、结构和语言等层面细读作品,分析作品构思之精妙、运笔之匠心、思想之深邃。

3.悉心推荐阅读文本

教师在解读阐释作品的基础上,要去粗取精、去劣存优,对文本的价值作出精辟的概括说明或描述解说。如果向学生推荐,要注意方式方法,最好同时还有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问题的引导,以吸引学生开展有价值的阅读。源于:论文大纲怎么写www.618jyw.com
[3][4][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