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本族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本族语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

更新时间:2024-03-11 点赞:35439 浏览:1597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章指出跨文化交际教学首先应培养的能力是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从中国文化知识被忽视以及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失语两个方面,探讨了为什么要首先培养这种能力;分别从引入中国文化词汇、倡导英汉对比教学、重视中国文化知识能力、正确对待文化规约问题等四个方面,讨论了如何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英语课堂教学目标,不是异族文化,而首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 中国文化 英语表达
[作者简介]麻珍玉(1961- ),女,甘肃定西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广西 桂林 541004)
[]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89-02
自20世纪80年代外语界讨论与实践“文化导入”以来,跨文化教学越来越被关注。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原则中提出了“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2004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大源于:论文 范文www.618jyw.com
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也在教学性质和目标以及教学要求中提出了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孙玉在《外语教学理论的新探索——评介》一文中说,根据胡文仲和贾玉新两位教授的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专著和教材已有几十部,发表的论文更多达2000余篇。根据笔者研读与对此类教材的使用,其中大量以介绍西方文化和培养跨文化意识为主。跨文化意识甚至比外语语言教学更受关注。一提到“跨文化能力”,就被理解为“介绍外来文化”“消除偏见”“具有包容能力”“避免自我为中心的”,等等。
其实,我国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依然是外语教学的课堂,是训练语言交际能力的地方,不是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外事活动或处理外事能力的场所。无论“对文化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的差异性”受到的重视程度有多高,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还是第一位的,这是其一;其二,刘齐生在《“跨文化能力”之概念及其引出的问题》一文中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一种交际能力”,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即培养能在两种语言间架起桥梁的人,尤其是两种文化间的桥梁作用。根据潘亚玲《我国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证研究》一文,一些跨国公司的专家认为,他们特别需要“懂得中国文化、懂得中国现实的中国人”。外语专业毕业生,不但是两种不同语言的沟通者,同时也是本文化和异文化的沟通者。因此,本族语文化的英语表达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应该比异族文化更受关注。

一、本族语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本族语文化知识被忽视。在中国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知识几乎被忽略,教学一门心思传播英美文化、甚至培养“用英语思维”。教学中出现英美文化错误被认为是严重的错误,而中国文化错误不算错误。笔者听跨文化交际教师讲“轴心时代(200 B.C.-800 B.C.)”说:“轴心时代一般指一个国家最强盛的时期,在我国这个时期相当于唐朝。”而课本上列出的我国轴心时代的人物是:孔子、老子和墨子。对此类错误没有一个教师重视,也没有学生质疑。在英语课堂上,甚至跨文化交际的课堂上,这种错误好像不成为错误了。肖龙福等人的《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揭示,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包括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信仰、理念等广义中国文化的答题正确率只有5

7.16%。这真是英语教学把目标放在英美文化,而不是本民族文化所造成的失误。

2.本族语文化的英语表达失语。本族语文化应该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的基础,因为生活在母语环境里的外语学习者,想要用外语表达的思想,首先是身边的、现实的、具有语言真值概念的东西。学习英语的人有多少能参观自由女神像、白金汉宫、伦敦塔等英美文化名胜,与英美人士用英语交流?但学习英语的人有不少能到兵马俑、长城、故宫等中国文化名胜,却不懂如何用英语与友好的英美人士交流!学生对英美节日文化很热衷,却不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英文表达!围绕春节的词汇,如“对联”“放炮”“团圆饭”“烧香”“祭祖”等所对应的英语表达基本缺失。一位来自加拿大的英语教师很惊讶地说,他简直不能相信中国学生在课堂上让他谈加拿大文化,他觉得加拿大没有什么文化,中国才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于是他让学生谈中国文化,学生却不知道该说什么,他说谈谈孔子,结果学生个个面面相觑,不知道“孔子”用英语怎么说。中国文化方面的英语词汇学生基本缺失。根据笔者在课堂做的一项测试调查:56%的学生不知道“佛教”用英语怎么说;73%的学生不知道“孔子”与“儒教”的英语表达;87%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道教”。且以上测试没要求将词汇完全拼写正确,只要求按读音拼写出一些基本字母。
当学生具备了基本词汇和语法,对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文化知识能力,本民族文化知识能力不强,用英语传播本文化的能力不会超越本文化知识能力,两者应该是正比关系。肖龙福等的研究也揭示了这一点:学生的中国文化综合知识答题正确率为57.16%,中国文化知识英文表达答题正确率为4

1.196%。此数据充分表明,传播本民族文化必须具备本民族文化知识能力。

二、提高本族语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方法

1.引入中国文化词汇。学习了英语,与英美人士交流,文化不可避免是主要的交流内容。作为中国人,应该倾听英美人士谈论英语国家文化。作为文化交流,中国人应该传播中国文化,而不是听外国人谈论中国文化。可纵观高考词汇表,大学英语四、六级词汇表,几乎没有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词汇。所以那位加拿大教师很奇怪中国的大学生竟然不知道孔子!我们能理解学生知道孔子,但不知道孔子用英语怎么说。而老外就不同了,他们就认为学生知识匮乏,甚至就是不尊重知识,因为孔子就是中国教育的代名词。词汇的缺乏直接导致跨文化交流失败。所以在相关内容中导入中国文化词汇,是提高跨文化交流成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讲授以“浪漫”为主题的“情人节”时,除了引入英语国家文化“情人节的来历”中的关键词汇、介绍西方情人节的文化外,还需引入中国文化中的“七夕”,讲述、介绍“七夕”及“七夕”传说的英语表达,提供“农历七月七”“牛郎”“织女”“喜桥”“簪子”“天河”“仙”“神仙”“凡人”“凡间”“天上”等关键英文词汇。
2.倡导英汉对比教学。在母语环境里学习外语,母语负迁移现象不可避免。似乎培养用英语思维才能解决负迁移问题。但吴诗玉、王同顺在《外语阅读中的汉语思维》已证实,在母语环境里不可能培养学习者有一个用外语思维的大脑。教学中避免母语介入也许比母语介入的后果更严重。如“山寨英语”的出现就是例证。其实,山寨英语在学生几乎所有的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中都有。
英汉对比教学能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准确恰当的词汇、正确无误的语法结构、合理得体的语境。对于中国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可以直接提供给学生相应的英语,如“对联”“放炮”“团圆饭”“烧香”“祭祖”“走亲访友”。对有些汉语表达,如“过年”中的“过”,应该讲解、分析、对比两种语言的差异。汉语中“过年”的“过”并不是“过日子”的“过”,如果按照“过日子”找对应的英语就“山寨”了。实际上中国人“过年”就是庆祝春节的意思,“庆祝春节”用英语表达岂不是很简单!通过分析对比,为学生提供两种语言表达习惯上的异同,就不会造成学生表达失误或失语。
避免母语与外语对比教学,造成学生自认为“懂”的句子,其实只是意会了而不能言传。如 “把问题反映给相关部门”所对应的英语没有学生觉得难,不理解,但离开原文需要表达相同的意思时,却往往按词汇表中背诵的词义组织自己的思想,把句中“反映问题”的“反映”说成“物体反映在水中”的“反映”,因为词汇表中的词义是没有上下文的,离开语境的词汇表背诵就是简单的“刺激(英语单词)—反应(对应的汉语单词)”。现实中遇到表达需要(汉语),能提取的自然是反复刺激的那个英语单词。其实,英语汉语都一样,语境不同其措辞不同,把“河流污染”问题“反映”给当地政府,实际上就是“”或“报告”给当地政府,但汉语习惯不说“报告”而说“反映”,似乎“报告”或“”有小人之嫌。如果教师能对比讲解此语境中“反映”与“报告”的含义,而不只是让学生“意会”,此类表达失误是可以避免的。
3.重视中国文化知识能力。中国文化知识水平高意味着传播本土文化的能力强,这表现在交流过程中能否自然、灵活地传递本族文化的含义。如将“辛亥革命”按照字面译为“辛亥年的革命”, 而不知道其历史背景,那么虽然使用的是英语,但老外依然一脸茫然,因为他不懂“辛亥”为何物。传播者要明白“辛亥革命”何时发生、由谁领导等主要信息才能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要懂得中国农历的干支纪年。缺乏这些知识照字面译是不可能达到交际目的的。
4.正确对待文化规约问题。把异族文化作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为了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因为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因而,跨文化交际教学过分强调英语国家文化的引入,但是,谢之君在《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一文中称,“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如果全世界通过英语交流的所有国家都要遵守英语民族的语用规则,交际就无法实现,因为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东西。许力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探讨》一文中也指出:“语言运用适当性不是由语言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使用该语言的特定文化社团决定的。”来中国的英美国家人士,在中国的文化环境里,虽然用英语交流,但在很多场合下会顺应中国文化。 “跨文化交际的言语行为适当性不能完全依据使用什么语言来决定”,所以,使用英语不一定永远遵循英语民族的文化,也可以遵循英语使用时所在地国家的文化。也就是说,如果在中国用英语交流,不一定始终遵循英语国家的文化。因此,过分强调异族文化,避开本族文化,并不符合外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规则。
三、结语
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对学生文化素养的要求是: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较扎实的汉语基本功,熟悉中国文化传统。所以,作为外语教学的课堂,跨文化交际教学既不是外事活动的场合,也不是解决民族冲突的地方,而是在本民族语言环境中学习外语的地方。外语语言基本能力是基本目标,而作为跨文化交际,传播本民族文化是其首要目标。外语语言基本能力的提高是需要有使用语言的环境的,使用频率越高,水平提高越快,而在本族语环境下实践的平台首先是本族语文化,并非异族文化。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应突出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刘齐生.“跨文化能力”之概念及其引出的问题[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10).
潘亚玲.我国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中国外语,2008(7).
[3]孙玉.外语教学理论的新探索——《跨文化外语教学》评介[J].外语界,2006(4).
[4]吴诗玉,王同顺.外语阅读中的汉语思维[J].外语研究,2006(1).
[5]肖龙福,肖笛,李岚,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6]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
[7]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现代外语,1995(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