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平教育公平解决

更新时间:2024-01-06 点赞:27878 浏览:1307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赤橙黄绿青蓝紫,世界本多彩!近一段时间,频频曝出的颜色事件,再一次将教育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在一个众声喧哗的年代,任何有关教育的风吹草动,都会激活公众评议沸点。铺天盖地的非议之声犹如泰山压顶,整个教育界的迟滞被动表现令人扼腕叹息。
公众情绪很是高昂,但鲜见理性建设的探讨,这对教育发展有害无益。仅仅过去了数天,来势汹汹的舆论潮水便已退却,火急火燎地又去追逐下一个热点了。但身为教育中人的我们,不能装作无事一般,深入透彻的反思很有必要。
教育的公平焦虑是根本
绿领巾、红校服、三色本其实早已客观存在,只不过是被媒体刻意挖掘,并集中放置在一起罢了。问题出现后,当事方都迅即作出了反应,其姿态不可谓不谦恭。校方称“以色取人”是为了激励学生,表面上看似乎站得住脚。因为大名鼎鼎的伊顿公学对着装便有着严格规定,楚河汉界、泾渭分明。带披风的黑色燕尾服代表曾获过国王奖学金,如果配有银色扣子,则代表最高级别的优秀学生,他们有权参与学校政务。
类似的细节很多,目的就是为了突出优秀者,让他们体会到优越感、荣誉感。但是,任何事物的合理性都是相对的,与其依存的特定情景密不可分。诚然,伊顿也人为制造“不公”,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不论你是权贵之后,还是富贾世家,进了伊顿都得遵守校规,所有学生一律平等,谁想颐指气使,就等于自讨没趣。西方久远的契约精神和公平意识,早已浸入每一个人的心里,其背后更是有着严密的制度保障。
如果绿领巾事件发生在过去,断然不会引发如此轩然大波,因为人们早已习以为常。回想小时候,自己由于天性顽劣,遭受过无数比绿领巾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待遇。父母倒也没觉得有何不妥,但这本身并不能证明绿领巾的存在合理性。时移则事异,人们沉睡的主体意识日益被唤醒,对于公平教育的渴望日甚一日。人为地以源于: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绿领巾来区隔学生,无异于火上浇油式的心灵暴力。
即便不出现绿领巾这样的反教育行为,大家对于教育的公平焦虑情绪也会伺机释放出来。唯一不同的是,绿领巾、红校服、三色本“幸运”地充当了宣泄出口。如果真要反思的话,切不可就事论事,仅仅只是回收物品发一纸行政命令了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甚至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思索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命题:如何才能尽早实现最大程度的教育公平?
常识需要不断重申强化
从文化心理学上来分析,给学生“打上烙印”的做法有着深远历史因由,例如古时的黥首刺配。红领巾对于一颗颗稚嫩的心灵而言,犹如冬天里的炭火,充满了温暖。那些胸前飘动着的绿领巾,残忍地扼杀着孩子的自尊与希望。他们之中或许真的有一部分暂时不在乎,也不明白其意味着什么。但总有一天他们会长大,那些觉醒后的心灵会羞赧地“回味”这一切。所以说,绿领巾不仅仅是在摧毁童年,更是在制造未来的敌视与对立。教育者常常抱怨外界不理解自己,但很少去反思背后根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不理解正是代际之间“遗传”下来的。至于红校服,则完全映证着商业魅影的高度亢奋与无孔不入,完全颠覆了传统认知。
因为从商业广告来说,也不是毫无禁忌,应有自己的边界与底线。捐资助学是好事,但如果拿学生当流动的广告牌,搞“名利双赢”把戏,只会因小失大。赫然印着地产广告的红校服,明白无误地暗示着某种难以言说的微妙联想。教育既是神圣的又是平凡的,将其看得过于崇高便有可能凌空虚蹈,将其看得过于平凡则会丧失信仰。学生会猜疑其中可能存在的利益纠葛,有了这样活生生的现实版教材,老师在课堂上的高谈阔论复又价值几何?
相较绿领巾红校服而言,相信三色本的出炉本身并无歧视之意,不过客观上还是有损自尊。两千多年前,孔子兴办私学,便开始践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国外也有很多类似箴言,苏霍姆林斯基便告诫广大教师要保护好人的上进心。
他说:“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都不能在他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激励后进、褒扬模范、分层教学,这些理念原本并没有错。人的十个手指尚且天生有长有短,何况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但是,理念正确并不是实践合理性的必然保证,三色本便是细节考量不周所致。教育动辄得咎的今天,学校任何决策及行为都必须谨小慎微,不可贸然而为。如果校方事先调查过学生和家长的心理感受,再选择合适方式推行,相信不会遭遇今日之尴尬。
如果说从绿领巾中看到的是粗暴,从红校服中看到的是功利,那么三色本则透露出些许凌乱与无奈。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过:“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善良只能以善良来培育,而美丽也只能靠美丽来滋润。经过多年的系统化改革,应该说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已经有了不小提升,但现状还是难以尽如人意。可以肯定,关于颜色的教育偏差不止这三起,更不用说那些或明或隐的“变体”。有教无类的理想喊了两千多年,看来很多教育常识依然需要不断重申强化。否则,实现公平教育注定遥遥无期未有时,学校也难以培养出“体格精神双重健全之国民”。
教育有时会被不同立场的人恣意彩绘,一些问题被刻意放大后走向了理性反面,成为革新阻力。透过沸沸扬扬的颜色事件,真正让人忧虑的并不是公众的批评甚至责骂,而是教育本身的犹疑躲闪。长期以来,正是这种“暂避风头”的做法对教育折损最深,特别是让那些一线教师倍感茫然无措。面对社会舆论,那些掌握话语权的教育中人必须有所担当,否则教育可能会日渐迷失,难以突围。
(山东省威海市第三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