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东汉关于广东汉乐进入课堂深思要求

更新时间:2024-03-23 点赞:21850 浏览:9678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广东汉乐是广东的三大民间乐种之一,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广东汉乐在大埔县(广东汉乐之乡)的发展现状作为切入点,对广东汉乐进入课堂进行可行性的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关于广东汉乐进入课堂的实施设想。
关键词:广东汉乐;进入课堂;实施设想
广东汉乐是广东的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旧称客家音乐、外江弦、儒家乐以及汉调音乐等。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分布在广东梅州、韶关、惠阳等地区,又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在大埔民间广为流传。2004年,大埔县获得了省文化厅授予的省“汉乐之乡”称号;2006源于:普通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年大埔广东汉乐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大埔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汉乐之乡。

一、传承广东汉乐是历史使命

(一)广东汉乐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在今日的大埔县城湖寮镇,夕阳西下或月凉如水的夜晚常常可以听到广东汉乐的悠扬古韵,广东汉乐正凭着它强大的生命力在顽强地延续它的艺术魅力。但从全县整体来说,广东汉乐的普及和发展不平衡,主要在县城老一辈中还有部分爱好者在定期组织活动,但在活动的主体中,仍缺少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也可以说是“青黄不接”,而这种现象在部分乡镇特别严重。再从目前社会的文化艺术结构来看,广东汉乐正受到电影、电视、动漫、网络游戏等新的艺术形式的冲击,逐步缩小了它的发展空间。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极力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乐,但它的现状与前景依然令人堪忧,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艺人,以及精艺术湛的汉乐乐手后继无人,濒临失传。

(二)保护与传承广东汉乐,是“汉乐之乡”民众的神圣使命。

广东汉乐有着深厚的客家历史文化积淀,展现了客家文化的人文性及音乐传统艺术形式的民俗性,在岭南及全国各地影响深远, 堪称是“中州古乐活化石”,它对研究中国民间音乐发展史和民俗、宗教等方面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瑰宝,理应加以传承和发展。在社会经济飞跃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肩负起保护广东汉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决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失传,要采取有效措施,抢救性地挖掘人才,充分发挥民间老艺人的作用。

二、广东汉乐进入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视。

2005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政府文件。在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新世纪新阶段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纲领文件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出了16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而、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艺术(音乐、美术)课应包含经典民乐、民歌、民族戏剧欣赏和中国画、书法艺术欣赏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到,把广东汉乐引进中小学课堂,不但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还能通过学校的教育,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出巨大的教育价值,并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得以贯彻和落实,此乃一举两得。

(二)传承广东汉乐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广东汉乐的基地在梅州,梅州又以大埔为中心,大埔县汉乐演奏点遍布城乡,有汉乐队38个,家庭汉乐演奏点60多个,还有专门研究汉乐的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及下属大埔汉乐团和女子汉乐团,共有会员490多人,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音乐家协会会员30多人。这充分证明大埔有着良好的汉乐群众基础,在这种强大的基础上,把广东汉乐引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将会得到广大家长的大力支持。

(三)中小学生中不乏广东汉乐爱好者。

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在县政府的重视下坚持“继承传统,创新发展,促进交流,提高技艺,培育新人”的宗旨,筹集经费坚持举办暑期青少年广东汉乐培训班。聘请县里的汉乐演奏艺术家,免费为喜爱汉乐的青少年(主要是中小学学生)培训二胡、扬琴、古筝、琵琶、中阮、唢呐、笛、笙、打击乐等乐器。教学方式生动活泼,教学效果显著,引发了一批批青少年学习汉乐的热情。至目前,汉乐暑期培训班已培养了近500位青少年。从近几年的中小学生文艺比赛中,可以看到,关于汉乐演奏的节目占了曲节类节目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些现象让我们看到,在广大的学生群体中,也不乏汉乐的爱好者,有了这些爱好者的积极带动,不断扩大影响,给广东汉乐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音乐教师中有能人,师资不成问题。

2010年,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联合大埔县文体促进会成立一个全部由女子组成的汉乐团,成员主要来自于县城各间学校的中青年女音乐教师,她们凭着自己对汉乐的一腔热情,以及弘扬家乡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利用每周两个晚上的时间,积极参于汉乐培训,并定于每周日晚上集中排练汉乐曲目。2011年9月,大埔县女子汉乐团首次专场汇报演出圆满成功,女子汉乐团精湛的演技,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由于女子汉乐团的成员大部分来自于学校的青年女教师,她们充分利用学校的课外时间,在其学校成立了汉乐兴趣小组,带动了一大批的学生参于了汉乐的学习,如果把广东汉乐引进音乐课堂,这些年轻的女子汉乐团青年教师,将会有更大的空间来发挥她们所热爱的汉乐传承大业,在授予学生汉乐知识的同时,自己的水平亦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五)音乐课堂有增加教学内容的空间。

我国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管理的体制,“除国家统一教材的课程大纲外,给予地方学校教材15%~20%的乡土篇幅自主权”,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广东汉乐是大埔县民间音乐,综合了本土的客家文化、民俗等传统艺术,作为本土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是符合音乐课程标准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三、广东汉乐进入课堂的实施设想

(一)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广东汉乐作为本土音乐教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需要文化和教育两个主管单位的高度重视,互相支持,密切配合。要想让广东汉乐作为本土音乐教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业, 把传统文化进校园纳入现代学校教育传承的轨道,政府主管单位的重视与支持是关键,政府部门可以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如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相关意见》;评选非物质文化传承先进学校;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课堂教学优质课评选,不定期举办师资培训班等等;并由专人负责和拨出专项资金作为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项目的大力发展。

(二)编印教材、制作光碟,普及汉乐知识。

广东汉乐作为本土音乐引进中小学音乐课堂,首先要有一套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广东汉乐”教材。这一工作可由门聘请有编写能力的资深汉乐家和教育局教研室的教师一起研究、共同编写,并请汉乐研究会的乐手演奏与教学相关汉乐曲目,制作成光盘,作为教学与欣赏,由专项资金里拨出需要的编写费用及制作光碟费用。完成编写后,经专家和教育部门审定,以“乡土教材”形式在中、小学进行教学。这将是一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有力措施。

(三)组织专题培训,提高音乐教师教学能力。

广东汉乐进入中小学生课堂,解决师资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前面提到,女子汉乐团的主要成员是来自各间学校的年轻女教师,但毕竟女子汉乐团的成员不能普及到全县的中小学,因此,组织全县的音乐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是解决广东汉乐进课堂师资不足的重要途径。这一工作可以由县教育局发文,由县教师进修学校具体组织培训,由门协调,聘请县内资深的汉乐家为全县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授课,先让各校的音乐教师学习汉乐,再由各位音乐教师把所学到的相关汉乐知识向全县的学生逐步普及。

(四)开设兴趣小组,培养汉乐骨干。

据了解,大埔县城各间中小学校都开设有兴趣班,有象棋班、乒乓球班、书法班、舞蹈班、电子琴班、写作班等,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让广大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兴趣班参加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为了让广东汉乐更加深入地被中小学生了解,可以开设广东汉乐兴趣班,让各位广东汉乐爱好者除了接受课堂上的知识外,还可以得到另外的辅导,满足他们需求的同时,也让广东汉乐更加深入地进入到中小学校园。

(五)定期进行汇报表演。

大埔县教育局每年都会举办中小学生文艺汇演,以促进中小学生的课外文艺活动的发展,丰富校园生活,广东汉乐进校园作为一个项目在全县中小学推进后,可以利用中小学生文艺汇演的机会,进行青少年广东汉乐专场文艺比赛,以促进中小学生对广东汉乐的进一步了解和激发其兴趣,此外,还可以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到各社区,乡村,公园等地方进行汇报演出。
笔者相信,如果这一设想能够实现,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广东汉乐将会焕发青春,这朵南国奇葩将会更加璀璨,在不久的将来走得更远、更好。
(作者单位:大埔县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杨培柳主编.汉乐研究源于:论文封面www.618jyw.com
[M].梅州:广东省大埔印刷厂,2004.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Z].国发(2005)42号.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