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辅导员“四证书”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规划学术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5369 浏览:1245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育部2004[16号]文件的出台给予了辅导员清晰的角色定位,明确了它的岗位职责,指明了职业生涯的发展道路。辅导员的上岗及“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除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外,还亟需“四证书”能力体系的支撑,即高校教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社会工作师。“四证书”下的辅导员职业规划偏重于它学生事务管理角色的实现。

一、“四证书”下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及工作职责

(1)教育部2004[16号]文件和2006[24号]文件中提出:辅导员的角色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根据辅导员的具体工作职责及晋升方向,其角色定位除了上述双重身份外还可具体细分为:德育教师、学生的领导者、专业教师及行政人员的后备储蓄人员等。
根据“四证书”的能力要求,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可细分为:心理咨询顾问、职业指导顾问、社会工作者、管理者等角色。
(2)根据教育部的2006[24号]文件,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分八大项,事实源于:论文范文网www.618jyw.com
上其作职责包含涉及学生的所有事务,与院校大部分职能部门有着直接的业务联系,而其职责实现的基本能力要求就是“四证书”。

二、“四证书”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存在问题

1.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所说的专业化特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然而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准入门槛基本为本科,其专业背景多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同时过多的学生事务性工作,大大减少了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科学研究。理论知识的匮乏,后期进修的不足,以及大量时间与精力的耗费,使得辅导员身为教师这一知识性权威的角色在不断弱化,辅导员专业化的实现程度不高。

2.辅导员职业化能力弱,职业认同感低

“四证书”下的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根据其独有的角色定位,要求辅导到员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及心理诊断技能、职业规划理论、社会服务理论及技能、管理学等理论知识及技能。
然而,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准入时并不具备上述职业化能力,而大多院校也不重视辅导员后期培训;“职业高原”过早的出现,加强了自身职业倦怠感,同时它的外在形象也宛如毫无技术含量的高校农民工。

3.辅导员专家化实现度低

根据2010年广东十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新老交替频繁,从业年龄在22岁-29岁的占67.3% ;从事工作年限以5年以下为主,10年以上的仅占

5.1%;而职称评定副教授以上为0。

“四证书”下的辅导员专家化的实现需要有学历的支撑、人生阅历的丰富、工作经验的积累、职称上的提升。而事实上是,由于体制管理上的缺陷及它自身规划上的目标缺失,大多数辅导员在从事五年工作后便流向专业教师或行政人员,而遗留下来的极个别辅导员则出现了职业上的停滞,以至于“学生都是高材生,辅导员讲师过一生”。

三、“四证书”下的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规划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发展实质是自我概念的发展和形成。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与其职业性格、能力、技能、价值观有着莫大的关系。

1.完善职业性格,增强职业认同感

(1)高校辅导员应该有一个良好的性格修养。人的性格无好坏之分,且性格无法改变。但针对于辅导员的岗位要求应极力发扬职业性格中积极面,改良职业性格中的消极面。适应岗位需求的良好职业性格是每个辅导员亟需重视的问题。
(2)增强职业认同感。研究表明,职业认同影响个体职业满意度、职业倦怠感与工作压力。目前大多数辅导员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或个人职业发展的中转站,晋升道路的不顺畅使其过早进入了“职业高原”期,一旦出现付出与收入不对等,职称、荣誉遭受不公就会出现职业倦怠,乃至于职业不认同。

2.培养职业兴趣

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上的六种分类,符合辅导员的职业兴趣类型为社会型。在对辅导员管理工作上可通过团体辅导、体验式教育培训、案例研讨等方式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兴趣,增加人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

3.提升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辅导员呈现出“职业起点非专业化、工作管理专业化低、后期职业培训专业化不足、职称晋升缺乏专业基础”等特点。“四证书”下的辅导员职业规划不仅仅要求提高辅导员的准入机制,还要求准入后加强“四证书”能力体系的学习。
(1)编制职业生涯规划手册。辅导员应系统了解岗位需求,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并做好个人进修计划,系统的加强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理论学习。比起国家文件的解读学习,辅导员更需要书面上的指导。
(2)科学招聘,重视入职后培训。必须坚持“严格标准、精心挑选、优化结构”的招聘方针,坚持岗前培训、岗中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坚持学校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教育部培训培训相结合,完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比起严格把控入门关,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展更需要注重职后培训。

四、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最大保障

“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
高职院校应从体制、机制上对辅导员职业发展提供进一步的保障,实现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才是对其的最大保障。而“三化”的实现,特别是辅导员学生事务管理者角色的实现,无疑需要“四证”的体系支持。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