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探究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实施“局部”实践中专

更新时间:2024-04-20 点赞:34978 浏览:1591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核心与基础,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人教社章建跃先生鉴于在概念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定义,三项注意”的现象,提出必须十分重视概念教学。如果教师采用平铺直叙的形式进行概念教学,学生依据老师的讲解,进行模仿、记忆、训练,那么,学生接受概念是没有问题的,但效果如何呢?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和合作、讨论的机会,缺乏自我感悟,也就谈不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亲身体验。修订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王华民老师在2008年提出让“局部探究”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常态,笔者在初中数学概念的引入教学中,进行了“局部探究”的一些探索。

一、以“尝试操作、联系旧知”实施“局部探究”

案例1 《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一课的概念引入。

(一)对概念的简要说明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一课的概念,教材是这样表述的:取BC的中点D,线段AD就是△ABC的一条中线,作∠A的平分线AE,则线段AE就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作垂线AF,则线段AF就是△ABC的一条高。如果这样进行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浅显、不深刻的。我们考虑设置一个局部探究的过程。

(二)局部探究流程

第一步,学生带着问题画图探究。
上课伊始,教师请学生拿出
纸、尺和笔,与学生一道回顾
已学过的“角平分线”、“垂
线”的画法,让学生体会一下。
再提问:如图1,点P在△ABC的边BC上运动,当P运动到什么位置,会有一些“特殊”的线段?
学生在画图探究(得到线段AP平分BC边、线段AP平分∠BAC、线段AP垂直于BC等)。
第二步,学生类比下定义。
师:你能类比学过的有关
角平分线、垂线、中点,尝
试给你找到的这些“特殊”
的线段下个定义吗?
学生在自己的信息库中,
已有中点、垂直、角平分线等信息,因此,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学生经过片刻思考后,能唤起学生的回忆,陆续发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垂线、中线的特征,但叙述不完整。
第三步,学生完善定义。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相互补充、完善,得到三条重要线段的概念……

(三)局部探究评说

本案例对三条重要线段的概念设置了一次局部探究,侧重于概念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先复习旧知,带着问题,在操作中去探究、去发现。这样,激活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探究活动提供了一个认知基础;“会有一些特殊的线段”的问题,促成了学生探究的。通过学生在图形上自主尝试、探究,给予他们感受、体验的时间。第二步是让学生尝试归纳,通过类比旧知,初步得出三角形中三条重要线段的概念,类比是探究发现的重要途径;第三步师生借助图形,通过交流反思,补充完善概念,帮助学生把新的问题“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通过这一“局部探究”,不仅让学生在动态中理解概念、把握概念的本质,使得学生知其然,还知其之所以然,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以“问题驱动”实施“局部探究”

案例2 《因式分解》一课的概念引入。

(一)对概念的简要说明

“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逆运算,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是初、高中化简运算的基础。“因式分解”的概念不难理解,但为什么要分解因式?对这个局部问题,有必要来一次探究。

(二)局部探究流程

第一步,尝试计算。
问题1: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1002-992?
请几位学生回答,得出:
(法一:直接计算):1002-992=1000-9801=199;源于:大学生论文查重www.618jyw.com
(法二:转化为100)1002-992=1002-(100-1)2=1002-1002+2×100-1=199;
(法三:逆用公式)少数思维灵活的学生能联想到平方差公式,逆用公式:1002-992=(100+99)(100-99)=199×1=199.
第二步,对比感知。
问题2:你感到哪种计算方法更简单呢?
学生对比后普遍感到(法三)更简单。
第三步,一般化。
问题3:哪一位同学能把(法三)用含有字母a,b的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根据以上具体例子,可以得出:
a2-b2=(a+b)(a-b).
第四步,下定义。
(教师记上式为(1),记a2+2ab+b2=(a+b)(a+b)(2),记x2-2xy+y2=(x-y)(x-y)(3))
问题4:仔细观察等式(1)(2)(3),左右两边有什么共同特征?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出: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两个多项式的乘积式。
教师请大家给这个运算起一个名称;有的学生说:“和差化为乘积”、有的说“因式分解”。
教师顺势提出了“因式分解”的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其关键是(形式)“化为积”……

(三)局部探究评说

上述课例是对“因式分解”定义的由来,用一组问题进行的一次局部探究,问题1计算1002-992?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有多种,容易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2“哪种计算方法更简单”是为了让学生在对比中获得对“因式分解”必要性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同化和顺应活动;问题3 “哪一位同学能把(法三)用含有字母a,b的算式表示出来呢?”是通过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问题4“仔细观察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把符号语言转换为文字语言,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从而自然地提出“因式分解”的概念。这一探究过程,将“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因式分解”的必要性一起生成,且是学生自己逐步探索发现,甚至命名,显得很自然,它不仅能深化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且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综上可知,“局部探究”小巧、灵活、用时少,便于操作,学生乐学。在初中数学概念的引入中实施“局部探究”,途径有很多,譬如:以合作讨论实施,以揭示数学知识体系的需要实施等。当然,由于课堂的限时性,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离不开问题作支撑,因此,“问题”的质量,教师是否适时、适度地引导,是“局部探究”成与败的关键。通过实施 “局部探究”,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 经历概念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深化概念内涵,对概念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王华民.让局部探究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常态[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