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学实验革新教育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怎么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15290 浏览:610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利用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 发现、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新世纪呼唤的创新人才是新课标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

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用亚铁盐和碱反应制取Fe(OH)2时,若用常规的滴加方法制取,则立刻由白色沉淀→灰绿色 →红褐色的Fe(OH)3沉淀,这是因为Fe(OH)2 在空气中迅速被氧化成 Fe(OH)3 。
:如何才能制得Fe(OH)2 呢?
:Fe(OH)2主要是被空气中O2氧化,只要想办法避免有较多O2环境即可。
课本实验中采取:①用煮过的NaOH溶液
②新制的FeSO4溶液
③滴管操作违反常规,滴管尖端插入试管溶液底部。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制得Fe(OH)2 呢?
方案Ⅰ:在试管中的FeSO4溶液中加入少量苯,苯层起到液封隔绝空气的作用。
方案Ⅱ:在如图装置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H2SO4等试剂制备。
(1)在试管Ⅰ里加入的试剂是稀 H2SO4 、 铁屑。
(2)在试管Ⅱ里加入的试剂是NaOH溶液
(3)为了制得白色Fe(OH)2沉淀,在试管Ⅰ和Ⅱ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的实验步骤是检验试管Ⅱ出口处排出的氢气的纯度。当排出的H2纯净时,再夹紧止水夹。
(4)这样生成的Fe(OH)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试管Ⅰ中反应生成的H2充满了试管Ⅰ和试管Ⅱ,且外界空气不容易进入。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 鼓励学生从身边做起,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化学科学源于自然,它与能源、材料、环境保护,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方面的发展,认识它们的真实现象与书本知识的联系,不仅是化学课科学素质教育急待开发和利用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且是点燃学生学习热情,激发探索、学习和创新的动机,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因此鼓励学生做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小实验,如:“用身边的材料制一个化学电池”。
根据原电池原理:

1.需要有电解质溶液。可以选用西红柿或橘子,也可以用橙汁饮料等;

2.选用两个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导体。可以用身边的钥匙、小刀、铁钉,甚至可以是一支铅笔,作为电极;

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以“多变”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它是一种让思路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立体型、辅射型思维方法,就是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调动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向、拓宽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案例1:球型干燥管是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大部分同学只知道用作盛放固体干燥剂的干燥管。为此可设立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2.在头脑中“做”实验,培养创新想象能力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也是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学会在头脑里做实验,凭借神奇的想象,使实验条件理想化,方法简化,也可使实验过程抽象化,再通过大脑对“实验”后信息的处理加工,导致创新思维的科学延伸。事实上,大部分的实验习题都是在学生的头脑中,通过想象完成的。

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研究实践的机会,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建了一个平台。精心组织和选择一些课题让学生展开探究性实验,例如:⑴铁的锈蚀和防锈试验。⑵烷烃卤代反应条件的探索。⑶探讨用哪些实验和事实比较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⑷含氯废气的干法吸收等。
下面以“铁的锈蚀和防锈试验”为例,介绍其实验探究过程:
(二) :铁在大气中的锈蚀主要是电化学腐蚀。铁的电化学腐蚀分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两种。钢铁在酸性介质中发生析氢腐蚀,在中性和弱酸性介质中发生吸氧腐蚀。钢铁的防锈主要有表面涂油,涂涂料,镀锌镀锡及对钢铁进行表面发蓝或发黑处理。

(1)取铁钉或铁丝,除去表面镀锌层,进行铁在以下各种环境中腐蚀情况的比较实验。在空气中 在干燥的空气中、在水中、 在酸液中、 在碱液中、在盐水中。(2)镀锌铁片和镀锡铁片在水中的腐蚀试验(3)列表记录上述实验中铁被腐蚀的情况和时间(4)分别进行对照比较,找出影响铁的腐蚀的因素,例如空气的相对湿度、水、酸、碱、盐等电解质对铁腐蚀的影响,提出增强耐腐蚀的方法,如:涂油、镀金属等。
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素质上具有整体的、综合的、独创的功能,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究、实践、创新的机会,激励学生改进实验养方案,引导他们不折不挠的敢于冒险的创新精神,从而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化学实验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中学化学教学》2007年第二期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五期
[3]2003年高考试题 源于:大专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