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法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法与学法初探

更新时间:2024-03-22 点赞:31958 浏览:14539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代替了原来的大纲指导教学。而新课程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建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课堂教学的方法,对成功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笔者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师生关系;教师教学观;数学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应当突出以人为本,充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张扬与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和情感体验, 通过对新课程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上粗略归纳出以下几种有效经验。

一、构建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准确定位教师角色。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新课程不断地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不断地促进教师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充分体现我们新的角色内容。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教学中,对学生应多鼓励赞赏,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教学。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营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

二、教师教学观与学生学习观的转变

新课标下,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主导者。而是知识学习的指导者,即由演员变为导演。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也需要学生也要转变学习观念。因此,新课改必须从开始要教师转变教学观, 时培养学生改变学习观,只有这两方面同时转变,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联系,注重实际情境中提炼出抽象的数学问题。近年来,中考题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而且重视思考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量的增加也成为一大热点。另外,试题的求解过程注重反映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的活动。

三、《数学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几个特点

代数,式的运算不再繁难;根式的运算,仅仅限于分母为数;分式方程的运算,仅限于化简后为一元一次方程;二次函数中解析式的求法,仅限于两点式和顶点式,二次函数不再是重点,而一次函数才是重点。几何,证明简化是最明显的,特别是圆中相交弦定理、圆幂定理、圆和圆位置关系等简化或删减尤为明显,纯粹的单纯的以上数学知识的考查没有了,而新增加的空间与图形、图形的变换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等内容,却是近年来中考最容易出题之处,分值占在20分以上。另外统计与概率原来是一章,现将近5章40节的内容,但考试分值也仅限于5分以内,这就要求教师理清知识的重难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调整教学。
(1)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学习的动机,成为激励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学中,教师和蔼可亲的神情。有位著名的学者说过,“教育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生动活泼的求知环境,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形成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发展个性,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
(2)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提倡“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释——应用与拓展 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贴近生活、生动有趣而又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新知识的理想阶梯。
(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学中,可以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4至6人的学习小组,以产生互补效应。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要保护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怀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在合作交流中认真吸取他人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
(4)尊重学生的间差异。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评价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主要应考察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如,是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敢于面对遇到的困难;是否乐于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作用。同时,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四、结束语
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时,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努力改变传统的单一学习方式,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思想与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l]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王道宇.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教学建议[J].中小学数学·初中教师版,200

3.(12)

[4]郑毓信.《数学教育科研之关键性论题与发展趋势》.《数学教育学报》,1998年第4期 摘自:学年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