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课本守望儿童课本阅读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5285 浏览:186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同时还提出,学生要有足够的机会阅读数学、了解数学、欣赏数学。教师如何有效地实施数学阅读指导,发挥数学文本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导读引领,初步感知

自学是课本等文本材料显示其价值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数学阅读的目标,是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真实体现。因此,我们要实现“生本”课堂,就要引导学生课前阅读。
由于数学语言及文本呈现方式的单一性、抽象性,课前纯粹的预习很难引起学生的积极性,自学也缺乏目的性、系统性,所以学生的数学阅读需要一定的方向引领,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在自学前,教师有必要根据每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导学单,指导学生如何学、如何思,让学生的学习有根有据、目标明确。
例如,在学习“倍数和因数”时,我设计如下导学单:(1)我的质疑。在未看书前,我想知道些什么?(2)我的收获。看书后,我知道了些什么?(3)我的回答。什么是因数和倍数?(4)我的方法。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有什么特点?(可以举例说明)(5)我的检测。做习题。(6)我的反思。我想学的都解决了吗?对于因数和倍数,还有什么疑问?下面摘选一位学生的导学单(部分):
有了导学单的引领,学生的阅读变得科学有效,善读、善悟。有了课前导学,学生就会带着收获和问题走进课堂,学习变得主动而有意义。

2.精读深化,加深理解

数学阅读和语文阅读一样需要细心的指导,才能读有成效,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并逐渐形成习惯。
咬文嚼字。数学语言简洁凝练、精确,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准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错对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多一字、少一字和改一字意思都会大相径庭。因此,读准、读对是阅读的首要条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的形式和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
我布置学生解这样一道习题考查他们的阅读细致度:小华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12页,8天看完。如果每天多看4页,几天可以看完?初读后有70%的学生漏读“多”字,把“多看4页”当作“实际每天看的总页数”,理解的失误导致了解题思路的错误。当提醒学生抓住关键字进行第二遍阅读时,90%的学生关注到了“多”字,思路自然变得明晰起来。在应用题的文字叙述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增加了”与“增加到”、“除”与“除以”、“数”与“数字”等。因此,教师在学习的起步阶段就要注重培养学生从有声朗读逐步过渡到轻读、默读的读题习惯,每种阅读都要做到咬文嚼字。
巧做标记。为了促使学生在读的同时加强感知,可指导学生在关键的、重要的字词下面做标记,养成细致阅读的习惯,以便让他们排除一些无意注意的干扰,在应用题解题时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即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像上例中提到的“多”“除”“除以”等比较容易忽视或混淆的字词可加着重号,为正确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且读且思。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因此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数学语言形式表述与数学内容之间的这一矛盾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不能只是“眼到”“口到”,更重要的是“心到”,反复思考,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准确理解。
例如,在“正比例的量”中给出的概念是:“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正比例的量。”这样的长句对学生来讲抽象生涩难懂,需要分解词语来理解。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分词理解:“相关联”是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www.618jyw.com
什么意思?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是怎么回事?对应怎么理解?“一定”指什么?把生僻的词语逐个攻破,整句话的意义便水落石出了。
手脑并用。在阅读数学课本过程中仅仅依靠感知语言的表层意义是无法真正理解的,可以采用“一写二算三操作”来实现过程理解。写:数学阅读时要学会从文本呈现的具体实例中概括归纳出一些东西,如解题格式、解题思想策略、知识结构框图,或举一些例子、变式来加深理解,注释在旁边。例如“用字母表示数”中,对于字母与数相乘的缩写规定教材通过一段例举的文字来说明a×4或4×a通常可以写成4·a或4a;a×a可以写成a·a,也可以写成a2,a2读作“a的平方”,如果是1和a相乘,就可以写成a。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第一句话中的4还可以是哪些数?第二、第三句中你还可以照样子举出其他例子吗?通过举例,语言概括就呼之欲出了。算:数学知识是以计算为基础的,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需要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阅读中,边看、边想、边算,在算中比较找规律、在算中尝试探索、在算中验证推理的结论等。操作:阅读中,依据教材提供的信息,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边读边运用割补、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正方形,这为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积累了感性材料。

3.重读整理,反思提升

整理是指“再看学过的课程或教材”。在初读课本时,学生往往一知半解,雾里看花。在学完后,有必要温故而知新。回到文本,静下心来再次阅读,归纳整理本课知识,对新知进行咀嚼消化吸收。
学后自省。“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在学完新知后,鼓励他们再次走进课本,整理本课新知,问问自己:本课我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产生什么新问题?如何处理?有什么新的方法或新的发现?可以在书上记下片言只语。
例如,在学完“化简比”后,我布置学生再读课本,第二天,看到了这样的记录:
我惊异于这位同学能想到用短除法来解决整数化简比,而且简便易行。可见,长期阅读课本,不仅让学生养成总结、自省的习惯,不断提高了自身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让他们善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把思维引向深入,从而冒出创新的火花。
单元整理。阅读完一章一节后,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和小结,理清脉络,形成知识网络,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单元后,向学生提供“整理单”(如表1):
整理后组织讨论:你们整理出了什么?怎么整理的?哪里有困难?怎么解决?图形之间进行比较,又有什么新的收获?随着整理单的完善、讨论的深入,学生的知识由点集中到面,由零散逐渐趋于整合,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情感在过程体验中得到提升。
数学阅读,读出一种静雅求真的心性,读出一份灵感迸发的自信,读出一种长远发展的能力。让我们重拾数学文本的价值,品读数学知识的精髓,让数学阅读给学生留下终生学习的财富。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江苏 南通,2263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