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也谈也谈语文教学中对话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06 点赞:26343 浏览:12037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可以架起学生与文本的桥梁,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对话,不但能增强氛围、活跃气氛,对于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表达技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对活跃思维、激发灵感,让语文课堂教学从单纯的感性回归理性是不容忽视的。

一、读者与文本对话,催生感悟之花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担负着摘自:学年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一个重要使命,那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学生没有阅读的爱好和习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语文课的程式化教学,对语文文本的剖析式解读,语文课丧失了情趣,学生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每一个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热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都取决于教师。”课堂上,把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的途径是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而不是教师或教参的解读,真正做到心领神会,成为阅读的主体。教学中,我把自己的语文课称之为“读语文”,无论怎样的文章,总是以读传情、以读带思。文言诗词,朗诵吟唱,节奏、韵律、神采、哲思、文化尽在字字玑珠中流光溢彩;散文小品,低吟浅唱,忧伤喜悦、豁达纠结,千种情绪万般姿态。除了诵读,我更倾心于阅读课上的静。静静地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是读者对文本的最真诚的贴近,此时学生就会提笔疾书,做下旁批,有理解、有感受、有欣赏、有联想,真正进入口舌生香、妙笔生花的境界。

二、师生对话,撞击思想之花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对于语文文本的把握不是单纯的解读而是欣赏,对于学生,教师的一个重要使命在于“引导”而不是“教导”,教师就像一个琢玉匠,不是完全的创造,而是在原玉材的基础上加工、取舍、让其本真内在的美得以展现。“因势象形”以致“各具形态”,便会撞击出思想的火花。如教学《孔乙己》一文,人物形象的把握多数学生停留于对孔乙己的概念化的认识,只能照本宣科地说出它性格中的好喝懒做、自欺欺人、迂腐可笑,之外便无同情或愤恨之情,更无反思和生成。鉴于此,我在课堂上相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孔乙己身材高大,有劳动的能力,他为什么情愿挨打受饿也不自食其力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片刻的沉默后,教室里如炸开的锅,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人物形象逐渐鲜活,思考角度逐渐多维。课后许多学生分别从“可怜的孔乙己”“可笑的孔乙己”“可悲的孔乙己”等方面发表看法、书写文章。个性化的解读、理性的思考,让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不再停留在概念化、程式化之上,课堂教学也不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思想的对话、碰撞,在对话中明确生成,在对话中丰富深刻。

三、心灵深处对话,智慧之花悄然绽放

重感受、重感悟诚然是语文教学的特点,但纯感性的课堂又何尝体现生命的张力?又怎能展示语文的魅力?在感情泛滥、真情流失,浮华狂躁、自我高涨的今天,语文教学也要力挽狂澜,呼唤理性的回归。这需要沉静,需要灵魂深处的对话,需要学生思考人生百态社会万象,需要学生磨练意志、磨砺思想。在一次“立意”的作文训练中,要求学生以“守护”为话题,用一句或一段精练又精彩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旨,经过讨论对话,学生写出了这样的妙语:“打开锁吧,让真理出来!”“脆弱的蛋壳守护的是一颗晶莹的心,因为爱,它学会了坚强。” “谭千秋——守护希望,献身希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蓝天广袤无垠,为的是守护白云。”“守护友情,我们收获快乐;守护亲情,我们收获温馨;守护爱情,我们收获幸福。”这还哪是简单的作文训练啊,这已成了学生的一种追求,已是学生的思想宣言,这样的课堂已披上了一层理性的光芒,是学生心灵深处自我的对话,智慧之花已在语文课堂上悄然绽放。
(作者单位:628200四川省旺苍县五峰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