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鲁迅浅析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价值功能

更新时间:2024-03-01 点赞:7224 浏览:2324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以当前我国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鲁迅作品为例,在新课标视野下分析了鲁迅作品提高学生思维和精神涵养的功能和作用,为更好地利用鲁迅作品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启示。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文教材 鲁迅作品 价值功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其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中写道:“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说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仍然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掌握好母语语言这一交流沟通的工具,又要借由语言工具去广泛阅读、开拓眼界、提高思维和写作能力,涵养人文精神和文化品味,使得学生真正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有素质的人。而作为语文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鲁迅作品教学,也应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一、鲁迅作品的思维功能: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冯雪峰在《思想的才能和文学的才能》一文中说鲁迅兼具“思想的才能和文学的才能”,是“把两种才能统一地发展的天才”,是“思想家型的诗人”与“诗人型的思想家”。这样的评价是极其中肯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真正深入人心、影响深远而经久不衰的是它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我们在进行鲁迅作品教学时,也应当关注鲁迅作品所展现出来的鲁迅思维。
从思维方式上彻底改变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精神状态,这是鲁迅一生不倦追求的目标之一。鲁迅早年选择弃医从文的原因就是要试图改造中国人的精神。改造精神,首要是改变思维。在五四文化运动中,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遭遇了巨大颠覆和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人们思维的解放。《狂人日记》中,鲁迅借狂人之口向人们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从来如此,便对吗?”,揭露了中国人思维最大的问题就是守旧和奴性思维。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不仅奴役着人们的身体,也奴化了人们的灵魂。中国人害怕改变、固步自封;中国人委曲求全、甘愿为奴;中国人麻木不仁、冷酷自私。这些都是鲁迅大为批判的“国民性”。鲁迅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其目的就是为了揭露、鞭策和警醒世人,从昏睡的麻木中清醒,睁开眼来看一看自己,看一看社会。
《阿长与》里的长妈妈,只是鲁迅幼时的保姆吗?在中国社会,有着多少这样的平凡妇女,她们有着最淳朴的人性,却被淹没在社会的最底层,连一个名字都不叫人记得,也没有人关心。她们无知、迷信、狭隘,她们对自己命运不自觉,对社会不关心。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麻木的生命?是思维问题,是沉睡的思维。《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本该是接受教育的年纪,本该是最活泼、最鲜明的生命,然而他和掌柜、和其他所有嘲笑孔乙己的人们一样,以孔乙己的苦痛为乐,整日活在一种漫无目的的欢乐的麻木之中。还有那《藤野先生》中的围观的中国人,他们像一个个被提起来的“鸭脖子”形象是多么的令人触目惊心。鲁迅正是痛感于国民的麻木和愚昧,正是了解到想要拯救国家,必先拯救国民的精神,想要塑造精神,必先改造思维的道理,才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文学之路,企图用他的如椽之笔,敲醒多少睡梦中的囚徒,去为冲破那又黑又顽固的铁屋子而斗争!

二、鲁迅作品的精神功能:灵魂与精神的塑造

鲁迅的意义,在于他是精神,是民族魂。鲁迅是一个敢于正视淋漓鲜血、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真的勇士,他在中国最黑暗最混乱的时代,他愿做奉献的孺子牛,为年轻人肩住黑暗的闸门。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样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勇于反抗的“战士精神”和敢于正视的“勇者精神”,都是难能可贵的。在今天这源于:论文格式标准www.618jyw.com
个因竞争而浮躁、因物质而虚荣的社会,正是需要这样的精神作为砥柱。而我们的中学生正是建立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阅读鲁迅作品无疑可以给他们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塑造正直的灵魂脊梁。
从精神的维度看《孔乙己》里的酒店,咸亨酒店仅仅是一个小酒馆吗?那何尝不是一个精神的监狱?在那里,人们肆意的嘲讽和讥笑。人们的冷漠和麻木,如同狱中的铁鞭油锅,一次次地在孔乙己微弱的精神深处处以极刑。就是在这样的精神炼狱中,孔乙己的精神状态最终瓦解,成了一个连人都不是的“怪物”。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店内快活的气氛,是如此地令人感到不寒而栗。那些酒店的看客们,一面在故意观看着孔乙己的荒唐的悲剧表演,一面也在被看,看他们自己那麻木不仁、毫不自觉的精神是怎样地消磨了他人,也怎样地消磨了自己。鲁迅在这里所表现出的,正是这样的终极精神拷问。
同样的,《风筝》一文中,“我”对小兄弟的摧残也是精神上的。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而“我”这个精神已经受到封建教育摧残的兄长,竟然自以为是地野蛮地破坏了小兄弟的自然的天性的活动。这是不自觉的精神的摧残,更是让鲁迅深深感到自责的原因。可是,最让人可悲的不是摧残本身,也不是自责本身,而是多年以后小兄弟的忘却。小兄弟已然不记得这样的事,似乎也从未受到过精神上的伤害,这是何等地令人惶恐不安!以至于“我”是连悔恨都不能了。因为这是精神上不自觉的妥协,待到鲁迅成年后反思醒悟之时,他当年的精神破害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小兄弟的生命了,而受害者是不以为然的、不自觉的、不觉悟的。正是这样的事实让鲁迅深感拯救和重塑国人精神的重要。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版教科书.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
[3]钱理群.钱理群中学讲鲁迅[M]. 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
[4]冯萍.鲁迅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以中学语文教材为例[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1年,第六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