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视域创新教育视域下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构成要素及保障系统

更新时间:2024-01-13 点赞:8292 浏览:2413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创新与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创新的重要内容,创新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国际教育新理念,它并不是独立于德、智、体、美之外的一种实体性存在,而是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贯穿和渗透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与环节中,成为国内外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潮是在1999年6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布以后形成的。《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研[2005]1号)对于强化研究生实践创新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创新教育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以满足实际需求和推动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的教育。创新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则是创新的手段和内容。手段和内容是为目的服务的,不同的目的要求相应的手段和内容。为了实现目的,必须贯彻“以目的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同时,又因为创新本身既是过程又是结果,所以,随着创新过程的演进需要实施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可纳入创新教育的范畴。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要“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研究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高等院校要适应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及时合理地设置一些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并调整专业结构。”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的教育形式和载体,已经而且正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不断的人才支持。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脉络
1986年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开始突破建国以来传统、单一的学术性培养模式,向应用性、多规格、高层次人才培养教育的模式发展。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己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
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中进一步强调了构建不同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指出:“为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部决定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2010年5月7日,国务院学位办下发的《关于开展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审核工作的通知》,新增了金融、国际商务、应用统计、税务等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教育种类由原来的19种增加到38种。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也指出,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提升研究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
三基于创新教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
培养模式是人们普遍认同和遵从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教育内容为依托、以教育方法为具体实现形式。培养模式主要涉及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培养什么人;二是用什么培养人;三是怎样培养人。第一个问题主要涉及价值层面的培养目标;第二个问题主要涉及知识层面的课程体系;第三个问题主要涉及行为层面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模式研究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抛开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抽出事物主要的、有特色的部分进行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规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培养规格要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作用,是进行课程设置与实施教学的依据。课程体系是体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体现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教学过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实施环节,它依据培养目标而设计。

(一)外部环境适应性原则

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战略与方式的不同,形成了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差异性。处于这一经济发展状况下,必然要求研究生教育建立能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培养模式。

(二)内部环境适应性原则

内部环境适应性原则体现的是知识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学科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立足之本,没有一流的学科建设也就不会有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在新型培养模式下,研究生教育应该有利于学生在学科的前沿、交叉领域寻找研究问题,摘自: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618jyw.com
不断深化和开拓本学科新的研究方向,发现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新的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以促进学科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个体适应性原则

个体适应性原则体现的是学生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强调学生作为人的自由与独特性、整体性、自我指导性,认为学生理智的训练、心智的发展和完善,比功利的目的更为重要。学生不再是为适应外在目的或内在学业标准而被训练的对象,而是在适宜的育人环境下,完成一定阶段上自我实现的人。
四基于创新教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所谓培养模式的要素,也就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知识储备、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的综合表征。

(一)课程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获得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创新方法、计算机、外语等工具性应用知识的基本途径,是研究生教育环节的起始阶段。课程教学对研究生知识积累、思维训练起到重要的作用。课程的合理设置,前沿教学内容的配置,开发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功效。

(二)实践训练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是德国大学的办学理念,也是“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教学与科研并重”是美国早期研究生教育的要求,也是“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学、研、产一体化”是日本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也是“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键。
实践活动的类型和性质、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深度、研究生实践活动的管理方式与实践方法的训练等都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实践训练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各种能力的综合训练。

(三)学位论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写作是一套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从选题开始到查阅文献资料、提交开题报告、制定技术路线、实施方案、获取并处理数据、得出结论、检验论证、成文定稿,直至最后答辩,包括一系列相互衔接的环节。尽管个体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深度有所不同,但必须通过这些环节才能达到系统地培养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基于创新教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为:课程教学为实践训练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与创新思维训练,是进入实践训练的基础;实践训练是对课程教学的实践检验,又反作用于课程教学,促进教学改革。实践训练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实验依据,是学位论文创新思维的实践保障;学位论文是对科研成果的总结,促进科学研究的深化。课程教学为学位论文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依据,是学位论文知识创新的理论保障;学位论文是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检验,为课程的组织提供改革的依据。
五基于创新教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
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使得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已然成为一项迫切的现实需求。所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指学校以不断满足研究生个体需要和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要为目标,以高校内外体制因素为背景,以研究生教学实践和管理制度为基础,以评价为手段,把各部门、各环节的教育质量管理活动严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互相协调、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根据这一界定,需要明确以下几点:第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教学组织管理的一个分支,其思想方法的核心是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中,建立对研究生人才培养活动质量的结构化、持续化关注的机制;第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质量管理,为了适应高校发展研究生教育的需要,高校应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作为独立的组织职能,并进行正式的组织安排;第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渐进性系统,具有吐故纳新的功能,任何有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理论和方法都可以引入该体系;第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强调组织的自我学习、更新和改进,注重管理的程序化、文件化和规范化;第

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将是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必需要有整体构想,需要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的各项因素纳入系统,建立高效的自我约束机制,通过系统的监督和控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项要素加以有效的整合、配置,形成一个能够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开放式、自组织机体。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建设系统

制度建设系统的目的在于以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基础,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更新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使学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奖惩分明、落实到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除了教育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外,还需要高校加强本身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建设,例如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工作条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细则》《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大纲、教案编写细则》《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事故的认定与处理办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检查项目及整改意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指导办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论文质量管理条例》等。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决策系统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决策系统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核心,直接影响到教学与实践的具体实施。该系统分为学校和学院两个层次。在学校层次上,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教学与实践的校级目标(学科大类)、教学与实践课程的开设门数、教学与实践的质量标准、师资的确定与培养计划等;在学院层次上,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教学与实践的院级目标(专业大类)、明确开设的专业课程、开课班级的确定、合格师资的配备、实践方案的审定、论文开题与中期考核等。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系统

所谓“质量监控”,是指为达到质量标准要求所采取的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操作技术和监督活动,其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消除活动中不利的因素。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是以质量标准为起点,以质量评估为依据的。质量监控系统的目的在于实施质量监控,主要在于对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管理与控制,防止或避免教学的施行偏离既定的目标、标准及规则。该系统可以用图1表示。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系统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系统在整个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运用AHP(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层次分析法,从规划维度、过程维度和控制维度可以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信息反馈系统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信息反馈系统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之所以成为自我检验、自我完善系统的动力源。通过信息反馈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在教师授课、学生研习和教学与科研管理(包括实践环节与论文撰写)等方面存在的质量问题,并与质量监控系统相互配合,及时纠错。除了以上信息反馈系统的核心功能外,该系统还具备外延功能,即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沟通功能,将社会的需求能快速“映射”到人才培养计划上,真正使得人才的塑造与人才的需求实现“对接”,进而强化学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的话语权。

(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学科研系统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学科研系统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具有长期性、战略性、支撑性。由于随着更多的高校加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行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近几年中方兴未艾,但还未形成具有一定权威性系统化的成果,尤其是在教学改革科研项目方面。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能够而且必须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提升到科学研究的层面。目前,可以借助各高校设置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展开教学科研活动,还可利用国家级、部(省、市)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所搭建的平台从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等。
参考文献
胡莹,杨雪.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
耿有权,彭维娜,彭志越,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基于全国14所重点高校问卷数据[J].现代教育管理,2012(1).
[3]胡娟,金红,方玉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动力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
[4]别敦荣,万卫.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8).
[5]胡义秋,詹林.创新教育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最优化的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9(9).
[6]温静,李恩,陈志权.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创新能力培养[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7]王得忠,胡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
[8]葛莲英,罗小玲.研究生创新教育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5).
[9]肖彬,刘晓元.试论自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主创新背景下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