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社会工作将学校社会工作引入高校学生工作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4-02-09 点赞:28205 浏览:12367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将学校社会工作整合到高校学生工作中,是一项化解学生问题、服务学生成长的创新型学生工作模式。然而,国内相关研究、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内容比较分散,研究成果尚未形成体系,本文试图整合现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理顺研究脉络,为下一步更深入地开展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学校社会工作 高校学生工作 研究综述
当今大学生处在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现有体制下的学生教育工作无法彻底化解学生遭遇的社交、学业、经济、暴力、情感等诸多问题,在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的保障工作方面,还存在明显漏洞。西方发达国家高校采取的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相结合的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获得国内学者的认可:将学校社会工作整合到高校学生工作中,能够在价值观、工作侧重点、工作方法上与高校学生工作形成互补,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服务。然而,社会工作作为“舶来品”在与学生工作整合时需要寻找科学的契合点,国内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内容比较分散,研究成果尚未形成体系,本文试图整合现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理顺研究脉络,为下一步更深入地开展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内涵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专业化分支,亦称教育社会工作。20世纪初的美国,多元文化、移民大规模扩张等社会问题造成了大批青少年在成长中产生迷茫,吸毒、酗酒、性侵犯、未婚先孕、自伤、暴力、犯罪等不良现象在学校中屡见不鲜,学校开始意识到仅靠教师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现实的。学校需要社会工作的配合,协调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因素,形成合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学校社会工作从只帮扶学生弱势群体,发展成为涉及学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全面发展等多层面、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要真正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内涵,首先要理解“学校系统”(School Community)的含义。对“学校”科学的定义不应局限于地理或物理层面,而应该是所有投入于教育过程中的要素的集合系统,包括家庭、教师、学生、甚至政府机构。基于这种观念,学校社会工作应成为与学校教职员工同样重要的岗位,一旦“学校系统”中出现不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情况,就需要学校社会工作者(school social worker)运用专业手段协调各种资源化解问题。顾东辉(2005)认为,学校社会工作是依据社会工作原则,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术和方法,解决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区中可能引发及影响学生发展的问题的专业服务。范明林,张洁(2005)认为,学校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应用于教育机构及其设施中,通过与家长、学校、社区的互动,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的良好关系,构筑“教”“学”“成长”的和谐环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陈奇娟(2008)认为,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促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良好互动,协助学校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性化和生活化教育,建立健全人格,习得适应现在与未来生活的能力。
我们不难从现有文献中抽离出一些共性的观点,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内涵做出如下解构:第一,其工作对象是全体学生;第二,其工作领域扩及学校、家庭和社区,包括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士;第

三、其工作目标是协调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成长,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将学校社会工作引入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学校社会工作引入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首先,当今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日新月异,大学生处在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极易遭遇社交、学业、经济、暴力、情感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通过现有体制下的学工小组或者心理指导中心无法彻底化解,在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的保障工作方面,还存在明显漏洞。其次,“教育”和“管理”仍是国内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主要方法,这种单向性的工作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不能满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需求,严重滞后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学校社会工作以全新的、专业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明显的优势,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其专业优势,整合各个领域的有效资源,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服务(谷慧玲,孟子焱,2011)。高校社会工作的理念是充分尊重个体,工作方法由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相结合,有利于因材施教,其最终目的是创建“学校——家庭——社区”的和谐环境,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相比与传统的经验性的德育的方法,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会大大促进德育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传统的德育教育多是凭经验进行,缺少科学的理论依据,在操作中易陷入表层化、形式化。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方法的引入必将大大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彭玉美,2004),学校社会工作是对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必要补充和完善。

2.学校社会工作引入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可行性

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教育工作有较高契合度,二者是互补的关系,存在导入的可行性。黄志祥(2011)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有着共同之处,同时在其发展中也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他总结了三点共通之处:以学生为主要工作对象;以个体的社会化为最终目标;以生为本的价值原则。而二者的差异在于:本土化程度不同;推行方式不同;价值取向侧重点不同;工作方法不同。彭玉美(2004)认为,在工作者所起的作用及工源于:论文格式字体www.618jyw.com
作方法的社会性等方面,社会工作较心理咨询与德育教育有更多的相通性。刘扬、章国昌(2011)认为,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管理在目标上有很大的契合性;有相同的价值理念;二者的结合助于提升素质教育的成效。
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在工作内容上各有侧重点,是不能够互相替代的,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借鉴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专业方法以增强其实效性却是可能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各行业愈发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高校社会工作以其独特的工作方法和理念,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渐渐得到政府和学校的关注。学生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主要是如何实现本土化发展,构建“教、学、成长”的和谐环境。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项普惠性的工作而不是针对特殊群体的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有许多共通点,都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以实现学生全面成长为目的;同时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又在工作方法、工作理念上互为有益补充,二者完全具备实现整合的先决条件。

三、将学校社会工作引入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国内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若要突破目前的瓶颈就需要整合学校社会工作,在理念上整合完善,在实践中运用推广,在制度上改革创新。美国学者安德逊(Anderson,1972)提出,根据作用的对象和个体不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可分为传统临床模式、学校变革模式、社区学校模式、社会互动模式等四种工作模式。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这四种模式已经在美国学校中运用得相当成熟,这对于我国高校社会工作的导入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国内学者对导入路径的研究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外生路径,从制度、社会环境层面对学校社会工作进行催化。另一类是内生路径,通过高校内在变革,逐步形成有利于学校社会工作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1.外生路径

大多数学者都提出要推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进程。在目前国内的大学体制下,各级政府部门仍是政策力量的主导。因此,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首先需要政府出台强有力的相关政策构建有利的外部环境。2006年7月,人事部、民政部联合颁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2008年开始举行每年一次的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标志着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认证制度的建立。2010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被列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并作为主要任务之一。针对目前绝大多数国内高校均未配备社会工作岗位的情况,一些学者也主张由政府牵头实现人员到位。如刘扬、章国昌(2011)提出,可由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推动,在高校现有的学生管理体制框架下开发或设置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除了政府,学校社会工作的推进还需要借助社会力量。以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为例,相当一部分校园社工是由校外的社工机构或非政府组织派遣,因此,非政府组织应当成为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和执行者。刘丽晶,陈英(2006)提出,政府应加大力度支持建立专门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可派驻专职社会工作者进学校。同时要给予社会工作者固定的编制,并且在职称评聘与使用上给予充分考虑。

2.内生路径

国内学者从理念渗透、工作模式变革、工作机制的完善等方进行了探讨。姜峰等人(2010)提出:导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可以使学生工作者更加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可以优化教育策略,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发掘其自身潜能,增强其自我帮助、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等能力;有助于使教育管理工作者提高服务意识,提高学生自省能力,发挥其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工作者的身份从“管理者”变成“教育、管理、服务与支持”四位一体的工作角色,更容易贴近学生,了解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学校社会工作想要发挥作用,必须主动地争取在学校行政体制中的作为空间,视自己为学生工作的创新组成部分或者有益助手,为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尽力赢得原有学校体系的理解、信任和支持(王思斌,阮曾媛琪,2009)。姚进忠,邓玮(2012)也提出,当前的有效方式就是结合自己所在高校的具体情况,在原有的学生工作体系中寻找某一方面,如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工作、新生适应教育、志愿者建设与培训等项目的介入,稳步地开展工作,展示社会工作专业的魅力和服务效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工作机制。
通过内生与外生路径解决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教育工作的整合问题,是国内教育环境下更为合理、科学的选择。外生路径的建立直接决定了内生路径的导入效果,国内必须尽快构建完善的社会工作体系,要做实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资格认证、人员配备、工作督导等各个环节。
 源于:硕士论文www.618jyw.com
 参考文献:
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

5.27

7.

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3]陈奇娟.学校社会工作:一项专业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J].社会工作(理论),2008,(1).
[4]刘枫,王成奎.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学生工作缺失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6,(2).
[5]谷慧玲,孟子焱.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问题研究综述.才智,2011,(01).
[6]黄志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比较、借鉴、整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7]彭玉美.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渗透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方法[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3):65.
[8]刘扬,章国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性及路径分析.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9]刘丽晶,陈英.高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3).
[10]姜峰等.学校社会工作对创新学生工作理念与方法的启示.经济师,2010,(8).
[11]王思斌,阮曾媛琪.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9,(5).
[12]姚进忠,邓玮.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取向基于嵌入性整合的分析.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