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探究数学探究式学习教学体验

更新时间:2024-01-24 点赞:5704 浏览:187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依据当下基础教育数学课题的现状,结合数学课改之实际,理性思考数学高效课堂构建对策,积极引导学生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数学创新意识,更新数学社会思想,发展数学能力。
【关键词】数学思想;自主探究;教学体验
数学探究学习是学生独立探索思路,自觉研究问题,有效获取数学思想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质是在建构数学高效课堂过程中实施的一种自主发展的学习对策,要求注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对数学思维的重新构建,积极诱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数学实践能力。
创设课堂情境,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建构数学高效课堂,首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以有效激发数学探究学习的情趣。须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诱发学生好奇心理,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索。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可让学生任意列举一个数,然后,老师能迅速地判断出列举的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随着学生列举数的增大,老师仍然快速准确地做以判断。在学生感到很惊奇的时候,老师告诉同学们判断的方法,学生的目光由怀疑到敬佩,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这时学生就会主动探索能被3整除数的规律,甚至学生间还会相互合作,共同究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这样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启蒙学生思维,使学生愉快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诱发数学学习兴趣决不可淡化现代数学思想。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如此引入新课:二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块月饼?生答:可以分到1块。现在只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块?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东西问题,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和趣味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同时也激起了大胆探究的兴趣。
关注动手操作,体验探究学习的成果。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节的教学,在进入新课后,就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动手操作、动口讲述、动脑思考,逐步加深认识。师:请同学们考虑,怎样用已学知识计算梯形面积?生:能不能将梯形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者三角形来计算?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现在请大家利用剪刀和梯形纸板剪一剪、拼一拼,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有的学生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然后通过小组有效的讨论、切磋、交流,得出所拼成图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这种在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主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探究活动扎实,既掌握了探究的方法,又使思维得以训练,协作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与探索,探究出丰富多彩但有些是杂乱无章的结果。这些结果凝结着学生探究的辛苦,但却有错有对。小结要求教师因势利导,对于正确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错误的甚至是不着边际的结果要巧妙地进行处理,注意保护这些同学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不能武断的予以全面否决,要找出适当的契机给以鼓励,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师最终将规律性的结果准确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们对照自己的探究过程,从中体味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增强他们对知识奥秘探究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激励思维创新,偿还探究学习的空间。探究性学习不仅以问题为线索展开理性思考,而且还应以解决问题为终结。故在每节课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可以为以后的学习蒙上一层神秘面纱,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一些可需素材,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不管是课前还是课后,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五年级学习分数大小比较后,学生知道比较分数大小有两种方法:(1)分母相同,比较分子大小;(2)分子相同,比较分母大小。出示这样一道题:8/9和7/8哪个分数比较大?让学生尽量想办法,有的学生运用摘自:毕业论文格式下载www.618jyw.com
刚学会方法来比,无法比出结果,有的学生用图示法,在图示法比较中,有的学生的灵感被诱发了,通过与整体“1”比较,8/9与1相差1/9,7/8与1相差1/8,相差数为1/9与1/8是同分子,利用同分子比大小的方法,得出结果。这样为六年级进一步学习分数大小比较打下基础,使得学生将这种自主学习延伸到课外去。又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提出疑问:能被9、11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征呢?让学生感觉其中奥妙无穷。注重了探究的可延性,也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使学生勤于探究、勤于学习。在课堂探究学习中,教师应尽量多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另外,探究成果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到更广阔的时空去探究创造,可激励学生探究,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课堂学习效果。例如学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我们教室的面积有多大?需要知道哪些数据?然后让学生动手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再计算出教室的面积。再如学习了求积得近似值后,建议学生去超市购物实际体味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计算一下自己家水池的体积、容积及用水量,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红领巾的底和高并算出所需的布料,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的主体生活、自然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检验探究结果,有助于强化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