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东西方论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别对英语学习控制

更新时间:2024-04-12 点赞:5443 浏览:138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差异所产生的碰撞现象体现在英语学习的方方面面,却也成了最容易被教育者和学习者忽略的重点。针对东西方人们的思维差异现象及英、汉语言所体现的特点,准确掌握这一影响二语习得者英语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将有效提升英语学习质量。
关键词:语言;思维碰撞;思维差异;学习效果;制约
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理解、把握事物的方法,是决定文化形式的最为深层次的内涵展现。正是由于思维方式因人而异的特性,导致了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产生明显的差异。所以,世界上多种多样文化主体的存在,成就了人类特有的思维规律,有的是在固有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思考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果能够注重对学生英语语言思维习惯的培养,将有效提升大学生英语学习质量。

一、思维差异的体现模式

思维模式几乎体现在所有的文化领域中,它包括物质、行为、精神和交际文化。且思维模式差异恰好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思维模式的体现与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使其成为了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反过来,语言又促使思维模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作为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构成思维模式的主要元素。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所以,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连淑能,2002)。思维模式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和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陈新夏等,1988:504)。也正是这些要素导致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产生差异。Whorf认为人们的母语模式毫无疑问会影响其惯常性的思维模式。所以,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同一种语言文化——英语语言进行交流时就非常容易导致误会的产生。

1.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碰撞

所谓的形象思维就是指人类的大脑对记忆表象所进行的分析及加工,然后形成一种全新的表象的心理活动过程,这是思维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想象。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就非常发达。这一点充分生动地体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比如,《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一个非常精典的范例。中国人形象思维的突出与象形文字的存在可能有着密切关联。如:日、月、山、川、水、火等汉字都具有象形的典型特征。这或许正是汉语的早期文字被称作象形文字的原因。但是,英语国家的英、美人却擅长于抽象思维。抽象思维通常也被称作逻辑思维,指的是运用概念所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又如:英语词汇中具有大量的抽象名词,它们的使用频率远超出汉语词汇中的抽象名词。经常习惯于运用各种思维模式。由于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对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运用是截然不同的。这一差异是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必须了解的内容,否则将极易造成思维混乱、理解困难等局面。

2. 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碰撞

所谓的综合思维即从思想上将思维表象的各个部分整合起来,将其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相结合。而分析思维却是从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思维表象分解成各单个部分,或者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进行区分。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中国人倾向于综合性思维,英、美人倾向分析性思维。这种差异在文学艺术领域体现得更加明显。如,中国的京剧是我国戏剧中的国粹,它的表演方式主要体现在:唱、念、作、打上。那么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则是:歌剧是歌者不舞,舞剧是舞者不歌,还有话剧的表演者是既不歌也不舞,芭蕾舞就更是只舞不歌的表演了。所以,明辨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之间的差异,避免发生文化冲撞是准确把握英、汉语语言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3.“统一”与“对立”的思维碰撞

中国有史以来一直非常注重事物对立面之间的和谐共处,即对立中的统一。相对而言,英、美文化则过多强调对立面之间的斗争与转化,即统一中的对立。虽然传统的中国哲学并不否认对立,但是却非常注重和强调 “统一”的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贯主张“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一位著名的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说过的一句话,东方人见到了统一忽视了区别,西方人见到了区别遗忘了统一。这句话非常准确地道出了东、西方在“对立”与“统一”上存在的思维差异。教学者与学习者只有熟悉这些思维差异现象,才能避开碰撞的发生,学好地道的英语。

4. 大、小程序方面的思维模式碰撞

在观察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面,中国与英、美国家的人同样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大、小思维方式上,东、西方两种文化,尤其是中、英两种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中国人思考问题的习惯是从大到小,自上而下;而英美人思考问题是从小到大,最显著的差别就是对地址的排列顺序。如:中国人写信址时,按汉语习惯:国名—省/州名—城市名—街道名—住所的门牌号—收信人姓名书写,可美国人的地址书写顺序却与中文的顺序完全相反,即从小到大。在姓名的表达方式上更是大相径庭,汉语的姓名是先姓后名,英美人却是先名后姓。而且中文的许多双音节词的组合排列都是从大到小。如:大小、高低、长短、宽窄、高矮、年月、分秒等。还有中国人或学生在写文章或论文时往往偏爱选择大题目。比如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题目,中国的学生倾向于选择的题目通常为“如何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大自然”等大题目;而英美学生的论文题目会更具体化,他们所选的文题常常倾向于“如何处理本地的污水”、“本地区废弃物的处理办法”等。

二、思维差异碰撞对英语学习的制约

思维模式形成于人们所生存的区域及其特殊的文化环境。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根源来自于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国文化有着五千年博大而精深的悠久历史。在儒教、道教、佛教文化的长期熏陶下,中国人形成的思维模式所崇尚的是审慎、谦虚和温文尔雅,倡导遵守“三纲五常”、宣扬“理乐教化”。在行为举止方面“服从”和“接受”远多于“抗拒”和“挑战”。而隶属于西方文化的英、美文化主要渊源在于长期受到古希腊的文明及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形成了西方人性格中善于“挑战”和敢于“创新”的思维模式。正确引导学生明了这些差异是英语学习中避免发生碰撞及影响学习质量的必备知识。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618jyw.com

1. 思维碰撞对英文写作的制约

只有充分了解中国人倾向于“统一”,英美人倾向“对立”的思维差异的存在,才能有效提高英文写作能力。这种好与坏、对与错的“对立式”的思维模式,使美国人往往把世界看成是非黑即白的两色世界。他们通常依据这种美国标准对所有的事物做出他们的评价,这种做法在东方和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傲慢的表现。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比较倾向于“统一”,对于主观与客观不像美国人那样分得那么清楚。因此,中国人写的文章或学生的作文常被美国人评为概念不清,中国人的“统一”思维模式在西方人眼中更是缺乏明确性和准确性。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引导中国学生熟练掌握思维差异在汉、英句子结构、语句重心和语篇结构等方面所体现的特点。了解中文的写作特点是以语义为中心,重视事件的结果而忽略对它的推理过程。以往的英语作文测试题目大多是三段式作文文体;可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中国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习惯按照中文的行文思维把开篇、主体及结尾放在一个整段中完成,使英、美人读来有种混乱、堆砌、层次不清的感觉,这一点也是中国学生在写英文作文时出现的普遍现象。反之,英语的段落写作必须是一个语义表达的完整体,要求运用语义直接表达中心思想。同时,段落间的语句、语义必须形成一个流畅的文体。每段都要有一个主题句、一个中心思想,要求段落结构必须严谨,内容必须以主题句为中心,每个段落都必须由话题、主体及结尾进行首尾相接。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避免用汉语的写作习惯写英语文章的关键是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

2. 思维碰撞对句法的制约

作为形态语言的英语语法主要是通过语句时态的变化以及一定的虚词来表现的。英语词汇普遍具有形态功能和词性标志,使语法结构特点鲜明,具有通俗易懂的表象形式。而汉语的词汇不具备上述的条件。汉语的方块文字在结构上是彼此孤立的,字与字的结合并不发生形态变化,而是直接的对接。汉语作为一种孤立语,语法关系的表达方式直接依赖于语义、语序和逻辑。中式思维模式突出体现在汉语的句法中,尤其是在日常会话中,很多会话既不需要主语,也不需要谓语。如:“下雪了”,“刮风了”,“亮/黑天了”,“十点了”等都是没有主语的句子。所以说,主语、谓语可以省略是中文有别于英文的最大的行文特点之一。但是,读来仍会使人感觉到亲切、自然、形象生动,给人印象深刻。但在英语行文中,必须明确区分开主语和谓语,句子中必须有主语和谓语,如:“下雪了”,就必须说“It snows”。“十点了”,英文必须是“It is 10 o’clock now”。因此,中国学生在翻译上述汉语句子时习惯按照汉语的思维模式和语义表达方式,使英、美人感觉概念不清或语意不明。根据上述汉英句子结构存在的根本差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英汉互译时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和自身特点,避免思维碰撞带来的混乱,才能准确表达句子的文化含义。

3. 思维碰撞对文化习惯的制约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具有其民族独到的表现形式、内容及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和词汇是传承文化、展示人类生活的最简单而又直接的工具。每一个民族都拥有其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任何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都是鲜有的,所以在交际过程中产生思维差异也就在所难免。这些差异在词汇的比喻、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的不对应上体现得比较多。在成语及习语的学习和英汉互译中,由于习惯的不同和思维差异的存在,有些英语成语在汉译中就需要做出相应的修改才更便于理解,比如:In like a lion,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beard the lion“虎口拔牙”,ass in the lion’s skin“狐假虎威”。在以上的成语里,英文中使用的是“狮子”,而中文译文却是“老虎”。两种动物在中、英文化中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在美国的文化中,人们把狮子定义为百兽之王,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老虎才是兽中之王。在翻译类似的成语时,由于许多学生无法理解句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所以很难准确地把它们翻译成中文。由此可见,准确把握东西方的文化习惯和思维差异才能避免因碰撞而产生的混乱现象,领会成语所表达的真实含义。

4. 思维碰撞对当代教育的制约

在教育方面,东西方对学生的教育重点也有很大差异。中国的中小学,乃至大学均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德。而西方教育则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个性化能力和特立独行能力的培养。英、美的教育宗旨奉行“以自我为中心”的信念。所以西方的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独立性和竞争意识。他们注重个性发展,独立自我,勇于挑战。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在人格塑造和自我修养方面,如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差异对比点播,极易造成学生们思维困惑、迷失自我的严重后果,导致一些人盲目崇拜和照搬西方的一切事物、接受西方的一切思想,从而产生人格及素质上的偏差。有鉴于此,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要充分把握好体现在两种文化之间的思维差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既要培养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在学习中汲取西方文化中独立思考和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为我所用,真正体现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教书育人的宗旨。
总之,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先了解其语言文化,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尽管现代通讯日益发达,网络技术得到了迅速普及,使得学习和信息了解变得方便快捷。但是,大多数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却相对贫乏,从而也就导致了英语学习起来困难重重,进步缓慢的后果。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多年的付出却得不到预期回报的主要原因与他们对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及思维差异认识不足有关。如果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汉、英两种文化的对比和渗透,我们的学生可以通过对比进行英语学习,既增加了文化知识又加深了语言文化的本身印象。学生可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使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世杰. 试论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及汉字在其成因中的作用[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研究生论文www.618jyw.com
版社,2003:11.
傅仲选. 实用翻译美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3).
[3] 吴友富. 国俗语义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1).
[4] 杨自俭.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
[5] 卢植. 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260.
[6] 张宏萍. 浅议培养英语思维 提高英文写作能力[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4).
[7] 连淑能. 论中西思维方式[J]. 上海: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基金项目: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认知理论的基础英语与‘专才’培养的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1554187)]
[责任编辑:李文玲]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