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新形势下理想信念教育不足、理由与策略

更新时间:2024-03-23 点赞:27520 浏览:1219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冲击着在校大学生,部分大学生因缺乏理想信念的支撑,在大是大非面前往往随波逐流。当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急切任务就是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向,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学效果,是有关部门和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笔者试图通过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加以思考,以期对有关部门的工作有所裨益。
一问题审视
从建国到现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20世纪70年代为分界点,分为20世纪50-70年代末和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两个阶段。虽然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一批思想道德素质过硬、政治信仰坚定的优秀毕业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1理想信念教育目标模糊,缺乏针对性
“两课”教育教学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起到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是其他途径无法取代的,然而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两课”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两课”的教育教学,理论性较强,但就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来说,还不够细化,可操作性不强,缺乏针对性。
2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滞后,缺乏时效性
理想信念教育主要依托于第一课堂的“两课”教学,“两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但更新速度慢,往往一个新的理论出来后,不能及时的被纳入教材,教育内容本身更新速度慢,导致新出台的理论不能被及时的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时效性不够。
3理想信念教育评估的效果不佳
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和第四课堂。第一课堂围绕“两课”教学,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第二课堂围绕“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学生活动,形成校园品牌文化建设,是第一课堂教育内容的延伸;第三课堂围绕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有效发挥大学生自身的能力,达到快速发展的目的;第四课堂围绕“积极抢占网络阵地、有效搭建网络平台”,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搭建新的平台。
以上四种课堂教学,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却难以得到有效的评估。以第一课堂为例,除了每学期对“两课”教学内容进行的两次教学评价外,就再没有其他的方式来对其教学效果或者围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二原因
1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没有与实践有效结合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理想信念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接受理论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要经历实践的磨砺和考验。然而,“两课”教学主要思路是让学生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辩证的思维方式。但这种教学思路理论性较强,大学生往往知其然,一旦应用到实践中,就不知其所以然了,使得理论与实践缺乏有效结合。同时由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只是“两课”教学内容一部分,因此,用指导“两课”教学目标来引导具有实践性活动较强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难免显得目标宽泛,理论性过于突出,不容易把握其重点内容、核心内容,这就使得在“两课”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目标不清晰、模糊。
2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没有与时代同步发展
相比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速度,“两课”教学内容,尤其表现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方面,更新速度较慢,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要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二是要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从这两点也可以看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就要求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初级目标是培养在校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时代社会的主要任务和呈现出来的社会问题都是不同的,需要我们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来解决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更新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更接近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来及时地更新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3跟“两课”教学评估相比,理想信念教育评估机制不健全
“两课”教学每学期有两次教学评估,即期中教学评价和期末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情况,尤其是对教学效果有及时的评价、反馈。与“两课”教学评价机制相比,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两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缺乏相应的评估机制,使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专题处于一种评价盲区。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专题的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两课”教师以及相关教师在开展此项工作的过程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关注,是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学效果的保障机制。
三对策分析
1教育内容体现时代性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参考内容是“两课”教材,是理论式的灌输,枯燥乏味,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滞后性,不受学生欢迎,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大学生不喜欢进“两课”课堂,发生大面积逃课现象的最好解释了,对学生而言,实用性和趣味性才是吸引他们的最佳选择。这就要求大学生理学信念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大学生实际需求,并且能体现大学生的群体特征,符合大学生群体发展的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增加一定学时的实践课教学,将“两课”教学的理论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2教育对象突出针对性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若要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就应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高教学效果。摘自:毕业论文目录www.618jyw.com
借新生入学教育之机,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新生入学后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首要内容就是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借新生入学教育之机,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明源于:论文摘要怎么写www.618jyw.com
确学习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借指导大二、大三学生专业学习之机,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大二、大三的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了专业学习上,此时大部分学生都对自己今后的方向有了初步定位和打算,但是对社会现实仍然缺乏了解和清晰的认识,虽然怀有美好的梦想,却缺少社会实践经验,此时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鼓励、帮助在校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就业情况,使大学生更好地积累、储备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在此阶段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指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
在毕业生离校之际,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毕业生即将走向社会,在毕业生即将离校之际,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鼓励、倡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指导大学生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将自己的远大理想与社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以自己的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瓦加砖。
3教育方法凸显多元性
传统的“两课”教学,在方式方法上多采取传统的讲授法授课,而这种授课方法虽说是最适用的,但是其教学效果是也最差,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无法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两课”教师应该在讲授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抛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头脑风暴、讨论、辩论,课下就某些主题进行调研、分析、总结,突出教育教学方法的多元性,提高“两课”教育教学效果。
4教育载体体现网络化
传统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载体主要是借助于传统的教学工具,依靠传统的黑板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思政课也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由于增加了图、文、声、画,使得教学更受学生欢迎。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更新,90后的大学生与网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种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载体的格局,网络平台在大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现阶段,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其中尤其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已经离不开网络平台。所以,任课老师尤其是思政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开展教学工作,实现教学载体的网络化,提高教学效果。思政教师包括其他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建设红站、网上匿名心理咨询、电子信箱、、微博、微信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5教育效果实现可评估性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目标主要是体现在“两课”教学过程中,由于“两课”教学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所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得不到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围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学,建立有效地评估机制是必要的。根据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标准,可以建立以“质评为主、量评为辅”的复式评价体系,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标准可操作化,为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提供评价机制的保障,避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陈勇,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和时代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陈文斌,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3]王易,等.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