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不惑由技入道试述几近不惑学术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5174 浏览:156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技和道,技就是技巧,我们常说的雕虫小技的技就是这个技。技是表、是显现出来的,而道是里,是内隐的,是天下事物发展的一个总规律、总动力。老子强调道是永恒的、无限的,同时也是不可言说,我们的感官也无法感受的,道小到藏在每一个灰尘当中,又大到充盈于天地之间。自然界沧海桑田的变化、国家的兴衰存亡、人的生老病死,起作用的都是道。技和道之间的链接就是靠人的感知、感悟、推理、分析、判断、整合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我们常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窥一斑而知全豹 ”就是把技和道进行了有效的链接。人和动物的区别说到底就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来讲能够由技入道。换种说法:“技”只是海水上冰山的一角 ,只占了十分之一(或者还要少),而“道”却是在海水下面没有暴露出来的那十分之九(或者还要多)。技巧往往给人的感觉是眼花缭乱、变幻莫测、故做高深、玩深沉,而道却给人的感觉是平淡、平实、朴素、简约。但是“道”却对“技”有绝对的指挥和统摄作用,或者说“那双看不见的手无时无刻不在支配着这双看得见的手”,就好像西游记中再凶神恶煞的妖魔鬼怪(技),它的身后都会有一个慈眉善目、安静平和的老神仙(道)在掌控着,只要找到这个平和老神仙,降伏这个妖怪就不用费一兵一卒。同样,在高三的理科复习备考中,我们真的需要大量的讲课(满堂讲、天天讲、周周讲)和题海鏖战(周周考、章章考、月月考)吗?我们真的需要做大量的高难度的练习吗?我们真的需要挑灯夜战、焦头烂额吗?作为理科教师我们真的做到了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吗?高中理科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更多的只关注到“技”这个层面的东西,如:一个解题的技巧、一个方法、一个奇思妙解,而忽略掉“道”这个层面的东西,如:概念和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学科思想和方法、心理素质的提高、信息的提取、提炼、整合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教材和章节的整体感知、观察视角的切换、Keywords and topic sentence。“重技轻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高中理科教学沦落为低效的或者负效的教学,“满堂灌”、“满堂讲”、“学不会考会”的教学实际上是在浪费学生的宝贵的时间和生命,是舍本逐末,是暴殄天物。这样的教学往往会事与愿违、画虎不成反类犬。有效的教学和高效的教学必然包含“技”和“道”这两个层面的内容,并且还应该达到由“技”入“道”。由“技”入“道”的过程却是自然生发的,毫无雕琢之感、造作之势。
“由技入道、道法自然”高屋建瓴、明心见性、一针见血的指出“教育的最源于:免费论文查重站www.618jyw.com
高境界不在技法,而在于性灵的表达、思维的培养、思想的圆融、情感的诉求”。诚然,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都是抒情的,但是如果连基本的法度都没有掌握,所谓用艺术手段来表情达意从何谈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当下对于大多数高中理科教师来说不仅要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练习好基本技法的运用,还应该要注意到敲开“知识”的硬壳,追随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不仅是“知道”而且还要“理解”和会“运用”,理科课堂教学只有建立在“感受”、“体验”、“参与”、“热爱”、“理解”上才可能再谈其它,否则学生即使学会了也不理解,理解了也不会运用、也不想运用。我们见多了理科教学中把教材上的内容搬到黑板上或PPT上,又从黑板PPT上搬到练习和试卷上,如此乾坤大挪移之后,信息耗损不说,知识在形成中就加上了一层层硬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根本无从谈起、又何来成绩和升学率呢?
“借本文之机杼、浇胸中之块垒”,希望我省各位高中理科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能不断的“调和龙虎”、“提坎补离”、“守正出新”,慢慢的去体会和顿悟“由技入道”、“道法自然”、“道贵精微”、“道不远人”的教学理念,逐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登堂入室”、“渐入佳境”,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万法归宗”、“风行水上”、“无为而治”、“自然成纹”的状态。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