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挖掘美,以哪里挖掘?

更新时间:2024-02-17 点赞:23383 浏览:1074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非常重视审美教育的开展,但对于审美因素和审美对象的理解往往比较狭隘,特别重视课文中传统意义上的“美”的教育,而忽视了诸如文章中悲剧性情感、社会、科学内容的审美价值以及发挥教学文章之外的审美因素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重视; 审美因素;审美对象;审美价值
美,从哪里挖掘呢?我想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要找“喜”,更要掘“悲”,产新的体验

诚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课文中美好的事物,美丽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比如,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时候,要引领学生去体会这些民居的奇特和美丽以及象征的意义,从而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在美好事物中寻找令人喜悦的美丽。在教学《灯光》去让学生去体会革命先辈心怀崇高理想,为了下一代人的美好生活,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的美。
现在的孩子是生活在蜜罐里的一代,太幸福的生活养成了他们许多的不良习惯。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材中挖掘出教材中的“悲”,并结合生活中的“悲”,让他们在潜意识中与自己的生活进行对比,以达到他们珍惜眼前幸福美好的时光的效果。
例如,我们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要教会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对比感受”的方法,通过创造性地想象美好的幻景和离我们现在很遥远的那个年代,将美好的幻景与残酷的现实对比,从整体上把握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的悲惨现实,深刻感受故事的悲剧本质。用教材中挖掘到的“悲”,让学生产生新的体验,有了新的创造,这何尝不是教材中另一中形式的美——“悲”美?谁说悲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美丽呢?

二、入情境,看社会,读科学,寻更多美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重视美好景物、情境对学生的审美熏陶。如在教学《山雨》时候,随着课件中美丽的画面,让学生一边品位语言一边欣赏画面,并且用心地倾听山雨的声音,如此入情入境源于:科技论文写作www.618jyw.com
,让生体会山雨的韵味以及大自然的美妙。
然而,我们却很少在语文课堂上着力去挖掘科学、社会的审美因素。其实科学、社会(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审美因素对小学生学习语文,感悟教材有着极其明显的作用。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夏天》一文时,让学生结合平时对自然界的观察想一想,夏天下雨前,还会有哪些景象。学生纷纷列举了“蚂蚁搬家”、“燕子低飞”等自然现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现象用学生自己的语言编写成句子优美的“课文”,相互朗读,相互传阅。教师以自然科学内容作为审美教育的突破口,使学生在对教材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活动,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也展示了自己创造的成果,从语文中寻找到了更多的美。

三、精读细品,感悟、想象、联系实际中谈美丽

在感悟中谈美丽。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的一句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它具有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社会历史、人物形象等多重审美意义。在教学中,通过反复的细读、细品,学生不仅体会到教参等常规要求的理解字面和揭露什么、表现什么的深刻含义,而且还创造性地从鲁迅的语气、表达手法、说话对象等方面体会到如“鲁迅说话时的心情怎样”、“‘四周黑洞洞的’用了什么手法”、“面对一个天真的孩子的发问,鲁迅能明白地告诉他反动派的迫害吗”等等的审美成分。
法国启蒙时期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动物,也就不能称其为人。”语文审美教育中创造想象力的培养显得十分的重要。如《燕子》中“嫩蓝的天空中,几痕细线连于电线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在体会为什么用“痕”而不用“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春天燕子停在电线上的真实情景,从“体现了真实画面的特点(细线几乎看不清)”、“为了整幅画面描写的语言风格的统一性(比较唯美,而不是直白的)”“突出了燕子这个画面和色彩的主体”等多方面进行审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谈出更多的美丽。
美国教育学家华特·科博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学习必须向广阔的生活开放。审美教育才能要求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能在生活的实际语言环境中灵活运用。如感受了《少年闰土》中开头写景一段的美感,回想自己见过的某幅景物画面,鼓励学生尝试以类似方式写一写,然后将比较成功的作品读给其他同学听,一方面鼓励了作者,另一方面也能使其他学生再次审美欣赏、借鉴,创造出更多的美。
教学中,美——无处不在。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能够体会美的心灵,那么,你还要害怕挖掘不到你想要的那种美丽吗?
作者简介:
蒋庆庆(1984~ )女,汉族,浙江义乌人,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