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驰骋驰骋想象,意境赏诗

更新时间:2024-02-19 点赞:33360 浏览:15608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所谓诗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而且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的统一。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的这本书里“意境”和“境界”交替使用,这里说的“境界”就是“意境”。在学诗时应注意诗的意境的想象。
在中学语文教科书里面,选了杜牧的《泊秦淮》:
泊秦淮
烟笼摘自:毕业论文答辩流程www.618jyw.com
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欣赏)整首七绝描写了晚唐时期内乱外患十分严重,人民生活更加痛苦。杜牧忧国伤事,常为唐王朝的衰败命运而惋惜哀叹,此诗就是作者夜泊秦淮河边时,抒写的客中感受。首句写景,连用两个“笼”字,便渲染了一幅迷茫冷落的水上夜景。接下来写作者夜泊秦淮,睡在船舱中,望着水气迷蒙和月色笼罩的秦淮河,听着酒楼里传来的一阵阵《后庭花》歌声,不禁忧心重重,悲愤交加,发出了末二句的沉痛感叹。此诗即事抒怀,讽刺和感慨相结合,文字精练而含意深远,令人一唱三叹。
在教学生学习诗歌时,应注意诸多因素的意境想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欣赏时应伴随着诗人的形象,融和着自己的感情

感情是诗的生命,我们在欣赏一首好诗时,总是伴随着诗的生命,我们在欣赏一首好诗时,总是伴随着诗的形象并被其吸引和感染,因而引起感情上的反应。《泊秦淮》表面上是批评商女,但“不知”二字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与同情,并借“后庭花”的典故,将矛盾直指当朝的统治者,虽含而不露,但也坦呈了诗人的勇气和抱负。这“宽容”与“同情”便是闻名感情的反应,这感情上的反应,是诗歌欣赏乃至一切文学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二、欣赏时在充满联想和想象的同时可带点主观意识

我们在阅读作品时,似乎总是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由于我们具有能动的认识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以及作者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三、欣赏时要体会诗词的时代感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生活,人有不同的思想感情,从人到社会都有不同的风貌。“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不但是不同的时期,即便是不同的时候,也可能会有新事物、新情况出现。生活等待诗人们去捕捉和发掘新诗意,创造出富有新意境的好作品。即使写的是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作者由于时代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不同、情怀不同、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等原因,他们的感受和理解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抒发的情感、寄托的情思、表现的情趣、体现的情调就不应当完全一样。清代袁枚说:“凡作诗者,各有身份,亦各有心胸。”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四、欣赏时要注意诗词的“形神兼备”

描写人物和景物不仅要准确表现出其外在的形象,还要注意描绘出其神态、神采、神韵,做到形神兼备。由于“神”能够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景物的内在生机及气象,因此写好对象的“神”,才能够使得对象富有生气,鲜活逼真,就像人们常说的“写活了”、“活脱脱的”、“活色生香”那样的效果。再者,由于形象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都染上了作者的感彩,有的还寄托着作者的某种理思,因此就必须写出作者心目中的对象,这也是一种体现特色的“神”。
诗歌欣赏既然是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而进行的艺术再创造,就必然取决于再创造后的主观条件,带有再创作者的主观色彩,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当讲解完毕后,引导学生闭目想象,边听教师讲诗的意境:这首诗的全部意义都凝结在末句的“后庭花”上。“后庭花”来自陈后主,被称为“亡国之音”。诗人杜牧过金陵、泊秦淮,眼见灯红酒绿,再闻淮歌艳曲,自然联想到了陈后主,也联想到了当今统治集团的荒淫腐败,醉生梦死。学生在闭目听讲过程中,驰骋想象,一幅幅画境浮现脑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角色中去,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有同学闭目联想之后告诉我,他看到了一幅这样的图画: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里。我说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还洋溢着作者心愉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这样使学生全身心融入到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的各种美,印象深刻。
当然,在诗歌欣赏意境联想时,应注意几个误区,例如有意无境、有境无意、境乱等。比如说《泊秦淮》一诗,如果学生只能看到一幅诗人夜泊秦淮后船舱听到歌女不知时局歌唱,游客不闻的灯红酒绿的画面,却不能体味到诗人忧国忧民,苦于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操则为有境而无意。再如前面所举《归园田居》,更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两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路窄草场,夕露沾衣,平淡中映射了最后一句,这里的“愿”里蕴含了不要再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遁世思想。这样才能达到意和境的完美统一。诗的美应当是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意和境的统一的结晶体,欣赏时应注意体味作者的喜怒哀乐诸种感悟。
参考文献:
孙琴安.陕西人民出版社《唐人七绝选》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