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价值观基于价值观导向研究生选拔不足与策略研究

更新时间:2024-01-14 点赞:30327 浏览:1349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研究生选拔,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发展水平。基于目的导向能够产生对于研究生选拔标准的价值判断,形成相应的价值取向,并与某些教育理论存在一定的契合。我国研究生选拔在以人为本、选拔公平与招考内容方面与其价值取向有较为明显的偏离。如何尽可能地保障以人为本与选拔公平,且突出对于科研能力的考查是文章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研究生选拔;价值取向;人本主义;选拔公平
1009-4156(2013)09-106-04
“研究生教育,承载着高等教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关乎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研究生的选拔是研究生教育开展的首要环节,其合理性与科学性直接关系着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对人才培养的规格。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国人对自身素质的日益不满,促使研究生选拔环节成为甄别人才的切入口,并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来,“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平均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规模的扩大既给选拔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又直接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研究生选拔的理念、方式、招考内容等,在一定层面与范围内已难以适应现实社会对于研究生的资格定位,难以复归研究生选拔的价值取向。

一、研究生选拔的价值取向

(一)选拔本质的价值取向: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萌芽产生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它提倡对人进行一种全面的教育,弘扬纯粹属于人及人性的品质。20世纪,美国由人本主义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发起的教育改革运动标志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诞生。“其主要思想在于重视人的自由、个人选择,通过启发创造性、经验学习、情感陶冶、发展个性特质,体现人的价值,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尊重人性的发展,弘扬人本主义精神是教育的本质属性。研究生教育是较为开放式的教育阶段,注重培养人的自由性与创造性,在专业素质养成的过程中渗透着人本主义精神,突破知识传递与人的工具性属性的狭隘误区。秉承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并贯穿对情知结合的重视是研究生选拔的本质价值取向。罗杰斯强调:“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的基本特征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和心理力量的融贯一体。”研究生的选拔依照其本质属性要兼顾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促进个人各种潜能完善的过程中不能背离社会赋予个人的责任及与他人相互合作帮助的关系。“布朗诺瓦斯基说:‘人的价值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独立、独创、异议、自由、容忍、公正、荣誉以及彼此之间的尊重,我深信这是人类追求的真理,也是人性唯一不变的目标。’马斯洛也认为,互相合作,是人类进化的原动力”。
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研究生选拔的目的是为了筛选优质人才接受研究生教育,而最终目的是要其服务社会,遵循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不是把个人潜能的完善与人性的尊重凌驾于社会之上,而是两者之间的相互兼顾。目前,我国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恰恰忽略了人本主义精神,“人”被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与物欲化氛围赋予了工具性属性,研究生的选拔也趋于背离人本主义关怀,其目的论导向更为偏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且伴随着经济利益与物欲成分的驱使,背离了研究生选拔的本质价值取向。“当人的意义突破人的工具价值的遮蔽而彰显的时候,当教育的功能突破了要么附属于政治、要么附属于经济的怪圈而恢复了‘人’的意义向度的时候”,当选拔人才的动机从功利化的浓重色彩转变为注重人内在价值与属性的时候,研究生选拔本质的价值取向才体现出科学赋予它的应然属性,即我国当今社会所缺乏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二)选拔方式的价值取向:教育公平理念

大学是具有人本主义精神的高深知识学府,其培养人以促进社会发展的本质属性是区别大学与科研院所以及其他事业单位的重要特征。在现有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能够择优选拔接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才是研究生选拔制度具有实效性与说服力的核心要求,而选拔的过程与结果总会受到外在客观因素的侵入和影响,保证公平性是在教育公平的宏观背景下促进研究生选拔制度更具实效性的重要前提。研究生选拔的公平性问题着重体现在选拔方式的公平上,设计多元化的考查方式是其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公平理念是人权主义与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嫁接与延伸,是教育之促进人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角色的内在要求。在国家层面,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是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关于人与人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和行为”。而适用于研究生选拔的教育公平则是在选拔的过程中最大化地保证每个人的平等性,规避人为因素对于选拔结果造成的影响,教育公平实际上也是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研究生选拔基于价值观的角度,要保证每个人在一致的选拔标准面前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获取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而现有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只能依靠以制度形式确立的选拔机制,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选拔人才,公平则是衡量制度有效性的基准。如果制度丧失了公平,它也就失去了存在与实施的意义。作为甄别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生的选拔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而独立存在,也不能受恶劣社会风气的熏染而脱离其本质属性,要保持教育公平理念的价值取向,发挥制度对于研究生选拔的实际效用。

(三)选拔考试内容的价值取向:默会理论

研究生选拔考试主要是对考生所掌握相关学科内容的考查,而学科内容则是由知识做支撑的。根据知识表达的不同,波兰尼把知识分为两类: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人类知识不仅仅有我们通常可以言传的系统知识,更有大量的在明确知识背后的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知识,前者被称为‘明确知识’或‘显性知识’,后者被称为‘默会知识’或‘意会知识’”。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同时存在于人的实践与认识活动中,前者主要来源于直接的实践活动或间接的教育活动,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从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很容易获取到言传性的感性经验;后者也可称为“隐性知识”,是我们平时无法言明的知识,唤醒着人们对知、情、意、行等心理学活动范畴经验的理解。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言传身教的明确知识,而是某种主体功能性的隐性意知系统。“在波兰尼看来,看起来似乎一体化于我们自己个体的行为、缺少言传知识之公共性和客观性的意会知识,‘实际上是一切知识的主要源泉。抛弃它,就等于自动抛弃了任何知识’!”默会理论的价值并非在于获取多少可以言传而来的感性经验,重要的是在有意识的习得显性知识的同时伴随着自身能力的提升、情感的丰富、思维的开拓,通过感觉、知觉、顿悟、想象等非理性因素,完善人的内在属性与人文情怀。注重能力非知识的默会理论恰似“授之以渔”的道理。 摘自:毕业论文目录www.618jyw.com
教育培养计划与目标都暗含了对于默会知识的重视,但实际的教育教学与人才选拔过程却过于偏重对显性知识的传授与考查,忽略了默会知识在人才培养与选拔中的重要性。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其选拔的标准理应反映出研究生教育以能力本位为导向的本质特点。这种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拥有独立的学术意识、思想观念、明辨判断的能力,勇于探索、创造性思维与研究专业学科的能力等。选拔考试的内容对于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与针对性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作用。只有在人才选拔环节注重对默会知识的考查,才能唤醒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对于默会知识的重视。高层次教育阶段的人才选拔更应该看重对能力的测验,不可忽视默会理论作为研究生选拔考试内容价值取向的重要作用。在一个同质化的等级社会中,或许难以改变“为了形式上的公平所付出的实质性代价,为了等级社会制度的稳定而不惜摧残个人自我创新能力”的筛选制度,但可以对制度的局部环节进行细微调整,遵从其基本价值取向。

二、研究生选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本主义理念的缺失问题

1.初试“一考定成败”形式的弊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研究生招生比例日益增加。但是,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研究生教育,在受教群体选拔比例上依然保持了相对较低的状态,这是由研究生教育自身的特有属性与社会对于研究人才有限的需求决定的。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与国人对于自我实现需求的提高,参加考研的人数持续攀升,考研的难度与压力加大,考生因考研而耗费的财力与人力资本也在增加。高投入未必保证有。高产出”,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选拔制度下,初试“一考定成败”的形式为“高产出”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不能科学、全面地检测考生的真实学业水平,容易造成因制度弊端而埋没优秀生源现象的出现。这种选拔形式或许会引发社会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其实在弊端的背后隐藏的却是人本主义理念的缺失。
2.集中复试对异地考生造成的不便。受地理因素的影响,我国采用的集中复试的方式为生源地与报考地不同的考生带来了极大不便。考生参加复试必须按照规定日期从生源地来到报考地,这既浪费时间与精力,又增加了考研成本,为考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尤其是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考生,他们在自身经济状况困难的前提下还要去负担因异地复试而产生的新增成本,这显然不符合教育活动所侧重的人本主义的价值理念。集中复试为异地考生增添了一定的客观压力,复杂性的强化会造成考生精神状态的起伏,从而对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较差的考生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选拔中公平性的缺失问题

1.自主招生环节存在不公平的因素。目前,我国采取的是统一考试与自主招生相结合的研究生选拔方式,前者虽然能够相对保证公平,但也存在弊端。自主招生机制的引入是选拔方式多元化的重要体现。“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四门课程中,国家统考科目2-3门,招生单位自行命题的科目1-2门”。自主招生单位命题的保密性与严谨性不如全国统考命题,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在各高校纷争考研率的背景下,高校内部的保护主义得以凸显,而自主招生则为其提供了可操作空间,私下辅导、交流、漏题等现象层出不穷。自主招生单位拥有较大的招生自主权,其专业科目命题的规范与标准均为内部拟定。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容易造成同一级别招生单位的录取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无法检测考生的真实水平,为研究生的选拔增添了不公平因素。
2.阅卷的地区性差异造成的不公平。统一考试依然是我国研究生选拔的主流方式。统一的命题与阅卷在制度设计的维度上对考生是较为公平的,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严重的公平缺失问题,主要表现为各地区与各高校之间对于阅卷标准的拿捏存在着较大差异性。由于研究生考试内容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各高校执行阅卷标准可以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这是符合现实状态与逻辑规律的。我国就业市场对于重点高校(如“985”院校)毕业生过于青睐,导致考生多集中选择重点高校,而源于:大学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重点高校提高阅卷标准以求精益求精,又导致报考重点高校的考生的分数普遍偏低。具有硕士点的非重点高校面对较大的生源压力,不得不为了保证生源数量而放宽阅卷标准,使得这些考生的分数普遍偏高。我国的重点高校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高校集群效应促使这一考区的阅卷标准比较严苛,与欠发达考区形成巨大反差,这是一种社会连带效应,伴随的是不公平因素的产生。多数报考重点高校的考生都面临“被淘汰”的现实状况。激烈的竞争与“一考定成败”的风险性都成为部分生源“被淘汰”的影响因素,这部分考生可以通过调剂,由重点高校向非重点高校流动,但受阅卷标准差异性的影响,他们在分数上往往难以与在非’重点高校或这一考区阅卷的考生相竞争。实际上,这时的分数已然不能准确地衡量人才质量,从而导致部分优秀生源的落榜。

(三)选拔考试中知识的固化问题

研究生选拔考试是一种具有较强目的性,以发散性与延伸性的知识测验考生研究能力的人才选拔形式。命题组对于考试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既要测试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注重考查考生的学科研究潜质与发散思维能力。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选拔考试中,表现为知识的陈旧与灵活性欠缺的知识的固化问题已成为阻碍研究生选拔科学性与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科学研究具有时代性与前沿性的特征,在历史经验与科学积淀的前提下着眼于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与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选拔研究人才要侧重考查其对当前专业问题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是否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概括来讲就是对研究潜质与能力的考查。我国的研究生选拔考试对知识的选择较为滞后与陈旧,缺乏知识的延伸性,很少与专业范围内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衔接,考题失去前沿性与创新性,不利于考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掩盖了考生的潜在研究能力,对研究生的选拔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缺乏灵活性是知识固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与显性特征。在我国的研究生选拔考试中,知识死板的现象长期存在,知识灵活性的欠缺导致考查的重点从能力本位转向知识本位,偏离了注重创新思维能力、考查对于知识应用能力的选拔标准。考研人数的持续攀升要求研究生选拔考试具有很强的筛选价值,考试的内容是进行筛选的载体,必须严格把握研究生教育阶段所吸纳人才的类型特点与本质要求,而这恰巧是我国研究生选拔考试内容的不足之处。知识的固化不仅背离了研究生选拔的层次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查难度。选拔考试成绩的高低很难代表考生研究潜质与能力的强弱。

三、完善研究生选拔的对策

(一)体现选拔的人本性:制度调试与科技应用

1.扩大初试录取比例,加大复试选拔力度。在不颠覆现有全国统一考试这一主流的研究生选拔制度的前提下,对制度的局部调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扩大初试录取比例,给予考生更多参加复试的机会,能够缓解考生因制度弊端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研究生选拔“一考定成败”的制度缺陷。初试录取比例调控的范围需要国家依据参与研究生考试的报考人数与最终录取人数情况,考虑各地区的差异性,在经过社会调研与试点后方可确定。初试录取比例的扩大会显著增加复试环节的压力,这就要求各高校充分注重复试的重要性,发挥其作为选拔人才关键环节的筛选作用,而非流于形式,按照初试成绩决定最终录取名额。国家及地方教育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复试环节的监督,保障复试实施的价值与意义,以选拔出具有研究潜质的考生接受研究生教育。
2.采用现代网络技术,改变集中复试方式。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学习与工作的必要元素。我国对于研究生的选拔多采用集中复试的方式,既浪费了资源,又给异地考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初试录取比例的扩大也会促使高校服务资源的紧张。高校采用网络复试的方式是时展的要求。这一方式可以避免集中复试带来的缺陷,体现了对异地考生的人本主义关怀,也无碍高校正常的运转。高校可专门设立一个为复试服务的网站,参加复试的考生根据自己的专用登录网站,完成导师提出的何题,问题的类型是开放的,且具有考查考生创造性思维与研究潜质的目的性。网络复试还包括电子信箱交流、直接与导师面试对话等形式,能够全面检验考生的多种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导师通过网络评判复试成绩,增添了隐匿性与独立性,消除了潜在的不公平因素。

(二)保障选拔的公平性:加强监督与统一标准

1.加强对自主招生环节的监督。自主招生是完善我国研究生选拔制度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制度的弹性设计充分发挥各招生单位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符合择优录取研究能力强的考生的研究生选拔准则。自主招生.式的选拔方式适合于研究生层次的人才筛选工作,能够真实地测试出考生的研究能力。但自主招生在现实运行中也存在不公平现象。为保障研究生选拔的公平性,对自主招生环节的有效监督是必要的,监督的对象则是参与自主招生工作的教师,应建立一种常态的监督机制。统筹安排,各地方省级主管部门担任监督的主体,各高校领导组成监督团队,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形成层层监督、层层负责的监督机制,杜绝在自主招生中教师私下漏题、答疑现象的出现,以严格的责任追究制保障自主招生的公平性。

2.统一各地区间的阅卷源于:免费论文网www.618jyw.com

标准。阅卷标准的地区间差异是导致我国研究生选拔不公平的隐性因素。地区间的差异则是由高校间差异引起的。上级部门实际下达的阅卷标准是统一的,各高校因存在层次上的差别而导致生源的分配不均,层次低的高校不得不减低标准以保证生源的数量。只有统一各高校间、地区间的阅卷标准,才能保证考生在调剂环节上的公平竞争。面对开放题为主的考试内容完全做到标准一致化确实难以实现,但消除其中的人为因素是必须的。采取一定地域范围内招生单位的轮换阅卷制,而非招生单位只负责报考本单位考生的阅卷工作,是消除阅卷标准差异的途径之一。设定一定的地域范围能够降低操作难度,保证工作效率与效果,而相互间的轮换阅卷可以消除高校自身的保护行为及地区。保护主义”。轮换阅卷单位之间采取保密原则,由省级主管部门负责规划,严格监管各单位对阅卷标准的掌握与应用情况,最大限度地促使各高校、各地区间落实统一的阅卷标准。

(三)消除知识的固化问题:考查内容引入默会知识

研究生选拔考试对于知识的选择与设计是极为重要的,因为知识作为筛选人才所依托的载体能够对选拔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与导向作用。知识固化问题是我国研究生选拔考试中在内容设计上存在的弊端,它模糊了研究生选拔的本质要求与价值取向,导致研究生选拔“高考化”。
增强考查知识的灵活性与开放性,与当今的社会实际相联系,淘汰陈旧的知识,保证考查的内容能够达到测试考生研究能力的目标要求,是消除知识固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依从研究生选拔考试内容的价值取向,默会理论是其遵循的理论基础,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引入默会知识是实现这种“有效途径”的重要方式。默会知识侧重于对能力的把握,而非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经验。我国研究生选拔考试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更要注重对考生能力的检测。显性知识无法完全达到检测能力的要求,引入默会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研究生选拔考试中,默会知识的主要表现为考生的研究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显性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形成在手考生平时学习的积累,可以作为研究生选拔考试内容设计的主要目标依据。默会知识的融入会直接促使研究生选拔考试内容更具开放性,知识结构富有弹性与张力,且能够与时俱进,与当今社会现实问题紧密衔接,复归研究生选拔考试内容的价值取向。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