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作业新课程背景下作业设计对策学术

更新时间:2024-01-23 点赞:6813 浏览:229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的作业设计的有一定的弊端。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应体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探究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业设计的策略是: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展作业任务分析,意图明确清晰;精心设计作业,突出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实施分层作业, 调控作业难度, 促进差异发展;丰富作业形式, 突出多样性、趣味性;注重过程,体现自主、合作与探究;与学生的实际及生活相结合,突出实践性、开放性。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作业设计;策略

一、作业设计的含义及功能

早在《 学记 》里就有论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鳗,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 退息必有居学,即指广义上的课程或作业,既包括学生在业余时间应该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也包括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即课后作业。对作业内涵理解的角度不同导致不同的作业设计。从学习活动角度的解读:作业是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或学习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四卷)》指出:作业是学生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通常是在学校规定的上课时间之外进行的,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达到学校教学大纲中的特定目标。作业形式多样,常由练习或者教师课堂讲授材料的补充形式构成,作业目的在鼓励学生的自觉活动以及增强他们完成任务的独立性。台湾学者陈龙安认为作业是指学生在学校或家中所做的各种课程。并且指出“作”就是“创作”本身具有“鼓励”“进行”的涵义;“业”是古代书册即篇卷,也是一种工作或学习的过程。所以“作业”应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或“创造性的工作”的本质。从作业的主体要素角度进行解读,则强调作业必须重视学生主体的活动与需要。张大均教授在《教与学的策略》一书中,立足于教师、学生两个主体,专门论述了有效操作作业的策略,包括作业练习适应情境、训练方式、训练要求三方面内容的策略。施良方教授在《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中明确指出:家庭作业是正式布置的学校功课,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求有不同的作业等。
基于以上分析,作业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的过程,与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密切相联,它不单是学校课程的延伸和巩固学习的环节或者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管理手段。其次,对作业的理解应突出学生的活动,它不单是注重教师的活动,活动展开与过程的完成都需要师生间的合作。
作业设计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给学生布置功课,促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方式。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加深理解,巩固知识与技能。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作业,可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通过实际的练习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加快对技能的掌握。第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业解答需要一定的思考、实践,答案的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参与作业设计、完成及批改,满足了学生的多种需要,使学生能体验到成功,提高其主体性。第三,为教与学提供反馈,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教师可通过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认知发展水平开展教学设计,更好的确定新课堂的重难点及教学策略,学生可通过作业完成情况查找发现自己的不足,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作业设计中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作业设计具有两大特征:一是由教师布置的,二是与学科知识相关的。教师在设计时更多的是从学科本身及教学的角度出发,完成学科知识的角度出发,从考试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及特点,从而导致作业内容繁琐重复、模式单一,学生重复无新鲜感,作业只能让学生机械完成,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消退,部分学生对作业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学生的学习热情及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失去了作业的本来目的。
具体问题表现在为:一是作业数量太多,精心缺乏设计。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没有对所授知识进行系统化处理,对作业缺少精心设计,形式单调,内容乏味,缺少情趣,题量大,有的以增加量处罚学生,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学习效率低下;二是作业统一,针对性差。教师布置作业时,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程度,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提出统一的作业要求,要求在相同时间内,完成同样数量和质量的作业,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无自主性可言。差生陷入紧张忙乱,优生感到乏味。三是书面作业多,实践活动少。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是某页某题,更多的是对课堂内容和书本知识的回忆和再现。而忽略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学生去观察、分析、感受、体验,去走进社会和生活的作业少,学生完成作业不需要融入现实生活和深入实践探究,学与做脱节,学非所用。四是作业布置多,信息反馈少,效果差。学校评估教师主要看学生成绩,因此不少教师就以增加学生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学生课业负担沉,教师工作繁重无暇批改作业,有时偶尔检查几次,也是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反馈信息不及时、准确、全面的,未达到作业的目的。总之,作业设计更多的是从学科本身及教学的角度出发,从考试角度出发,忽略学生需求及特点,导致作业内容繁琐重复、模式单一,学生无新鲜感,学生机械完成,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消退,部分学生对作业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学生的学习热情及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三、新课改下的作业设计理念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开展了新源于:免费论文查重站www.618jyw.com
课程的改革,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为作业设计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多种途径(图书、网络、实地调查等)广泛搜集信息;学生能进行开放式的活动,通过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学习。[3]基于以上要求,我们提出作业设计应体现以下理念: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业设计不仅仅着眼于当下的学业成绩和测验效果,应为学生提供一种个体与知识的“相遇”和“融合”的情境,定位于学生主体自主探究、反思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业设计不仅仅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补充和扩展,关注和满足学生当下发展的需要,应定位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终生发展。学生绝不能成为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作业绝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和累赘,更不能成为教师提升测验成绩的手段和工具。作业设计应坚持“精致”和“弹性”的原则,体现多样性,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需求。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探究性

作业设计体现教师的主导意图和作用,也要发挥学生主体性。作业来自于学生的问题,作业来自于学生的兴趣、作业来自于学生的需求。作业的过程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体现参与和探究。作业设计应坚持“预设”和“开放”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作业,同时适当的把作业布置、批改和讲评的部分权力还给学生,教师引导组织认真参与协商,学生可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协商作业的相关内容,也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学生在主动的合作与探究中完成作业,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延伸。

四、新课改下的作业设计的策略

1.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展作业任务分析,意图明确清晰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制订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理念、目标、要求和内容以及如何组织、评价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表达。教师只有先明确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学生需要形成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以及使这些能力或倾向习得的有效条件,才能确定作业意图。作业设计的意图分析主要解决“为什么设计”的问题,一般包括:作业的出发点;作业题所关注学生获得的终极目标,以及为达成终极目标而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该设计的特色与优势。作业设计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学生实际,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有的放矢地布置。每次作业都应力求做到目的明确, 使学生练有所得。

2.精心设计作业,突出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

要根据具体内容和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作业,作业富有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典型性意味着从大量的练习内容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布置给学生,这样的练习,量少质高,以一当十,可以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题目无法穷尽, 题型千变万化。只有具有启发性的作业才能帮助学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促进学生的迁移能力。学科的知识是系统连贯的,作业设计必须考虑学期、单元和课时的连贯性与一致性, 切忌心血来潮、随意点题。让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训练, 可使学生将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 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3.实施分层作业,调控作业难度,促进差异发展

针对性地调控作业难度,使作业既有统一要求,又能照顾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 从而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 促进学生差异发展。设计作业,应充分考虑学习的顺序性及难易,作业的设计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基本及变式作业到综合性较强的思考性作业,再到创造性的作业,逐步提高。根据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习题进行分解或给予具体的提示,系统地规划分步骤的练习,在学生对若干个具体问题作答后,再进行一次整合。同时,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分层作业,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布置适合各自“最近发展区”的作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并有效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4.丰富作业形式,突出多样性、趣味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考虑学生好奇、求趣的心理特征,善于挖掘作业的趣味性,满足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需要。反映到作业设计中就是要赋予作业以多维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作业体现出多样性,趣味性特点。有标准答案的练习不是作业的唯一形态,要恰当地采用口头练习、表演练习、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充满智力挑战的愉悦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作业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专题性或研究性的长期性作业;可以是个人作业,也可以是小组或全班的合作性作业;可以是单科作业,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作业;可以是教师布置的作业,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当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不会把作业当成一种负担,而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完成,而且知识也掌握得迅速和牢固。

5.注重过程,体现自主、合作与探究

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探究,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促进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这样的作业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掌握与巩固,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策略。因此,教师要适当的“下放”布置作业的权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更多得体现自主性。同时作业的完成者可以是个人、小组,作业的完成形式多样,可以是论文、实验报告、小制作、表演等,通过内容、形式、过程、空间、结果的开放,最大程度的张扬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展。

6.与学生的实际及生活相结合,突出实践性、开放性

实践是知识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学习的本领要到实践中去检验。作业设计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沟通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实践的机会。鉴于我国传统作业中存在的重书本、轻实践的实际状况, 新课程提出了加强实践性、活动性作业的要求。因此, 在设计作业时必须摒弃仅仅注重解决书面问题的弊端, “教师要面向自然, 关注社会现实生活, 正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拓宽思路, 磨砺观察力, 以敏锐的专业眼光, 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各种作业素材,以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为标准, 进行鉴别与筛选, 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使之成为作业的内容”。[4]让作业从书本回到生活, 将问题置于有趣的问题情境之中, 体现作业的开放性、实践性。这种作业不一定要求当天完成,可以给他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将很多知识运用其中,在完成调查报告的时候还能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此种作业要注意让学生力所能及。
[参考文献]
陈龙安.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267。
施良方.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社,1999:36。
[3]钟启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8。
[4]万荣根. 生活化视野中的作业设计[J]. 当代教育科学,2008(6):31。
本文为四川省哲社基地项目:《教师专业标准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及培养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C12E04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