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盐城盐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主要着力点

更新时间:2024-04-12 点赞:26886 浏览:1210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民心所向。打造宜居宜业、富有魅力的生态文明城市是盐城城市发展的重要定位。盐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应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增长上求突破,在彰显水绿特色、塑造城市形象上做文章,在加强环境整治、改善人居质量上下功夫,在强化教育引导、培育生态文化上有作为。
关键词:盐城;生态文明城市;绿色增长;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也是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就生态文明建设辟出专章论述,将其写入党章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首次提出“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盐城生态资源丰富,素有“鹤鹿故乡”、“百河之城”、“湿地之都”等美称。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走绿色增长之路,努力把盐城建设成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文明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城市,是全市上下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一、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增长

改变“高排碳、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以“低排碳、低耗能、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增长,不仅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根本方向,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推进绿色增长,需要坚持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和创造新的绿色产业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协力建设低碳社会。

1、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切实降低GDP的碳强度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着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以产业结构的低碳化来降低GDP的碳强度。我市优化产业结构应突出三大重点:一是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节能环保产业。要按照“四有三聚”的要求,尽快将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强有力的支柱产业,成为引领全市未来经济发展为新动力和增长极。节能环保产业市场成熟度高,发展前景好。它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对低碳经济的加快发展,对人们享受低碳绿色生活,对生态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我市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完全可以在节能、废水处理、烟气控制治理、固废资源化、环保新材料、环境监测仪器等重要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二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态旅游业。在运用现代新型业态和组织经营方式对传统服务业进行现代化改组改造的同时,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和商务服务、软件和服务外包、科技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电子商务、会展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充分利用我市海洋、湿地、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以生态为基础,特色文化、休闲农业、湿地风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业,努力把我市打造成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特色旅游城市和湿地生态旅游胜地。三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特别是盐土农业。以立体化种养、废弃物循环利用、有害物减量使用或无害化替代为重点,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升级改造,将我市从传统的农业大市发展为以低碳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为特色的生态农业强市。广袤的沿海滩涂是盐城最大的资源优势,同时也是盐城所肩负的最重要的生态责任。实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保护性开发是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沿海滩涂的必然选择。随着盐土生物规模化生产技术难关的逐步攻克和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需求的不断增加,盐土农业正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市完全应该而且也有条件将盐土农业打造成高效低碳的生态农业和沿海滩涂科学开发的响亮品牌和拳头产品。

2、强势推进节能减排,以严格的倒逼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协同推进,推行能源合同管理和项目建设能评制度,实施总量倒逼机制,严格控制增量,削减存量。一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坚决的态度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限期淘汰冶金、水泥、造纸等行业中的落后产能。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地区,应暂停相关行业项目的环评、供地、核准和审批。对未按规定期限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不予审批和核准新的投资项目,并依法停止供电供水。严格实施项目能评制度,严把新增或扩建项目“节能关”,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重点抓好高耗能行业和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节能工作,大力组织实施节能工程。二要加强对重点企业监管,突出抓好国控、省控污染源的污染治理。全面实施“污染治理设施完善提高工程”,提高稳定达标排放率。对排污单位防治设施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环保部门可强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保护设施运营单位改造或管理运营,费用由排污单位承担。三是统筹做好交通、建筑、商业、民用等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使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等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量,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建设。四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守水资源总量控制、用水效益控制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积极创建节水型载体,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3、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

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积极实施《盐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突出抓好省级和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在企业层面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以清洁生产、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为主要途径,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对冶金、造纸、化工、纺织等重点行业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对排污重点企业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国控和省控重点污染源环境治理设施必须持证运营。在经济开发区和产业集中区层面,进一步推进园区的生态化转型,以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途径,以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为主要目的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把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或废弃物用作下游生产的原料,实现原材料和能量的“隔墙供应”、“管道循环、”“梯级利用”,形成企业之间良好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确保在2015年前,将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部建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在社会层面,进一步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网络,大力培育再生资源回收产业。鼓励和引导人们积极参与低碳社会建设,逐步养成健康低碳的生活习惯。

二、彰显水绿特色,塑造城市形象

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为抓手,强化生态空间管制,加快绿化造林步伐,提升园林建设水平,进一步彰显“百河之城、湿地之都”的水绿特色,努力将盐城建设成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宜居之城。

1、加强生态空间管制,突出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前瞻性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统筹规划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合理划分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和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乡建设与国土开发格局。全面落实《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要求,加强生态空间管制,严守“生态红线”。沿海开发要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在留足生态用地和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科学有序地进行滩涂围垦开发。在大力发展盐土农业的同时,积极推进滩涂植物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临海工业园区和项目建设要进行严格的环评认证,严控污染物的排放,确保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到标准。进一步加强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培育,全力实施好亚行贷款盐城湿地保护项目,着力保护和建设好盐城珍禽和大丰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平衡能力为目标,实施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工程,积极推进九龙口、大纵湖、马家荡等重要湖荡湿地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努力将盐城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沿海生态湿地圈。

2、加快植树造林步伐,推进绿色盐城建设

按照“绿色盐城”建设总体布局,坚持增量与提质并举,重点实施美丽城镇、生态园区、景观通道和绿色村庄四大重点工程。全面提升绿化总量和景观效果,构建城镇园林化、园区生态化、道路景观化、村庄花园化的城乡绿化新格局。积极发展碳汇林业,抓好重要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大力推进国债防护林、沿海新林场和成片规模高效林业等重点工程建设。以沿海、河流水系和道路交通体系为框架,构建覆盖全市的网络型生态廊道体系。在产业集中区周围设立生态隔离带或缓冲区,预留足够空间建设生态防护林带,形成生态屏障。全面组织源于:论文致谢怎么写www.618jyw.com
开展绿色村庄达标创建活动,加强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拓展农村绿化空间,以增绿添绿为重点,加快农村闲置用地的绿化步伐。围绕建设林业双百亿产业目标,全力推进经济林、高效林建设。

3、加大“露水增绿”工程建设力度,提升中心城市的建设品味

园林绿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重中之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城市公共绿地的品味和档次,园林建设的水平与特色,直接反映着这个城市的品质与个性。因此,要展现“水绿盐城”的城市形象,必须高标准、高起点地推进以“三河十园”为重点的“露水增绿”工程建设,舍得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城市,舍得拿出最好的地块建设公园,舍得拿出最优质的资源来让老百姓享受。以公园、水体、交通走廊、开敞空间等为依托,调整优化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城市“绿肺”的生态功能。通过加大“露水增绿”力度和提升园林建设水平,为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城市奠定坚实基础。街区绿化和公园绿地建设要突出主题,形成特色,提升品味,打造集生态、休闲、人文于一体的绿地景观。在绿化栽种结构上,按照“大绿量、高密度、乔灌花、四季青”的标准,提高苗木规格,加大常绿树种、乡土树种的栽种比例;在绿化空间利用上,推进集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实施垂直绿化和立体绿化,学习兄弟城市经验,探索发掘楼宇屋顶等城市空间的绿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对串场河等重要城市内河景观带,要按照景观美化、便民休闲、增强功能的要求,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和改造提升,将其打造成“水绿盐城”的亮丽名片。

三、加强环境整治,改善人居质量

能够呼吸上新鲜洁净的空气,喝上清澈干净的水,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享受到整洁卫生的居住环境,这是人民群众的基本环境权益,也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更是人民政府的根本职责。

1、实施“清水工程”,开展水生态文明创建工作

有计划、有步骤、大力度地实施“清水工程”,让碧水清流注入“百河之城”的每一条河流。以饮用水源保护、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城市内河除臭去黑为重点,开展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安全稳定可靠、水生态系统完整、水环境自然优美为主要内容的水生态文明创建工作。实行最严格的饮用水源保护制度,加快实施区域集中供水和各县(市)备用水源建设,强化对主要河流和取水口的水质监控,确保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以“水清、流畅、岸绿”为目标,以保护和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生态为根本,通过清淤疏浚、生态护岸、水系连通、河道保洁等措施,切实推进农村河道的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努力打造功能设施完善、引洪排涝畅通、生态环境良好的农村河道水系格局。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为追求,通过截污、清淤、活水、护岸、绿化等措施,借助水体修复生物制剂技术、生物栅与人工水草净水技术、生态浮岛与漂浮式人工湿地技术、造流曝气技术等先进的城市内河生态修复技术,加大朝阳河、小洋河、跃进河、小新河等城市内河的整治力度,全面清除城市内河的黑臭现象。

2、推进“蓝天工程”,有效治理大气污染

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推进“蓝天工程”,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清新洁净的空气。以工业废气污染、城市扬尘污染、机动车排气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等综合防治为重点,加快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监测监控体系,大幅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使空气环境质量达到预定目标。进一步加大对各类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和能源、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烟气、粉尘治理力度,特别是对电力、水泥、钢铁等企业的脱硫、脱硝工作要严格督查,强力推进。坚决取缔、关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的以燃煤、杂物作燃料的小锅炉。全面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分类管理,加强在用机动车排气检测,加大对公交车、货运车和大卖场班车冒黑烟的整治力度,限期淘汰高污染车辆,及时淘汰报废老旧机动车。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切实加强对建筑工地、渣土运输、裸地、堆场,以及港口、码头、车站等地装卸作业的扬尘控制。推广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溶剂,实施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限值管理,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以商住楼、居民区、大型餐饮企业及流动烧烤、占道经营餐饮个体户为重点,开展饮食服务业油烟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切实解决饮食服务业油烟污染扰民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加大城乡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支持乡镇加快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厂“一站一厂”建设,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垃圾收运处理城乡一体化和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积极推广大丰市通榆河沿线4镇污水联网处理经验,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置”的运行模式,有效提高全市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建设完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场,形成集中处置、有效监管的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弃物的处置利用系统,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建立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安全处置相互补充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模式,保持高水平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重点加强医疗废弃物、化学废弃物等有毒有害物品全过程监控与管理,实行专业收集、专线清运和集中处置。着力解决老旧小区、城中村、后街巷道、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的公厕、垃圾桶、污水管网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问题,加大整治出新力度,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病媒生物防治,杜绝卫生死角,显著改善市容市貌和卫生状况,大幅提升环境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四、强化教育引导,培育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归根结底在于人,在于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方式,在于人的道德境界和素质高低。这就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着力培育一种珍爱自然、爱护环境、生态消费、文明立世的健康积极的生态文化,并使其通过社会公众的观念意识、行为习惯以及政府部门的行政理念、政策制度得到正确的体现。

1、加强生态教育,提高生态道德素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生态意识和观念的养成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前提。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包括决策者、企业家、广大社会公众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的生态道德素质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任务。生态教育应充分发挥三大阵地的作用。一是中小学和大专院校。各级学校要广泛开展生态基础教育,将生态知识纳入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必修知识,通过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采用启发式、体验式等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在掌握丰富的生态知识的同时,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和情操。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多个学生影响多个家庭,进而影响到全社会。青少年学生不仅是当前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影响者,更是未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必须高度重视对其开展基本的生态教育。二是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校)。政府是社会行为和公共道德的示范与标杆,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生态建设方面的知识、理念、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优劣。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主阵地,党校和行政学院(校)要把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道德、生态科技等生态学和生态经济理论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三是新闻传播媒介。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和网络、短信、博客等新兴媒介,加大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舆论引导和科普宣传,增强社会公众对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把健康的生态文化渗透到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的各个方面,让“生态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人人有责”成为全市市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2、转变消费观念,倡导生态消费方式

通过多种途径引导社会公众摒弃那些过分讲求奢华的“高档消费”、随意铺张浪费的“攀比消费”、片面追求方便的“一次性消费”等消费陋习,自觉树立“绿色、自然、节约、健康”为宗旨的生态消费观念,采取既满足当代人的消费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生存环境的生态消费方式。生态消费是社会公众生态文化意识的行为体现。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支持、行为示范等多种途径,倡导和支持公众使用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倡导和支持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二次使用;倡导和支持使用生态建筑,用生态建材进行适度装修;倡导和支持食用绿色食品,享受绿色服务;倡导和支持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分级处理;倡导和鼓励居民采取简朴、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政府部门要通过“绿色办公”、“绿色采购”、“绿色行政”做好表率,引导公众的消费行为;通过大力培植绿色产业,引导企业生产更多物美价廉的绿色产品,为推广普及生态消费提供现实保障;通过采取类似于日本“低碳积分制度”的激励机制,鼓励消费者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引导更多的消费者接受绿色产品,享受绿色生活,让勤俭节约、生态消费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习惯、一种时尚。

3、创新管理机制,规范生态保护行为

人性如水,制度如渠。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的养成,需要有科学有效的制度做保证。要创新管理机制,使其正确体现和发挥生态文化的导向功能和驱动力。一要完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建议政府加大完善重大决策生态环保部门全程参与机制、生态决策常态化机制的力度。要严格维护生态规划的权威地位,严肃建设程序和必要的审批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规条例,使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走上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特别是在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的决策上,要慎思追远,既要追求稳定的经济效益,更要追求长远的生态源于:如何写论文www.618jyw.com
效益,在决策机制和制度政策上充分体现生态文化的正能量和高价值。二要完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考核奖惩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综合目标考评体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定期督导和考核。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不断强化生态有价的理念,逐步形成“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贡献者受奖”的生态保护格局。三要完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群众监督制度,实行有奖。通过设立接待日、、信箱等,对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及时做出明确处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基层党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其他社会团体作用,广泛设立环保义务监督员,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者光荣、破坏环境者可耻的社会氛围,使珍爱自然、爱护环境、生态消费、文明立世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道德自觉和行为规范。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