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孔子“因材施教”对现代教育教学对策启迪

更新时间:2024-03-07 点赞:7585 浏览:232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因材施教”在我国教育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教学原则。在教育理论不断翻新的时代,因材施教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能掌握好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对不同年龄差异、不同能力差异、不同学习方式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的策略,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本文试着讨论“因材施教”对以上三种差异的影响来分析对现代教育教学策略的启示。
关键词: 因材施教; 教学策略

一、 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公元前551年~ 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如《论语》中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其意思为: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便是“因材施教”一语之由来。虽然孔子并没有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因材施教”,但却是很好地实践了这一原则并对后世教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通常认为, 因材施教的“因”有根据的意思,“材”是学生的心理活动水平, “施”是实施,“教”是指教育教学工作。因此, 因材施教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水平和认知水来开展教育和教学工作。包括两层含义: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根据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①

二、“因材施教”的策略

(一)针对年龄差异的教学策略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所处年龄阶段不同,其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不同年龄阶段群体间的差异。针对学生的年龄差异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1、针对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采取“突出关注焦点”的教学策略

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小学生喜欢富有同情心和能支持自己的老师,要求教师处理问题公正,小学生逐渐对学习材料和智力刺激感兴趣。中学生对老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的要求和期望日益提高。因此,小学教学应偏重于选择能引起师生认同和情感共同的教学策略;而中学教学则应重视激活学生智力活动方面的策略。如引导学生发现,教给发现、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指导学生观察、总结、推理等。

2、根据学生间人际关系的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组织教学的策略

学生间人际关系的性质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小学阶段,学生间的人际交往活动形式单一,大多是以整体(班、组)开展的。较少有结构稳定、时间持久的非正式的小团体存在;中学阶段,学生个体学习中,非正式小团体的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小学阶段主要采用一些纪律性公约等“外控”手段来组织教学,教学行为比较简单。中学阶段,教学组织面临着小团体之间矛盾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把“外控”与“内控”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课堂教学的和谐和提高。
3、针对学生对地位和威信需要的意识程度,采取“照源于:毕业设计论文网www.618jyw.com
顾合理需要”的教学策略
学生对地位和需要的意识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同学好评,但自我地位和威信意识还不强烈,初中以后,学生更明显地意识到对地位和威信的需要,表现为从内心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称赞,尤其看重别人对自己智力活动成果的赞扬。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学生,采用有利于合理满足学生地位和威信需要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互动中给予适当的角色扮演,承认,鼓励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等。

4、针对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的长短,采取“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的教学策略

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15分钟左右,中学生可达到30分钟左右。课堂上“坐立不安”“心不在焉”等注意力分散现象,常常是因为教师讲课时间过长、活动方式单调或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因此,有效的教学应要求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适时变换教学活动方式,确保教学适合学生注意力发展水平,避免因教得不当而产生的厌学或注意力分散现象。

5、针对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采用认知促进的教学策略

皮亚杰的理论认为,认知发展是环境与儿童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结构是个体在一个时期所具有的、有组织的认知总和。能够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经容纳新的经验,对有组织的认知结构、事件和经验进行排列组合,这是有指导的学习过程的最主要的智力过程。教学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而学生认知发展是在已有认知发展水平上,运用认知发展策略实现的。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不同。例如,小学阶段,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中学阶段是由形象思维进一步向抽象逻辑思维及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认知发展策略的运用原则是:教学活动要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认知技能。

(二)针对能力差异的教学策略

能力差异是个体心理差异的主要方面,针对能力差异进行教学,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内容。
1、针对不同能力学生在学习动力方面的差异,采取激发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态度系统正向力量的教学策略 研究表明,在学习动机方面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学习常常具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并与学校的价值目标保持一致;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常常消极地看待学习,常把注意力集中于个人感兴趣的内容上。因此,教师必需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具体分析,同时,为激发学习动机,教师还应进行及时清晰的反馈,了解学生对反馈的评价,并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奖励和肯定的机会。

2、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采取“耐心+个别化教学”的策略

研究发现,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对教师的耐心和同情心的要求不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更需要富有耐心和同情心的教师的帮助,一个对学生的学习困难缺乏耐心、同情心和帮助的教师,不但会使学生学习困难积重难返,而且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致使教学失败。因此,教师应适时运用个别化教学方式耐心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这样的教学才富有成效。依据年龄差异进行个别化教学,教学交往起重要的作用。老师以指导者、诊断者、认知冲突的创设者、促进者和社会交往的推动者等身份发挥作用。
3、针对不同能力水平学生对学业成败归因倾向的差异,采用“发展积极归因倾向”的教学策略
研究表明,经常失败的学生很可能把责任归因于教师和学校,对学校和教师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每个学生在自己所教学科中的最近发展水平,并由此确立不同的学习成功标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业成功的乐趣。为此,教师应采取发展学生积极的归因倾向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归因有两种倾向,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属于外部归因倾向的学生认为自己受命运和他人的摆布,成功与否主要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属于内部归因倾向的学生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和活动结果是由自身的内部因素决定的。归因倾向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人格特征,主要通过学生的成就动机,学生对待学习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的策略,训练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败进行客观而积极的归因。\+②

(三)针对学习方式差异的教学策略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偏爱的方式或风格,对于学习方式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因素有感觉通道、认知方式、生活方式和大脑单侧化等。学习方式同学习效率息息相关,只有当教师采用了最适合于学习者物质的教学方法时才能产生最大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关注学习方式。在这里由于篇幅原因,只介绍认知方式的个体差异。
认知方式是个体在信息加工和完成认知任务过程中其个性特征的具体表现。由于认知方式已成为个性心理现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一个人的学习活动必然会受到其认知方式。从个体在认知加工中对所处环境线索的依赖程度,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H·A·Witkin)把个体的认知方式划分为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场依存性者,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倾向于以外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其态度和意向较易受他人的影响,在决定或实施一些想法前,常常会注意和了解他人的想法与做法。场独立性者,在认知活动中较少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是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理解与判断,倾向于在抽象、分析的水平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并独立采取行动。以上两种在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的、稳定的风格并无好坏之分,但在学习能力的发展方面却有一定的影响。\+③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上的个体差异,不仅反应在知觉方面,也反应在思维领域、情感领域以及社会领域等方面。\+④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这两种认知方式,与学习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场依存性者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而场独立性者在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更擅长。所以,在学习中凡是与学生认知方式相符合的学科,成绩一般会好一些。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即属于智能差异的范畴,又属于学习方式的范畴。因此,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在学习上的不同特点便成为因材施教的理论前提之一。
总之,孔子的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是已被证明了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时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完成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时,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把社会的客观因素转化为学生的主观因素。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又遵守国家的统一要求,也反应了青少年发展的共同规律。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实施不同教学策略,做到因材施教。
[注释]
①陈清梅等.论因材施教及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9.2。
②张大均:《论因材施教的策略》,《课程·教材·教法》。
③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④张必隐:《教师源于:本科www.618jyw.com
认知方式与学生认知方式之间的关系》,《教育研究与实验》。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