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2-06 点赞:24516 浏览:1097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信息化在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及经济产生极大影响的同时,对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不仅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方式、内容和策略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展近况出发,浅析信息技术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进而探讨我国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教学;信息技术
信息化是21世纪科学技术进展的四大特点之一,在信息化时代,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现代信息化也越来越多的运用于教育,对传统教育产生巨大冲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学习范围推向多维的信息空间,多媒体的交互性,计算机提供的图形交互界面和窗口交互界面,使用户更有效地制约和获取信息,使信息的多通道获取、存储、处理、整合成为可能,为人们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环境。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展近况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开始于21世纪,2000年10月25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校校通”工程。同年11月14日,教育部印发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并提出了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目标: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并提出了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实施“校校通”工程的目标,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以最初的单机运用、基础设施和基础网络建设,进展到目前的运用集成;以校园网的初步建设进展到运用系统的建设,强调运用系统的集成和整合;以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B/S题库到现在琳琅满目的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资源库;以简单的电子教室到局域网和移动学习的迅速兴起。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影响和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飞速进展必然会冲击传统的教育方式,把学习范围推向多维的信息空间。多媒体的出现,网上模拟系统的运用,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制约和获取信息,也使每一个人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兴趣和经验的媒体形式进行个别化学习。21世纪的教育注重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探讨知识的兴趣和乐趣,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索,使其在思索中激活所学的知识,进而转变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而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教学、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三方面:

(一)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的支持作用

1.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能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难、重点

在教学中,常常会有许多抽象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
许多学生往往感到难以理解,难以记忆。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体现力,它能融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于一体,能把一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以及宏观或微观世界,以内容生动、图像逼真、声音动听的形式展现出来,将知识的静态图形动态化,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更形象,以而完成对教学难、重点知识的突破,提高课堂效率。

2.信息技术作为备课工具,能提高教师备课效率和质量

教师备课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将潜在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教学能力的
过程。传统教学中的备课就是查阅资料,撰写教案的过程,传统备课仅限于课本、
参考书以及有关的教学杂志,所能利用的文字、图片等材料极其有限,而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备课,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远程资源库中进行资源的选择、整合,还可以通过上网查询,大大节约了备课时间。

3.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交流工具,能推动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提高

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中,不断学习先进的育教学论述知识,探讨认识论,掌握科学的思维策略和参与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掌握社会和经济进展的最新动向,以而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信息技术也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个体性和封闭性,在教学探讨或备课中,教师之间、同行之间乃至师生之间,能通过网络协作交流,建立更为便捷有效的合作联系硕士论文,共同分享教学经验,甚至共同攻关,把自己融入教学共同体中,奉献或吸纳最新探讨成果,以而实现教学经验、科研成果的共享获得更广泛、更有力的教学支持。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支持作用

1.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能支持师生互动的立体化
教师由传统的管理者和解释者变为技术助理、合作者和帮助者,学生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讨者和积极的合作者,并且他们的教学责任也因之发生变化。通过BBS和电子邮件等实时与非实时交流技术师生之间以一种互助友好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而实现异地交流。因此,形成了师生交互、人机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三位一体的交互方式,人机、师生、学生之间形成了交叉网状的交流渠道,实现多方互动,因而既充分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又为学生之间互帮互学、互相协作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2.信息技术作为评价工具,能支持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育信息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评价观的重知识、轻能力、轻智能、更轻思想和情感的做法,在教学评价上则主张全面、整体、积极有特点地评价学生的能力。既要考察知识也要考察能力和技能,还应评价情感和态度。既要考察学习结果,进行终结性评价,也应关注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既要有客观评价,也应有主观评价;既要有定量评价,也应有定性评价;对学生要多肯定,多鼓励,有特点地对学生评价。

(三)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的支持作用

1.信息技术作为情境工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而言,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所提供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及其强交互性能够提供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以而使教学直观化、动态化,更具有感染力。非线性的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更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能够体现思维的复杂性,提供丰富的信息源帮助学生浅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持续探讨的兴趣。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兴趣,激发联想,以而唤醒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表象或经验,更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2.信息技术作为效能工具,能推动学生的知识获取和保持

现代教育技术的进展则转变了学生对教师的这种依附状态,学生由于有现代化技术的手段的支持,获得了以多渠道学习知识的机会、获得了学习的自由。他不仅以教师那里获得知识,更能在教师之外进行“补偿性、验证性、兴趣性、适应性的再学习”。学生角色以被动学习者转变为积极的主动学习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得到了体现。

3.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能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加快的态势使以被动型和接受型为主的传统学习方式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也使得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和协作学习成为当今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进展及其在学校教育领域的运用,给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机遇。
(1)信息技术有助于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信息技术能为学习者提供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也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的信息库。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而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自定学习步骤,根据自己的先前经验完成相关知识的重组与建构。
(2)信息技术有助于实现学生的探究学习。
信息技术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各种学习辅助工具,如各种软件、几何画板等。这使得学生更容易探讨新知和资助学习,的提高重学生探究能力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另外,信息技术还能作为一个协作交流的平台推动学生的协作学习的开展。
(3)信息技术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协作学习。
教育信息化快速的信息交流优势,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便于学习者之间在更广泛的范围之内更好地交互。另外,还借助于信息技术,学习者分组方式更为灵活、多样,学习者不仅可以在班集体内自由地进行组合,而且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与网络上的其他学习者协作交流。

三、信息技术教育运用中有着论文范文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进展和开发者对教育信息化理解的不断加深,未来的教育资源建设将会不断成熟和完善,并将向普及化、专业化、地方化、个性化4个方向进展。然而在技术进展与运用过程中,教育信息化有着论文范文着误区,具体体现在:

(一)教师培训不到位

教育信息化必然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使用和运用能力,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指导学生,这样一来必须对老师进行相应的培训。然而在调查中却发现,有些学校采用的培训方式被称为“分离方式”,即注重的是技术本身的培训,认为教师只要掌握了计算机技术,自然就能将其用在教学中,其实这种假设是不合理的,经过培训的教师的知识技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更新,但这些教师在回到学校后的教学行为体现上却往往并没有持久的、显著的改善。实际教学中也有很多学生对教师的信息化教案产生了质疑或者“不感兴趣”,教师对教学论述、学习论述知之甚少,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经验层次,教学设计“两张皮”现象极为普遍,课程整合成了“黑板搬家”、“课本搬家”,出现了为技术而技术,为整合而整合的形式化和表面化现象。

(二)信息技术教育羽翼未丰

信息技术赋予人才素养以新的内容——良好的信息素养。中小学信息育应当承担起这种职责。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要求“以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进展”,并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信息技术教育革新论文网以此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作为培养信息素养的主渠道,但信息技术课不受重视。信息技术课虽然课程表上课赫然在目,但大部分课时都让其他科目挤占了,整个高中阶段的课时一共才30余节,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规定的70—140学时相差甚远。教师的教学往往是按教材照本宣科,更像是在宣读软件操作说明书,学生自由散漫,重技能操作,轻视基础知识。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另一条渠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论以教学方式还是教师的信息素养,对学生的都不能满足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要求。

(三)信息化投入与获取不成正比

我国教育信息化投入一年比一年有所增加,据报道,2005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268.37亿人民币,2006年教育信息化投资304.8亿人民币,比上年增加11.8,而07年我国在教育信息化的投资更是增加到336.7。这些投入增加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备,到目前为止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了一定数量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等现代化教学环境。然而这些设备的利用率却极低。不少学校把多媒体教室当传统教室使用,大多数教师,只使用计算机一种媒体,其他媒体很少使用。有些学校的DVD、录像机,一年未能用过一次。甚至有些学校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学的点缀,作为学校新时代新教育水平的标志,只有在教学评比、检查、评估、比赛时给予重视。
虽然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有着论文范文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但是无可否认现代信息化正转变着我们的教育方式,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使用,教育信息化会朝着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
[2]祝春燕,教育在中国[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
[3]黎加厚,教育的反思与展望[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7
[4]谢忠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索与探讨[J].教育信息化,2003.1
[5]郭琴,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电化教育探讨,2005(6)
[6]姚利民,多媒体网络技术下高等教育进展走势[J].中国远程教育,2004.6
[7]宗秋荣,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革新论文网与革新[J].教育探讨,2005.5
[8]张建伟,教育信息化系统框架[J].电化教育探讨.2003.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