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刺绣试论张謇刺绣职业教育要求

更新时间:2024-02-24 点赞:28713 浏览:1318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张謇是一位实业家,更重视“实业教育”,也就是现在的“职业教育”。张謇以家乡南通为基地,将分散在民间的中国刺绣艺术,发展成为专门的学校培养;另外,办教育,师资很重要,张謇几番周折特聘刺绣大师沈寿来讲学,本文以女工传习所为例主要论证了他在我国刺绣职业教育上的贡献,分了三小部分来阐述:一是张謇聘沈寿,为刺绣教育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张謇南通建女工传习所真正刺绣教育的开始;三是张謇在刺绣教学中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化方式,将女红传习所女工绣织艺术品推向国际化。
关键词:职业(实业)教育 刺绣职业 产学结合
1672-1578(2013)07-0052-02
张謇 (1853——1926),字季直,号裔, 南通人,人们更多的知晓他是位实业家,但他对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也不可磨灭。张謇在清末创办的“实业教育”,也就是现在的“职业教育”,“实业教育”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沈绣普京总统肖像出自南通 曾绣奥巴马合家欢》今年初的一篇新闻报道,如今,每当我们看到这些沈绣、苏绣制品在国际上享有的盛誉,不能不想到张謇先生。他兴办了这项教育,为刺绣事业能流传至今做出的重要贡献。张謇以家乡南通为基地,建立了刺绣职业学校,发展了我国的刺绣事业,而且推向了国际市场,本文以女工传习所为例主要论证了他在我国刺绣职业教育上的贡献。
1 张謇聘沈寿,为刺绣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办教育,师资是决定因素之

一、女工传习所之所以能办的如此成功,得益于遇到了一位刺绣大师——沈寿。

张謇能认识并见识到这位大师的刺绣才华,是在南洋劝业会上,他见到了沈寿所绣义国君后《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之赛品,叹其精绝,于是决定在南通女子师范学校设绣工科,请沈寿来主持。
沈寿(1874——1921),原名云芝,字雪君,苏州吴县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刺绣艺术家。她早期作品多以祝寿佛像题材为主,后期成功创制“仿真绣”,以人物肖像画突出。8岁开始随姐学绣,12岁起学绣名画,16岁就和姐姐沈立在苏州海宏坊出售绣品,“二沈”绣品渐渐有名。1904年沈寿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进献清廷为慈禧太后祝寿,慈禧极为满意,赐“寿”字,遂易名为“沈寿”。同年,沈寿受清朝政府委派远赴日本进行考察,交流和研究日本的刺绣和绘画艺术。回国后被任命为清宫绣工科总教习,“仿真绣”在中国近代刺绣史上开拓了一代新风。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并赠沈寿金表一块。同时在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展出,荣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卓越奖”。
当时聘请沈寿来南通,正是她不得志时期,又出于张謇的盛情邀请,终究请到了这位大师。沈寿治校严谨,教学有方,常率学生写生,观察实物,讲述仿真绣色的理论,即使在病中,也让学生围榻听讲赋色用线的道理。沈寿的到来为刺绣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张謇南通建女工传习所真正刺绣教育的开始
张謇“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并不是空洞的口号,他确实在地方办了不少企业与学校。于1914年由他独力出资创办的我国早期刺绣专门学校——南通女工传习所,既具有与其它职业学校的共性又具有它自己个性特色的职业教育。
女红传习所起初附设在南通女子师范内,第一期招生20余人,刚办两年,人数就大增,不仅是南通本地的学员,已经扩大到江苏省内甚至省外。1916年校址迁至南通城南潦阳路一座二层楼四合大院(现沈寿艺术博物馆馆址),规模逐渐扩大,课程设置及学制的制定逐渐健全。
张謇将分散的母教女,嫂授姑的刺绣教育方式借鉴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的教学经验,以及所长老师沈寿原有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制定和完善了一套刺绣教育体系。有了具体的课程设置:以刺绣为主,同时设有绘画、书法、语文、音乐等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并且各科都有专业教师授课,国画、水粉、素描和古文均请名家教授,张謇聘请画家刘子美、范子愚(范曾的父亲),刺绣由沈寿的姐姐沈立、金静芳、沈粹缜(沈寿的侄女,邹韬奋的夫人)任教。
除此之外,该学校对于学员的录用也有了严格的规定。学员入学不是受年龄的限制,而是要通过考核,考核的是学习能力以及是否有刺绣天赋。传习所设一年速成班,也称预科班,主要教授绣制实用品,以此学习练习刺绣的基本针法,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刺绣新商品的针法和技巧。要求套针平齐,绣面整洁,才能进入刺绣班(分为三种学制:普通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开始真正的深入研习刺绣工艺。高级班专攻油画肖像绣,也就是沈寿所创的仿真绣,由沈寿亲自授课,要求学员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理解西方油画的知识,刺绣作品具有仿真的艺术效果。沈寿还带领学生到郊外写生,针对具体刺绣内容讲解针法运用,色彩搭配,与实物相对照讲解用色用线的方法。通过对自然的感悟,女工传习所的绣品惟妙惟肖,形象逼真,逐步形成了“细”、“薄”、“匀”、“净”的风格。
同时,女工传习所还坚持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教学,追求中西艺术的结合,把西洋的绘画、摄影与中国传统的刺绣技艺融于一体,强调“审势”、“配色”、“求光”,达到“平”、“顺”、“细”、“密”的效果。
女工传习所学员不仅刺绣上成绩显著而且对南通的刺绣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著名的刺绣艺术家巫玉、庄锦云、李巽仪、张元芳等,都是女工传习所的优秀学员,后来都是刺绣界的工艺大师。
3 张謇在刺绣教学中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化方式,将女红传习所女工绣织艺术品推向国际化
张謇还在该校积极主张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产品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学员在学习期间除了有刺绣相关的文化理论课,又设立了女工传习所附属工场,满足学员的实践操作需求;将日常实习的优秀绣品投入生产,同时提供职业岗位,解决学员就业和生计问题。
张謇先生以自己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使女工传习所形成了教育、创作、销售、保护一体化的办学范式,成为职业教育社会 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上接52页)
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典范。传习所创办之初费用由张謇一人支付,包括每年4800元的常年经费,新校舍的5000元建筑费,直到1921年张謇推行了这种办学源于:毕业设计论文www.618jyw.com
范式后,传习所可以自负盈亏,免除常年经费的负担,真正实现传习所产业化发展的设想。
张謇为了扩大宣传,实现教育、创作、销售、保护一体化的产业化模式,又筹建了南通绣织局,沈寿任局长。在上海、美国纽约第五大道等地设立分局和办事处,销售女工传习所的刺绣工艺品与实用绣品。为了学员生产的产品能更畅销国外,沈寿将我国的民间传统工艺授徒方法与现代工艺美术教学程序相结合,融入中西方教学内容。这样,女工传习所的绣品既有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又有了西方油画的艺术效果,符合西方艺术的审美要求,深得西方贵族的喜爱,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15 年在美洲巴拿马举办的“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张謇将沈寿的仿真绣杰作《耶稣像》(图 3-17)送去参赛,这一绣像为美国文人所赏识,荣获一等奖,时值美金一万三千元。在国际上引起轰动,显示了中国刺绣工艺发展至今的精湛技艺,为拓宽中国刺绣工艺品的国际市场打开销路。
南通女工传习所的教学业绩不仅对南通一方的刺绣发展有积极作用,而且将中国刺绣艺术推荐到世界舞台,提高了刺绣艺人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将中国绣品打入国际市场,远销世界各地,在国际上声誉大振。
由女红传习所女工绣织艺术品而引发的国内外经济贸易,再次显示了近代南通文化产业资源的生命力,张謇的这种集产、学、销于一体的经营模式,也为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为了更好地发展和继承刺绣事业,由沈寿口述,她自己三十余年来苦心钻研的刺绣技法、经验与体会和回忆,张謇亲自进行整理与记录,历时近一年终于完成《雪宧绣谱》一书。1919 年,绣谱由翰墨林印书局出版。书稿附绣品图以坷罗版印刷而成,后译成英文版《中国刺绣术》(Principles and Stitchings of ChineseEmbroidery),使中国刺绣工艺理论也走向国际。
参考文献:
月老.张謇与沈寿:不了的诗绣情缘[J].中国艺术报,2000.10.
许铁梅.对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理性思考[J].江苏高教,
2001.6.
[3]兰曦亮.职业学校产教结合的思考[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2001.2.
[4]陈斯辉.张謇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J].教育史研究,2003.1.
作者简介:朱洁颖(1980-),女,学历:本科,职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