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主体性新课程下初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对策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4985 浏览:1154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上转变方式,寻找更优质的教学方案,摒弃原来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以教师为主导地位,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强等问题。本文结合现有的教学实际问题,和自身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在深入挖掘学生主体作用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教师;主体性阅读;教学;策略
1002-7661(2013)30-185-02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就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改变目前课堂上仍然普遍存在的灌输式或主导式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应充当的是思想的启蒙者、学识的引导者、课上成功学习的合作伙伴、课下最亲密的朋友等角色,与学生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并在“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督促学生养成终身受用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领悟文本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自觉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等方面加强引领和指导,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学会学习、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新人。基于以上这些角色、目标的定位,本文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实践,谈谈在初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引导,以期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一、提倡平等互动激励教育新环境

在课堂上,有时学生表现得很有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的不深不透,听的不专,所得到结果也表现出差异性。
这是形式上的互动,以教师提问之下产生的一种变相的互动,只有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条件。
主体性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建立的人际关系,彼此平等、和谐的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大量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一个、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中,师生才会彼此尊重,相互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应消除外在的权威,去掉外表的威严,走下命令、评判的权威地位,和学生共同交流、商讨、争鸣,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性关系。
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道去探索、分析,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经验与知识,诚心诚意的信任和鼓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

二、转变方式,优化学生阅读习惯

现代阅读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健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须依赖于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体实践。要改革阅读教学,必须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失重,学生主体地位失落的局面。应该还主体地位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实行主体性阅读教学。
主体性阅读教学,即“在阅读教学中,把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发展学生主体意识、能力、人格作为双重目标,以培养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核心,通过培养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情境,设置适当的教学活动,采取相应的策略方法等,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阅读教学理念和阅读教学模式。”
在多年的教学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认为主体性阅读教学可以采取此种方式,那就是质疑——探究——点拨——总结——延伸。学生自主学习(包括预习),自主提出问题。叶圣陶先生提出:“‘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把自学引入教学之中,不但是新教学方法的一种特点,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必由之路。在教师引导梳理下,归纳、分类、筛选学生提出的问题。浅显的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问题,由教师做出恰当的解释,剩下的比较切合课堂预设目标的问题就作为探讨的重点。如果学生的问题一直提不到点子上,教师要在他们所提相关问题上巧妙引导,抓住整合的切入点,进一步启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上(也即课堂预设的目标)。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筛选后的问题自主定向阅读课文,切实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围绕这些问题小组交流,然后汇报自读情况,教师引导下全班进行合作探究,教师针对学生尚未理解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解疑,即“精讲”。最后,通过“总结”、“延伸”进一步巩固、运用所学到的东西,做到“精练”,从而顺利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总之,主体性阅读教学操作应立足于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设置必要的探讨范围,紧紧把握课堂教学目标,从而使课堂教学做到:目标明确,线索清晰,更具科学性。

三、处理好“导”与“主”关系,提高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

要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必须摆正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要巧妙处理好主导与自主的关系。教师要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启发、引导和讲解,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以便自己去探索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探究的过程,是形成自己能力的过程。
教师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适时”地采取“导”、“主”的教学策略。该“导”的时候不能“主”,该“主”的时候绝对不要去“导”。 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必须先“导”后“主”; 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主”后“导”, 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使学生慢慢地摆脱对教师教的依赖,然后再“主”。教师的“导”应侧重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比如有目的的进行阅读、查找工具书、朗读与默读、读思结合、圈点批注、有意质疑、阅读中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良好的阅读心理习惯等等。通过适时的“导”与“主”,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四、尊重差异化阅读实现教学目标

清代学者赵翼在《闲居读书》一诗中写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问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窍。”可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话有一定的道理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解读文本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一个文本,一旦进入教材,就变成教师教、学生学的媒介,即教材文本,而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一般文本。而作为一个教材文本,就会有它在整册教材、整个单元中的教学目标。目标教学理论强调,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智能活动,绝不能为了消极的迎合学生而放弃既定的教学目标,否则,何以体现教师的作用?课堂教学目标是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的尺度,它控制着教学的过程,检查教学的效果,目标明确可以避免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对一个教材文本的进行探究时,不能漫无目的,而应该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来展开有效引导,减少学生在认知上的差异性。
学生的主体性也不是绝对的,没有目标的课堂教学,任由学生在无关痛痒的问题上自由讨论,浪费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牛虻”,或其他什么人。正如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所言:“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意义作随意的理解和解释。”因此,主体性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教师心中应该有一定的既定目标,并围绕目标的实现加以适当的调控和引导。当然,目标的制定应该具有灵活性,具有一定的张力,不应过于刻板,而应让目标成为课堂教学的“魂”。

五、语文教学阅读重“语”培养

阅读教学是以教材文本为例子来训练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尤其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因此,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吸收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形成语言表达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一个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语文素养,它既包括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又包括了情感、态度和思想,忽视了哪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增加积累,从而提高自身素质。语文轻了“语”,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无法得以完成,学生的语文基础就必然受到削弱。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没有对语言的感受,就没有对文章主旨的真正感悟。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关键之处,重锤敲打,细细品味作品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揣摩与积累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体现阅读教学之本色。
参考文献:
田泽生.试谈主体性阅读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