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五巧“五巧”集

更新时间:2024-01-07 点赞:7350 浏览:3035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理想高效的课堂,不应该是一个单薄的、平面的狭小空间,而是一个充满着张力的磁场。在这个磁场里,师生的思维得到无限的扩展,师生的情感得到尽情的释放,学生的探究得到无限激发与发展。他们互相引动,彼此撞击,课堂里不断闪现着创造的火花。那么,应该如何更好地让我们的品社课堂充满张力呢?

一、巧设“争论”,生成“张力”

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课堂上的有利契机,巧设问题,组织学生就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争论”,让学生的不同观点在争论中不断碰撞,进而产生一种思维的“张力场”,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地去探求未知的东西。
如教学《邻里之间》一课时,师巧用“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进行问题设置。
师: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你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1:我觉得这句话是对的。一天我夜里发高烧,爸爸又不在家,是邻居家的叔叔帮助妈妈将我送到医院的,使我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生2:我不同意这个同学的观点。我觉得“远亲胜于近邻” “我的表哥考上了大学,家里的亲戚这个送500元,那个给1000元,请问邻居能做到吗?”
……(学生发言一个接着一个,争论无何止地进行着。)
师:刚才在同学们的发言中,无论是哪种观点都有许多感人的事例,它说明了什么?”“在远亲与近邻中同样都存在着许多不愉快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应该怎样解决?”
(小组讨论并适时分享交流成果)
师:“远亲与近邻都是亲,但这个‘亲’不是亲戚的意思,而是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真诚关摘自:硕士论文答辩技巧www.618jyw.com
系。
可以看出,在上面的片断中,学生的表现非常活跃,争论产生的“张力”让学生思维的“触角”不断向问题的核心地带延伸。“真理越辩越明”或许就是这个道理。

二、巧牵“对比”,生成“张力”

“对比”往往会产生“差异”,形成“落差”,进而生成“张力”。教师在品读教材时,应根据教材内容巧妙设计,让学生通过对比产生“张力”,深化对课题的深入理解。如教学《让我们学会合作》一课时: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吧!(师设置情境讲解:)森林联欢会就要开始了,小动物们坐着火车赶去参加。让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谁来告斥大家? (出示课件)
师:好,现在就请大家睁大眼睛在十秒内找出这些小动物的数量。比比看,谁最快、最准!开始!谁来说说?
师:十秒钟内要数清这么多动物的数量很难。那怎样才能既快又准的数清呢?请小组同学帮帮他吧!(学生分组讨论数清数量的方法)
师:看你们一个个胸有成竹的样子,是不是想到了好方法。让我们再来一次,谁再来试试?(教师再次点击课件,每一个学生注意观察,尔后指名回答)
师:让我们看看他数的对不对?(课件呈现正确答案)
师反问:奇怪?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动物。为什么第一次你没数对;第二次却迅速准确的数清了?
生:是全组同学帮忙合作完成的。
师:那你们是怎么合作的?
生:合作要先分工、布置任务:一人只负责盯—种动物,要专注自己的任务;尽职尽责。
师评价:难怪这次能这么快速的数对呢,原来合作需要明确分工,互相帮助。这也就是合作成功的方法。(板书:分工 互助)谢谢你们小组吧,老师也奖励你们一枚合作奖章。
在两次游戏的对比体验中,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善于自己去发现、交流、解决,这不仅让他们体验到了合作的方法和乐趣,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自信心,同时对课题也有了初步的理解。

三、巧置“障碍”,生成张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人为地为掌握知识设置各种学习障碍,在互相冲突中促使学生学习质量不断上升。没有挑战的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没有涟漪的静水,课堂气氛平淡,学生的思维松弛,认知兴趣不能得以维持,教学效果较低。 因而在学生的学习探索中,教师要有意设置学习障碍,使其产生疑惑,往往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失调, 促使其带着有趣和有价值的疑问去学习,寻求问题答案,从而产生思维的“张力”。如教学《信的旅行》一课,在课堂练习时教师预先设置好问题:“别人寄给自己的信,把邮票上面的邮戳擦掉,可以再用,不仅没人知道,而且又可以节省几角钱,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你觉得这个想法对吗?学生畅所欲言,没想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这样可行,既省钱又环保。课堂上学生出现学习错误之后,老师不是简单地公布正确的答案就算了,而是从错误本身入手,引导学生将错误答案与正确答案进行讨论交流,进而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从而引发出其中隐含的问题。
以上这个教学实例,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意识到正确的结果与自己所想的不一样,二者有冲突,促使其主动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教师再引领学生对这一矛盾进行深入探讨,课堂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碰撞出了精彩而独到的智慧火花。教师也能在此收获了未曾预约的精彩。

四、巧用“空白”,生成“张力”

中国山水画讲究留白带给画面的丰富感,中国书法艺术中亦有飞白的技法,音乐中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品德与社会课堂也要讲究“留白”和“补白”。有时候,故意留下空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有时候,填补教材的空白,让课堂因补白而充实,是谓“课堂之道,一张一弛”。留白和补白,让课堂更具节奏之美,张弛之美。
如在教学《我们身边的交通事故》一课最后的环节时就利用了情感“空白”产生“张力”的艺术手法。,我先播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感受到因车祸而失去年轻宝贵的生命是多么令人惋惜;紧着通过亲人伤心欲绝的片断,再次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感受车祸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是多么沉痛。沉默片刻,最后在伴乐中引导学生说出此时的感受,使他们的感情上升到。教者有意设置的情感“空白”,用到了点子上,直击学生的情感要塞。这种留白形式,便于学生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感受,诉说自己的情感,实现心灵的沟通,使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得以提升。

五、巧引“意外”,生成张力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的行程。”随着社会、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道德观念也越来越薄弱。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会经常迸发出错误的思想观念,而且,有的孩子甚至会完全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我们对此不应惊慌失措,更不能责怪学生。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应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把握合理的纠错时机和掌握正确的纠错方法,使之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在学生出现表达错误时,教师如能在错误处进行暗示性地追问,会巧妙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在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时,谈到清洁工的职业时,有学生就认为清洁工工作辛苦,而且又脏,是一个不好的职业,甚至流露出看不起清洁工的思想。在教学中,老师及时追问“那大家认为清洁工这个行业可不可以从360行中去掉呢?”“如果没有清洁工,那我们的世界会怎样?” “同学们一起设计一下,怎样让清洁工这个行业成为人人都喜欢干的行业?”(小组交流讨论)老师的三次追问后,让学生们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不好,并从设计清洁工这个环节中还感到了清洁工行业的美好前景。在最后说理想时,他还树立了做“新型清洁工”的理想。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镇定自若,循循善诱,将学生的错误见解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把这些稍纵即逝的“意外”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学生在思维的不断撞击中既修正了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以人为本,合理开发、灵活运用新教材,充分激活教材中隐藏的深刻内涵,充分捕捉课堂上那些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促使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情感和智慧的启迪,让品社课堂真正成为充满张力的“大”课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