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浅谈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专生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13859 浏览:580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增加语文知识、提高个人素养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此时的他们对常用字词已基本掌握,阅读障碍已基本解除,此时也正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主要时期,加大阅读量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他们的学习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 语文 阅读 教学 经验

一、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病

传统阅读课上教什么?这似乎是一个勿容置疑的问题。教给学生本篇课文的作者介绍、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色云云。课堂上也就是这么来的,一问一答一板书,一堂课下来,教师很累,学生很无聊,教师认真一想,也感到很无奈。
其实,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太远离了学生的阅读实际,太注重了一些公式化的内容,太在意我们教师自己教的完整性,太在意我们教师自己教学的可交代性。而这些内容,对学生阅读能力的生成与生长提高,究竟有多大的好处?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常常见到的现状是老师问,一个学生随便随意回答,而其他的学生则与此无关,所谓爱学习的学生,则准备好了笔,一边打哈欠一边记下教师的板书。一堂阅读教学课,教师给学生的就是教学参考书上的阅读定论以及由此而来的内容板书,以及一些诸如“对比”、“烘托”、“承上启下”之类的写作技巧上的术语,而这些术语学生早已经听腻了。学生在阅读课上,没有了新的期待,没有了新的进账,也没有具体的非干不可的活儿。长此以往,语文自然便变成了休整、休闲课。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学生阅读是一个生疑求答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他还说:“唯有特别注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结论www.618jyw.com
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作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从课文反映生活的方式来看,初中语文大致可以分为论说性与叙述性两大类,前者偏重于阐释和证明;后者偏重于记叙和抒发。论说性课文共同的特点在于“顺序”、“过程”所外化的“结构”。针对这特点采取从“结构”入手的阅读方法。记叙与抒发都是以“事”为主要对象或主要依托,记事的不必说,写人的必写事,小说和戏剧的情节实际上是典型化了的“事”,抒情的则一定以“事”、“物”为依托。因此,“事”也就是阅读这类课文的突破口。

三、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个性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如某位语文老师在教完《木兰诗》一课时,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古代女子都是缠足的,三寸金莲,走路都很困难。木兰怎么还能够参军打仗?”老师闻说便敷衍了事地说:“噢,那可是书上写的,可能是木兰没有缠足吧。”但这位男生却追根问底:“木兰可是个很听话,很孝顺的孩子啊!怎么会不听父母的话,而不缠足呢?”老师这时可不耐烦了,说:“我们只要学懂这篇课文,至于木兰有没有缠足我们就不必去讨论了。”这位男生说:“可是,老师,这样不就违背事实,不真实了吗?……”这位老师听了,沉不住气了,他以训斥的口吻对学生说:“学习这篇课文,你只要理解木兰的性格特点就可以了,别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要写的。你用不着去多想。坐下!”就这样,一句“用不着去多想”重挫了学生的个性,一声“坐下”伤害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一顿训斥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探索的火花。由此可见,只有真正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养分”。

四、教授阅读方法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一)教师教授阅读方法

教育领域有句俗语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理解一篇课文不如教会他们理解文章、读懂文章的方法。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知识积累的越多,也就越利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同样的,如果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对知识的领悟、感知能力较弱,也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差生”的特殊照顾,帮助他们尽快巩固好基础。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由于教师和学生是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对知识的感悟、理解与学生的可能不一样,此时教师不能强制学生要按照自己的逻辑进行思维,而是应该鼓励区别,让学生有自己的逻辑方式,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作用的,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在教学中要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车静.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种方式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第7期仇定荣 聚焦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中国教育学刊》 2005 第6期
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导刊(上半月)》 2010 第7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