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

更新时间:2024-02-18 点赞:32775 浏览:1471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可以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入手,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不守旧、不拘泥、敢于打破框框、勇于另辟蹊径的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并将这些学习行为经自觉反复操练或不自觉重复,而逐步形成学习需要相联系的自动化学习行为习惯.

一、培养学生会质疑、敢提问的习惯

创新的开始是质疑提问,好奇、质疑正好是儿童的天性. 在教学“乘法估算”时,例题21 × 48是看做20 × 50进行估算的,学生质疑提问:“48看作50后,21 × 50也可以口算,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做整十数?”问题的提出“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有的赞成这意见,有的则说:“48看作50,看大2,积就增加了2个21,如把21看作20,就看小1,积减少1个48,估算结果就比较接近精确值,口算也更方便了. ”有的说:“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估算只要求得到一个估计数,不要很精确. ”在质疑提问中得出:估算根据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都行. 又如,低年级学习“统计”的例1、例2后,学生质疑“每小格可以表示1或10外,还可以表示几?”全班顿时“兴奋”起来:“可以表示20,100,…”“可以表示任何数……”“每小格不可以表示任何数,0及比0小的数就不行. ”提得多好呀!尤其是后者不但对前面的提法敢于质疑,还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经讨论后学生们知道了根据需要每小格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但不可以表示0(无意义),而比0小的数是可以参加统计的,只是这个内容要长大一些再学习.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源于:标准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仍以“统计”为例,为了使学生了解从收集数据到整理数据、解释数据的过程,课前让学生收集自己母亲生日的数据,课上在模拟给妈妈庆贺生日的情境中,认识各月份母亲生日人数的统计图. 既使学生初步知道怎样收集、整理、解释数据,又进行了爱长辈的情感教育. 又如引导学生从已有长方形面积计算中探究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 课上让学生在一个长方形中任意画出一个最大的三角形,思考这三角形的面积与相应长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 并边思考边动手验证,学生想到各种剪拼的方法,发现了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还有的想到不用剪,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关系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三、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的习惯

对数学题目而言,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题途径却不是唯一的. 课堂上有了一种解法后,还要求两个、三个直至更多,甚至能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式,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材中一些看似一般的题目都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素材. 在教学时不片面追求题量,不找“各种各样”的习题让学生操练,不增加过重学业负担. 摆脱“题海”,充分运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40分钟的教学质量来提高学习水平. 例如,解答“有两筐苹果共重71千克,如果从甲筐取出苹果7千克放入乙筐,那么两筐苹果的重量相等. 原来两筐苹果各有多少千克?”时,要求学生不满足于求答案,而是用多种思路解答. 学生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有的列算式求解:(71 - 7 × 2) ÷ 2(乙筐),(71 + 7 × 2) ÷ 2(甲筐);71 ÷ 2 - 7(乙筐),71 ÷ 2 + 7(甲筐);有的列方程求解:设乙筐苹果重x千克,2(x + 7) = 71;设甲筐苹果重x千克2(x - 7) = 71. 通过交流,学生们开拓了思维.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勇于创新,学生的能力就能不断提高. 这些课堂实例表明:培养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条件.

四、培养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 在教学中引导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 例如,复合应用题的教学,新授时,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一步计算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间的发展变化;复习时,通过自编题等学习活动并结合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悟出题目内容变,而其结构不变,掌握了复合应用题的一般解法,并构建了复合应用题的一般结构. 这样教学从近期效应看,学生解题思路清晰,且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解决了以往通过四个例题的教学,有些学生虽会解答四类题目,但不能把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有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甚至只会依样画葫芦解题. 从长期效应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理解了知识,再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归并、删除、提取,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实际上已是一种创新劳动. 学生在学习中凭借原有知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了探究知识奥秘的;在实践中,手脑结合,大胆实验或验证;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找到各知识点的连接点,把它们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较合理的知识序列,建立信息库,便于日后提取、删除、归并,进入新的实践、探究过程. 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有利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知识的分叉点与联接点,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新颖独特、突破常规和灵活变通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和任何习惯的培养一样,在培养过程中它都会自始至终地受到一些习惯势力的抗衡. 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因教育观念、教学经验,甚至功利思想等原因的限制,学生年龄的局限,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会不断地出现反复. 为了较好地消除培养过程中的消极因素,教师应练好“内功”,及时吸收多方面信息. 教学中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坚持做到:对学生的微笑和鼓励多一点,让学生表现和施展才能的面广一点.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