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思维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

更新时间:2024-04-15 点赞:19235 浏览:8425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1、斟字酌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准确性;2、现声设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广阔性;3、熟读精思,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4、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辩证性;5、求异多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多样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阅读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思维和想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斟字酌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准确性

阅读是指对书面语言的理解,首先是要理解文章中的字词句。在字词句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字词句的能力。一要强化辨别。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辨字、辨词、辨句的练习,一方面深入挖掘字、词、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文章结构中的内在含义,充分认识其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加强学生推敲文字、锤炼语言能力训练,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人教版第九册)有一句写道:“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其中“挤”字把当时人们走下人行道的神态写活了,更把人们急切等待送别总理、无限怀念总理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挤”字的妙处,问:“同学们会想到用这个‘挤’字吗?”有学生回答:“不会”。又问:“那你将会用什么字?”有的说用“走”字,有的说用“冲”字……接着,教师要学生用“走”、“冲”替换“挤”,让大家反复朗读,进行比较,大家觉得用“走”字体现不出当时人山人海的场面;用“冲”字表现不出人们沉痛的心情。二要体会修辞。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指导学生体会文章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作用来训练学生思维,提高思维的准确性。例如:教《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原人教版第一册),问学生:“这句把月儿比作什么?”,生:“把月儿比作小船”。师:“把月儿比作小船,那么,什么是大海呢?”生:“蓝蓝的天空是大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展示了挂图引导学生边看图、边反复背诵这首儿歌,把学生带入了儿歌的意境,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三要培养语感。语感是指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敏锐感受,也就是对语言文字内容的一种正确而丰富的感受能力。其实质是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丰富情感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的感受能力。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人教版第十一册《泊船瓜洲》,诗句中,“绿”字用得独特而又形象,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字所含的意境。让学生抓住这个“绿”字展开想象,学生作了这样的描绘:“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拂着沿江山川原野,草儿发芽了,嫩嫩的,绿绿的。青翠欲滴的柳树舒枝展叶,迎风起舞,江南大地到处披上绿色的新装,充满着春回大地的生机。”可以看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诗句中特别传神的“绿”字所蕴含的春天生气盎然的形象,理解得多么深刻。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

2.现声设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广阔性

在阅读教学中,要采取一定手段,设声设色,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表象,展开想象,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一是借助插图。小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形象性,小学教材中的插图,为学生的形象思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教《骄傲的孔雀》(原人教版第四册)时,引导学生利用彩图,仔细观察孔雀的神摘自:学术论文网www.618jyw.com
态和动作,从孔雀的神情动作去想象它的心理活动。师问:“孔雀听了花喜鹊的话会怎么想?”学生认真看图,积极思维,展开想象。有的说:“孔雀听了花喜鹊的话后,知道自已错了,低着头,心里很难过。”有的说:“孔雀会想,我的羽毛美丽有什么值得骄傲呢?我以后要向花喜鹊学习,要谦虚、有礼貌,做一个好孩子”。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注意扩展图意,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实物演示。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实物,对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旦出示,小学生则会豁然领悟,教师作深入引导,学生思维一下子可活跃起来,但实物是具体的,也需要认真加以选取。例如,《我要的是葫芦》(原人教版第四册)这则寓言阐述的虽是片面看问题的错误与危害这一哲理,但始终扣住葫芦来展开故事。而城市儿童对葫芦很陌生,教学时,便结合课文的学习,出示葫芦,并以绿色粉笔简单地画一葫芦藤作背景,将葫芦置于“藤下”,学生则恍然大悟。——叶子被虫咬了,小葫芦是不会长大的,认识到葫芦的枝叶与果实是一相关的整体,只要葫芦,而不管虫咬叶子这一片面观点是可笑的。三是媒体展现。现代教育媒体既具有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又具有开阔视野、方便观察、启迪思维、增强记忆等作用,因此,它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认识过程和思维过程,从而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月光曲》(原人教版第十二册)意境深、语句美,如果逐句地抠,美好的“月光曲”就会支离破碎,学生也会索然无味。于是,教师要利用媒体现声设色,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展开想象。在学生默读第九节后,告诉学生这就是用文字表达的“月光曲”的内容。然后依次打出三张幻灯片,描绘的情景分别是“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月亮越升越高……”,“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教师一边指着出现的幻灯片,一边逐幅对课文进行解释性的描述。接着播放配乐朗诵光碟,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想,“月光曲”由轻慢而高昂,学生脑海里的月夜海面也由“微波粼粼”变为“波涛汹涌”。然后,再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这里虽然教师一个问题没有提,但由于创设了有声有色的情景,学生眼看、耳听、口诵、心思,完全陶醉于“月光曲”的意境中,浮想联翩,感知真切,大体上了解了《月光曲》的内容,进而体味到了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和遇到知音后的激动心情。

3.熟读精思,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学生一个思维过程尚未结束,便开始另一个思维过程,甚至枝叶横生,任意蔓延;有时随意转变概念,转换话题;有时语意含混,模棱两可,甚至自相矛盾等等。这些都是缺乏严格的思维训练造成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要使训练的效果更为明显,就必须教育学生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熟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强化其思维训练。例如教《惊弓之鸟》(人教版第六册)一文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①如果那只大雁没有受过箭伤,只拉弓,不放箭,大雁能不能掉下来?②尽管这只大雁受过箭伤,但没有受到弓弦响声的惊吓,会不会立即掉下来,为什么?③课文中写大雁“从半空中直掉下来”前,为什么要写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学生在讨论中说:“如果这只大雁没受到弓弦的惊吓,它的伤口就不会很快地裂开,当然就不会立即掉下来。”这只受到箭伤的大雁受到弓弦响声的惊吓时,“直往下飞,拍了两下翅膀”与课文后面“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裂开了,就掉了下来”相照应。这样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经常注意对学生作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判断正确、推理严密、议论有据、有所创新。再如宋朝有一个画院,有一次考画师,出的题目是:《野渡无人舟自横》。考生们都在“横”字上动创新脑筋,在“无人”上想办法。有的人画一只无篷的空船系在岸边树桩上,有的人画一只大船直直地摆在河……,只有一个人画的与众不同,他画了一只麻雀,正招呼那只在船篷上的麻雀下来啄食。结果这个考生被录取了。 源于:硕士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