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人文精神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6023 浏览:18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体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还要把体育自身蕴含的体育精神、体育思维方式等传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达到健身育人的目的。本文主要从高校体育教学培养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入手,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
和谐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阵地,对发展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健身还要育人,从而实现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状况还不乐观。高校体育一直受生物体育观的支配,注重体育技巧训练与传授,过分强调动作的标准化,忽视体育精神、体育道德观念等的渗透,结果很多学生满足于健体与应试,没有树立全新的体育理念,没有激发终身体育的兴趣,更没有发展人文情怀,从而造成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这将会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体育与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不相符,必须进行改革,必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 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关键阶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随着社会不良现象对校园的侵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显得尤为必要。

1.1 素质教育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大量的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此,高校体育教学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乐观情绪,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能形成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中只有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会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1.2 高校体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校体育长期沿用传统教学方法,注重体育理论与技能的训练,失去了体育课的德育功能。体育学科是一门建有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学科,它致力于追求真、善、美,比赛中倡导公平、公正,注重竞争精神与合作精神,由此可摘自:学报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见,体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与健身,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高校体育培养注重“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培养宗旨,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的个性化、人性化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应在体育教学中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由平等、个人价值、公平竞争的人文情怀,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2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长期以来受“生物教育观”的支配,对体育功能的认识走向片面化,这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工作者借鉴国外的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思想,给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总体状况还不乐观。

2.1 教学目标片面化

受传统体育功能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体育就是强身健体、增强体质的手段之一。这一观念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就是从生物学、工具论的角度,把体育教学变为技能训练、强身健体的重要场所,这影响到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偏重于体育功利性。从教育的本质来说,目的是促进人更好地发展。但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对完整的人的培养,将技术训练作为教学目的,强调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能力方面的发展,偏离了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同时高校体育强调体育的社会属性,忽视学生个体的基础差异,限定统一的目标,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了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

2.2 教学内容竞技化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不管是教材还是教学内容,都存在偏重传授体育知识、注重体育技能训练,忽视学生情感态度、意志耐力等人文精神的培养问题。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主要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强调运动项目自身的体系,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体育教学内容的竞技化,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得较好,但体育本身蕴含的价值观、责任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被忽略,造成了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

2.3 教育过程技术化

教学过程注重统一要求的技术,片面追求动作的规范性、精确性;教学中要求学生绝对地服从指挥,使内涵丰富的体育教学沦为机械性的操作,这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与教师素质有着密切关系,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不乏优秀工作者,但也有知识面狭窄、教育理念陈旧、不以身作则的低素质者,在体育教学中偏重技术,不能很好地融入人文精神,从而影响到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2.4 教学评价不科学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比较注重终结性评价,侧重于达标、理论考核等,忽视了形成性评价,即不考虑学生的进步幅度和学生的主观努力程度;评价标准统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结果仅是作为评价学生成绩优劣的手段,忽视了对学生薄弱面的指导改进。这种评价方式不够科学,在此评价方式指导下,必定会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学生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

2.5 教学形式单一

体育具竞争性、娱乐性,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可以采用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但体育教学一直以来采用的都是“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巩固”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形式偏重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只是接受者、吸收者,学生的主观愿望得不到发挥,长此以往,会让学生觉得教学无味,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到教师的创造性,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这与人文精神培养目标相背离。
3 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
3.1 更新体育教学理念,关注人文体育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教学目标片面化、教学内容竞技化、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主要是因为高校体育教学理念陈旧、落后,片面强调体育技能,忽视体育的人文价值,这种理念制约了体育育人功能的发挥,造成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因此必须更新高校体育教学理念,突出人文体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体育教学以人本主义为指导,尊重学生个性。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创造性。高校体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围绕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等,如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自由、个性化发展。其次,体育教学以和谐思想为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一直注重生物体育观,与和谐的理念不相符。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最后,体育教学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教学要向学生传递终身体育理念,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愉悦学生身心。

3.2 调整体育课程体系,拓展教学内容

我国高校还没有开设体育人文教育课程,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都是通过体育课及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首先,要调整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及兴趣爱好,开设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选修课等,以弥补原有体育课的不足,丰富体育课程体系,并使体育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弹性,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同时要扩大体育课程的文化含量,为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平台。其次,精心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突出体育的人文性。体育人文是指建立以人为本,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发展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内容体系,因此,应该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尽量开设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的生活与终身锻炼有密切联系的项目。同时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突出体育的全面性、实用性,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在参与锻炼的过程中养成强烈的生存意识与竞争心理。另外,不管体育教学的内容与体系如何,在教学中都要树立培养人文精神的意识。如在马拉松等田径项目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讲述我国体育发展史时,利用我国运动员取得的突出成绩,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3.3 优化教学方法,渗透人文精神

高校体育教学中要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摆脱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示范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留出自由活动的空间,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尤其要根据学生的体质特征,因材施教。首先,高校人文体育教学要优化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分组式教学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其次,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尽量安排不同性质的体育活动,注重竞技性与娱乐性,运用游戏法、竞赛法等教学。尤其是体育游戏,生动有趣,深受广大学生喜爱,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后,体育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通过摄像机、计算机等多媒体,向学生宣传体育明星的奋斗史,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这些都是培养体育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3.4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培养人文精神

首先,高校人文体育评价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构建评价体系。其次,高校体育教学评价要突出全面性。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变单一的成绩型评价为综合性素质型评价,在评价方法、形式上建立凸显学生能力的人文考评体系;评价注重共性与个性,关注个性的发展变化;在技能考核的基础上,评价内容趋向多样化,增加体育人文、运动保健、健身方法等方面的考核;改革评价形式,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改革评价方法,将科学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最后,高校体育教学评价要关注个体,这是人文性的最突出表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同学生的兴趣、身体素质、天赋等存在一定的差异,体育教学评价要注重这种差异。

3.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关键在于教师。没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的教师,很难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在人文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还要有意识的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培养科学的体育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源于:电大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要求教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还要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知识。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是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高校要为教师创设继续学习的条件,全方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为人文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3.6 营造校园体育文化人文环境,培养人文精神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还受校园人文环境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能规范学生行为,发展学生个性;通过体育场馆、设施等影响学生的体育精神;通过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与集体主义精神。高校体育文化环境由物质环境、制度环境、精神环境构成,物质环境指体育场馆、体育社团机构、体育师资等;制度环境包括体育道德、体育规则、体育交往等,约束学生体育行为,促进学生的团结、凝聚;精神环境指人文体育包含的拼搏精神、超越精神、挑战精神、分工协作精神等。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构成校园人文体育文化环境,好的文化环境可以营造良好的体育人文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举办体育学术沙龙、体育竞赛、体育报告会,开展体育兴趣活动、体育摄影比赛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总之,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要渗透人文教育,将体育作为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扩展体育人文教育思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水泓等,论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育人文精神重构〔J〕.浙江体育科学,2010(6).
〔2〕徐祥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J〕.中国成人教育,2012(6).
(责任编辑:李宏斌)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