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语境回归生命教育语境下体育

更新时间:2024-03-31 点赞:6292 浏览:2178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体育具有生命性,是通过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荷唤醒人生命自觉的一种有效活动方式。把叶澜先生提出的生命教育理念延伸到体育领域,在生命教育的语境下去解析体育,从而提出体育具有生命教育潜质:体育是引发生命潜在素质的教育手段,是感知生命的道德教育手段,是对生命冲动的引导与诠释手段,是全人教育的手段。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深刻感受体育体验,将所获得的所有情感体验视为对生命的一种直视和触摸,是感知生命真实存在的重要途径。实现生命教育与体育的融合,在体育体验中感受生命的灵动、体悟生命的真正内涵,是发展以人为本的体育内涵的拓展。体育理应成为生命的诗意栖居地。
关键词: 体育;生命;生命教育;体育体验
1009-783X(2013)04-0333-05 文献标志码: A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青年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当今社会,进步与浮躁并存,文明与喧嚣共生。缤纷的世界固然精彩,却掩饰不住慌张中透出的无奈。生命的主体性逐渐淡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当中,人性的光芒日益暗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生命愈发彷徨,体育因其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而遭遇着本真的迷失。体育与生命的隔离,不仅是当前体育发展本身的误区,更是整个社会的不幸。这个技术宰制一切的时代,封闭了体育通向灵魂的大门,对生命的异化和遮蔽使其愈加迷失方向。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的到来,呼唤体育回归生命的本真。于是,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祈求回归,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寻求体育的本真,引导体育的实践:将生命融于体育,将体育融于生活,让体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以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故而,本文旨在生命教育的语境下,追求体育回归生命的本真,提出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享受体育体验,究其根本,既是在进行有一定身体和心理负荷的运动时,要本着享受体育体验的观点而参与并体验其中滋味。这种体育体验中不仅包括团结、合作、奋进、夺冠、坚持、成功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会有劳顿、失败、沮丧、不甘、隐忍等看似消极的情感体验。真正的体育,应该让生命本体自然的体悟这些情感体验,在参与体育过程中,真实地触摸生命,体悟生命的本真。享受给生命以鼓舞和振奋的积极体育体验,体悟和省思让人挫败甚至失望的消极体育体验,让体育给生命带来的触动归于更真实的境界。
1 在生命教育语境下对体育的省思
如果从静态上看本体生命的存在,生命可被赋予3个维度,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生命不仅是全面的、和谐的,而且是自主的、自由的。正如马克思“自由自觉活动”的类本质思想,柏格森的“生命冲动”思想,兰德曼的“人为文化创造者”的思想,都彰显着人之为人的生命灵性。如此而言,无论是自然生命的成长,精神生命完善,还是社会生命的定位,教育都将是人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是生命自觉与发展的需要,非外力所施,故而生命教育可以凸显生命的存在并展现生命的灵动。

1.1 体育的生命教育潜质

生命是体育之本,是体育存在的根本性依据,离开了生命,再高、再快、再强的体育,都因为失去根本,而丧失体育的本真。当下的工具性体育,就是在追求提高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时,越来越与原有轨迹相悖,失去了其内在的生命品性和逻辑。挖掘渗透在体育中的生命教育潜质,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与启发。

1.1 体育——引发生命潜在素质的教育手段

从词源上看,“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的“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而体育恰恰具有这种“引发”对于原发生命中的“人所故有的或潜在的素质”的作用。体育像一座桥梁一样,人们通过全身心地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能够帮助运动者,或者说是运动者的身体触摸到生命的本质,将其内隐的、不为自己所知的那些“固有的或是潜在的素质”激发出来,并迁移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它是一个动态的体验过程,包括感知、认识、体会、领悟和运用,是一个由内省到外化的过程。富有引发生命潜在素质的身源于:论文大纲怎么写www.618jyw.com
体运动,并非一个自然的外在赋予过程,其基础是一种有赖于生命内在“体悟”的过程,也是启发生命的一种手段。这是因为体育无论是作为一种“身体运动”或是一种“身体教育”都是与个体生命的体验和需要紧密相连的,个人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启发与引导直接源于个体生命实践的价值取向。而这些过程中所得到的体育体验实际上是处于一种动态转化状态中的,在由静态向动态转变的过程中,个体生命需要主动调动自己的体验去省思、活化和内化,并通过个体身体与心理的参与,完成它们与现实生命的内在联系。

1.2 体育——感知生命的道德教育手段

叶澜先生曾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对人生命的教化、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体育是教育的3大支柱之一,体育手段的参与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而且通过身体活动而产生的教育效果绝非停留在体能、技能、体质等方面。体育运动对于个体生理、心理的素质、能力的形成,以行为和认知关联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个体所参与的身体运动,在身体位移、做功、能量供给与消耗等一系列的过程中,达到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知识、情操等相关意识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的效果。体育运动中所产生的体育体验,是个体与生命本体的交流,这种交流虽然是无意识的,但是在教化和提醒之下,是完全可以感受得到的。而这种体育体验的积累,本质上是一种可以让人们感知生命的道德教育,一种教人感受生命真实存在、感受生命历程中情绪发展的道德情感的教育过程。它对于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体验对于感知生命存在的道德教育来说,是一种对于生命意义的不断探寻,是对生命中所蕴含的道德的体验、积累和沉淀过程,最终将内化于稳定的人格之中。

1.3 体育——对生命冲动的引导与诠释手段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普遍观念中,体育的本质始终是在身体活动层面的附加功能的延伸。无论是基于身体本质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来说,还是将体育本质看作是由社会属性所界定的身体、心理、文化与审美所形成的多本质构成来说,其潜在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将体育看作是功能性、目的性且由相互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发展片断所构成的,带有生理、心理、文化、审美、情绪等体验的身体运转。如若以生命教育之概念来诠释体育,那么就生命教育的过程而言,体育是渗透在自然生命成长的每个教育环节当中,且伴随着精神生命完善和社会生命定位的基本教育元素;而从体育本体的角度而言,体育所展现出的生命意识、生命冲动、生命体验,不仅是生命存在的最基础和最深刻要素,也是体育本体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形式,是体育与生命教育相衔接的契合点。
当我们借助于生命哲学领域柏格森的“生命冲动”观念,将“冲动”视为生命得以外显的一种形式,生命教育则是对这种冲动的引导与规划。而体育事实上也是以生命冲动的形式隐匿于其外部的身体位移和心理体验之上的,亦如冲动的本质在于内在原始能量的积蓄与释放,体育的本质形成也正是由身体的能量积蓄与释放所构成的整体,其经过积累之后逐渐形成富有积极生命活力的体育参与意识,以及将其融于人的生存过程之中的全新生命体验。而这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就带有生命教育的含义,也正是体育之于人的主观感受由消极适应向积极反应的教育转向。体育参与的过程,归根结底在于人的主动性参与,无论是运动兴趣的激发、运动技能的学习以及体育参与的维持,倘若仅仅依靠于外在功能属性或理念灌输的引导,无疑是在外部诱因下消极的体育适应过程的断裂式延续。唯有将体育之于生命教育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通过参与的形式内化为生命的本质需求,利用生命教育理念的引导形成积极的生命体验冲动而充分融于其生命存在之中,并随着生命的延续而发展,才是体育生命教育潜质的本质所在。

1.4 体育——全人教育的手段

在进一步阐释体育的生命教育潜质时,我们有必要提及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论及“全人”时,除了强调“真、善、美、圣”对生命的绝对价值之外,还指出“健”和“富”对生命发展的手段价值;因此,他的“全人教育”不仅包括发展精神人格的真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宗教教育,还包括健的教育和富的教育,也就是对完整生命的教育。而这其中的“真的教育、美的教育、善的教育、圣的教育、健的教育、富的教育”都可以在体育参与过程中通过与生命本体的交流,以及通过体育参与过程中的情感积累与情感体验而获得,尤其是其观念中“健的教育”,则更依赖于体育运动参与而实现的身体和心理的健与美,实现对生命的体验、内化和升华,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所以,着重强调享受并体悟体育体验的体育教育过程,是有着深厚的生命教育潜质的。

1.2 体育对自然生命的超越

对于生命类别的划分,有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之分,也有“种生命”和“类生命”之分。“种生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生长的生命,它是父母遗传的,是人与动物共有的生命。“类生命”是一种具有创生性的、超越性的生命,它是支配人整个生命的生命,是人类所特有的生命,是与文化和心理息息相关的生命[3]。叶澜先生在2006年的一次学术演讲中曾提及教育学“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论断。“教天地人事”是对“种生命”的一种教化,而“育生命自觉”则是对“类生命”的一种化育,教育应实现从“种生命”向“类生命”的跨越。或及体育,有未尝不是呢?体育的原初形式,是对“种生命”的一种教化,是强身、健体、强兵、强种,体育针对的更多是身体训练,是基于自然生命的“种”的强化与提升。而当体育发展到现今阶段,在体育学人的孜孜求索下,身体教育这一教育分支,已经由“种”实现了向“类”的跨越。体育除健身之外的娱乐、教育、政治、经济、社交等现实态功能,在关注生命本体即自然生命存在质量的同时,关注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质量。体育可以放松身心、提升精神层次、提升民族尊严、昭示国家强盛、彰显国际地位、显示个人身份、定位个人品位、作为社交的手段,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体育实现对自然生命的超越,其所演绎出的软实力波及人的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层面,也就是所谓的“类生命”层面。时下当红的美籍华人林书豪,因其貌似一夜成名的表象,被誉为“林疯狂”(Linsanity)。而事实上,林书豪的成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在其多年对体育生命中的“种生命”的不断教化,并配之以“哈佛才子”的教育背景,也就是“类生命”的化育,经过漫长的成长周期之后才得以爆发的。可以说,体育的本质内涵中囊括了有限生命对无限精神的一种超越[4],尤其当人们亲自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获得相关的体育体验之后,把深切的体验内化为对于体育的深层次认识,这就使生命从自然上升到精神层面,完成了对自然生命的超越。
人的生命是完整的[5]。所谓完整,我们应该把生命的3个层次——自然生命、价值生命、社会生命,2个种类——种生命和类生命,均源于:本科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视为整体去发展,这是人生存于世的需求。正如马斯洛指出的,人有5种需求(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中,基础层的是生理和安全上的需求,即蕴含着自然生命的需求;较高层次的是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即蕴含着社会生命和价值生命的需求。如果人能够通过体育体验去印证价值,那么随着生命的成长,他的经验将越来越丰富,并且对人生的体验及对价值的掌握,也会越来越深刻而准确。体育既能实现自然生命的发展,又能完成自然生命的超越,达到知情意等社会生命和价值生命的发展。这应该是体育生命教育潜质的最高境界,是作为体育学人和体育教育者应该追求的终极境界。
2 生命教育语境下生命体验与体育体验的契合

2.1 谓之“体验”的生命感悟

所谓体验,也可以称为体会。体验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犹如信息系统的信息模块安装,可以使我们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会因此而对未来有所预感。在生命过程中,我们都能体验到大自然的存在、家人的情感、生活的滋味、自己的成长经历、每时每刻的思想与变化、自己经思考说过的话、亲自参与的事件、亲自动手的工作、对一个时代的记忆,等等。这些所有的体验都给生命的发展留下印记,是生命模块化的符号。随着时光流逝,我们亲身体验到的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这自然包括对外界的印象和自己内心的变化,一起构成一个人全部的生活经历。尽管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是短暂的,但是在他人生历程中所能体验到的一切的确是十分丰富的。有一种亲身体验也可以被称为是一种个性思想、语言和行为共同组合而成的自我意识经验者。通过自己的感知觉器官对人、物或事情进行了解与感受。 “体验”在刘惊铎著的《道德体验论》中被定义为:“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一种图景思维活动,也是一种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魅力化育模式。”这种新体验论倡导的思想理论主要有三重生态观、体验本体观、生命样态观、生态化育观、魅力实践观、和谐价值观、生活世界观、生态智慧观等[6]。《道德体验论》系统阐述了体验理论及其实践价值与实践方式,为体验与体验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为中国和国际体验教育研究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理念和模式。经过反复的实践检验,体验已经被作为当代一种有魅力的教育新理念而逐渐与实践相融合。而对于生命体验的重视,则是在时展的背景下,体育教育教学、训练以及日常体育运动参与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理念。这种生命体验是多层次、多角度、多向度的,这些生命体验之间并非相互抵消或相互取替地存在,而是循环往复的真实存在。亦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的著名比喻:“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便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同时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彼此不同,并且相互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相互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7] 体验,无论积极还是消极,都是对完整生命的真实感悟。

2.2 感知生命的体育体验

如若说体验是“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的话,那么“体育体验”可以理解为“通过亲身参与体育运动而使生命得到的真实运动感觉与运动现实。这种运动感觉与运动现实在大脑的运动中枢中留下体育运动的印象,从而使我们通过身体位移、心理活动、肌肉收缩、神经支配等活动而感受生命真实存在的历程”。
体验不仅有积极体验,也会掺杂着消极体验,无论是积极的、消极的体验,都是生命冲动的发生和表征,是感受生命的重要过程,是使人逐步成长的必要情感累积。在体育参与过程中的体育体验亦有多种,快乐、成功、拼搏、合作、满足等正向度体育体验,是我们希望从体育中汲取的情感力量,是积极层面的生命本质挖掘;劳顿、失败、沮丧、挫败、不甘、隐忍等负向度体育体验,亦真实地存在于体育过程当中,是看似暂时存在于消极层面的体育体验之感悟。既然无法规避正向度体育体验背后隐藏的负向度体育体验,那么直视并尊重其存在固然成为一种必然。体育体验的提出,是强调在参与体育运动之前、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参与体育运动之后3个阶段过程中做情感认知准备时,应明晰体育体验的2方面内容,正与负、好与坏、激励与挫败,等等,都是并行存在的,是生命的本真面目。种种体育体验都是对本体生命的一种刺激,犹如投石入水而激起的千层浪,自然而然地扩散开来,在遇到无法通过的障碍时不会停滞,而是反弹回来,所以,充分认识到并重视到体育体验的二元性,能够使我们更清晰地感悟和正确地评价体育运动过程所经历的林林总总的情感体会。所有的快乐、成功、拼搏、合作、满足、劳顿、失败、沮丧、坚持、不甘、隐忍都是生命冲动以及体育本身所固有的情感体验过程,是体育体验的组成部分。这些体育体验的某一些方面能增强体育运动参与主体的自我效能感,使其感知生命的真实存在以及生命的美好,更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某一些方面也会使体育运动参与主体的自我效能感遭遇挑战,在经历了身体痛苦与心理历练之后,在直面“惨淡的生命”之后,挣扎着重塑自我的情感体验,将看似负面的、短暂的消极情感体验幻化于无形,升华于自身情感链条当中。这时,体育体验对生命触摸和感知的重要意义则被凸显出来。
3 生命——在体育中诗意的栖居
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深受海德格尔之青睐。在海德格尔看来,“诗意的栖居”还原了生命本真、自由的存在状态。人生存在大地上,与自然同在,在自然中发展自己,曾经极度依赖于自然而过着原始的生活,不加任何修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欲横流的世界让人们开始了与自然的斗争和对自然无情的征服、盘剥和利用,一度对待自然的态度变得穷凶极恶,忘却了与自然的依附关系。人类异化了的让自然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并开始向人类展示其不可征服的一面,自然灾害频发让人们开始思索并改善与自然的关系;所以海德格尔呼唤人向大地回归,回归到与自然本真的同在关系,使人与大地、与自然融合,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认为,“诗意”是“把人带向大地,使人归属于大地,从而使人进入栖居之中”,“栖居是以诗意为根基的”,栖居的本质就是诗意。人只有栖居在大地上,才能是一个诗意的存在[8]。现实中的“体育”与“生命”之关系,也似海德格尔所分析的“人”与“大地”之关系,处于本应相互依存而又呈现出相互分离的状态。现在的体育在诸多情况下都并没有把生命作为它的对象与本真,体育的过程也没有把人当作“人”,被异化了的体育现象丛生。

3.1 当体育遭遇排斥生命的“异化”

所谓异化,最初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使用的一种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概念,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人们自己创造的某种东西反过来却被它所控制[9]。卢元镇先生认为,异化是指从主体中分裂出来或丧失掉的东西在摆脱主体的控制并获得独立性后逐渐壮大,反过来控制、支配、压迫或扭曲主体[10]。体育有悖于体育本身、有悖于其生命本质的异化现象众多。以快乐体育为例,快乐体育思想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由日本流向中国,1987年毛振明先生在日本广岛留学时将日本快乐体育具体诠释阐述给中国体育界。日本快乐体育的基本观点是,“把运动作为体育追求的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把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内容教给他们,让他们能理解、享受、掌握并创造运动,使运动文化成为自己生活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直至终生,并以此来完成人的身心形成和适应继承文化遗产的社会需要”[11]。快乐体育力求让人们理解、享受、掌握并创造运动,即体验体育中的种种体育体验。究快乐体育之根本,其实是富有生命含义的活动,是对于生命本真的触摸。理解、享受、掌握并创造运动,也就是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怎么写www.618jyw.com
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去体育的生命之美、感受生命的真实存在;但在日后的发展过程当中,快乐体育由于学术观点之争、社会文化背景、体育文化结构特性和教学条件的制约产生种种异化,背离了快乐体育论的精神本质内涵,由思想层面的对生命欢愉的向往变为方法、手段层面的运用,完全忽略了快乐体育依赖于生命存在、促进生命发展的出发点,导致快乐体育异化为违背教学规律、偏离课程主要目标的手段化工具。在竞技体育方面,体育体制的不健全、生命教育的缺失、道德教化的不足等诸多因素催生了各种问题及矛盾,导致了竞技体育的异化。从微观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黑哨、假球、斗殴、兴奋剂等丑闻频繁出现,泯灭人性之纯美;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使用违禁药物、虚报年龄,蔑视生命的尊严[12]。只有解决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异化问题,才能使我国的竞技体育能够在安全的轨道内发展,而感知生命、体悟生命、尊重生命亦是竞技体育领域需要面对的问题,被赋予生命教育的体育、重视感知体育体验的体育形式是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故而,当体育遭遇排斥“生命”的“异化”时,强调重视体育体验将成为还原体育生命教育本真的一种有效渠道。

3.2 让生命在体育中诗意地栖居

生命是体验、经验、语境、心境向世界敞开的载体[13]。生命化的体育倡导“以人为本”,就需要把“远离”体育的人“还给”体育。借鉴海德格尔脍炙人口的这句名言,把生命教育语境下的体育理想概括为:“让生命在体育中诗意地栖居。”我们所倡导的是首先使生命回归到体育之中,然后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深刻地感受生命存在,直面生命、体悟生命、触摸生命。在体育体验中的人是具体的、完整的,让生命回归到体育之中,让体育运动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气息,这是生命教育语境下的体育体验发展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进而追问,生命在体育中如何“诗意”地“存在”,如何能让人在内心深处感知这种生命的存在,又如何在情感上体悟到生命流逝所留下的思维、记忆、感觉、知觉等痕迹。这就是生命与教育语境下体育的真正境界——诗意的体育。
诗意的体育是自我实现的体育,是唤醒和引发的体育,所以,“诗意”展示的是显现者与隐蔽者相互作用的人生境遇。在这个意义上,重视生命本体体验的体育应该成为“让栖居”的“诗者”,所获得的体育体验则是“生命在大地上的栖居”。体育体验的目的不在乎“身体运动”,而在于用“身体运动”所彰显的隐蔽在“身体运动”之后的“生命觉解与感悟”,生命的教育应该成为体育教育的核心,追求体育体验应该成为体育教育发展的方向,或者说是心理准备与情感积累形式的发展方向。从目的上看,诗意的、带有生命教育蕴意的体育,并不局限于运动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形成、身体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能力虽然负载于人,但是他外在于人的生命,是人认识、改造外部世界的工具。体育运动过后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以及被内化了的情感积累,都是对人生命的一种重塑,是对生命的一种真实感知、体悟与省思。诗意的体育使本体生命和心灵相互沟通,它包含情感、充盈精神、建构人生。诗意的体育是关怀生命的体育,是致力于生命自我实现的体育。
4 结束语
从生命教育语境下探讨体育,是对体育中所蕴含的生命本质的一种新认识,它不仅实现了工具式的体育观念轴心的转变,而且深化和明确了“体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因此,它表达的是生命教育语境下体育的生命本质。把体育放在生命教育的语境当中,让功利性、目的性、社会性的体育归于暗淡,促使在起点上真正直面人的生命并触摸生命的本质、在过程中通过生命的蕴意遵循生命的本性、在结果上促进生命的成长和生命意义以及价值的提高。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深刻并真实地感受体育体验,从积累的记忆、思维、感知觉、情绪等方面去发觉体育的生命教育潜质,还原体育的生命教育本质,感受体育运动给生命所带来的启迪,让生命诗意地栖居在体育之中。
参考文献:
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论丛:基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4-115.
杨韵.体育的生命冲动与意识绵延:基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体育本质解读[J].体育科学,2011,31(3):87-92.
[3]高清海.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32-35.
[4]何劲鹏,姜立嘉.生命哲学视域中的体育课程观内蕴[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1):56-58.
[5]傅佩荣.哲学与人生:上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5.
[6]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朱小蔓,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14.
[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4-25.
[8]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370-375.
[9]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32-135.
[10]卢元镇.竞技体育的强化、异化与软化[J].体育文史,2001(4):19-20.
[11]毛振明.日本的新体育:快乐体育简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7(1):84-94.
[12]孙志.我国竞技体育异化的致因及回归之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9):18-19.
[13]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68-7

1. 源于:论文范例www.618jyw.com

[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