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中考中考数学复习课有效进展学生智能对策例谈

更新时间:2024-03-15 点赞:5605 浏览:1385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中考数学复习课应努力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 如果课堂教学组织得好,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合作,那么课堂上就会有思维的碰撞,智慧火花的闪现,这样的课堂也就必然高效而具活力,从而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下面,笔者列举我在打造“积极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案例,与同仁们探讨中考数学复习课堂有效发展学生智能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中考数学;有效发展;策略

一、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精彩而有效

在数学课上巧设情境,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状况下驰骋联想,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主动进取,他们的各种潜能就可以被充分激活,眼睛也就会更加敏锐,思维的触角也就会自由伸展,这样的数学课堂必定会充满活力. 在复习“特殊的三角形”一课时,教师抛出问题“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5,求该三角形的周长”后,我设置的情境和教学方式是,学生以小组集中,在研究解答老师所提问题的基础上,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就边长与周长提出一些新问题,再互相研讨. 我在巡视中看到,各小组学生积极探讨,有的同学甚至因激动而大声辩解. 而后在组织班级交流时,他们争先恐后,抢问抢答,气氛热烈. 他们提出的问题有:“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2和5,求该三角形的周长”、“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一边长是3,求该三角形的另两边长”、“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一边长是2,求该三角形的另两边长”,学生对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似乎更感兴趣,积极性更高,教师就此点拨引导,明确了数学思想方法,总结经验教训,较好地提升了复习效果. 顺着学生源于:毕业生论文网www.618jyw.com
的兴致,我就势提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也具有特殊关系,你是否也能提些类似的有关它边长的计算问题呢?学生立即热烈讨论,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是6和8,求斜边”、“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是13,一直角边是12,求另一边”、“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是3和4,求第三边”,生问生答,踊跃互动,第三个问题有学生答错,立即有多人异口同声指正,纠错印象深刻,达到了极佳的复习效果. 教师再作延伸引领,解答在直角坐标系中的综合应用问题:如图1,点P是线段AB上一动点,OA = 3,OB = 2,请找出使△OBP是等腰三角形的点P. 接着问:就你的解题经验,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于是有学生出题“如图2,点A坐标(2,2),求坐标轴上的点P,使△AOP是等腰三角形. ”其他学生争相解答,一学生走上讲台,拿起圆规作比画说明,观者人人点头称是.
二、选好用好复习范例,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让学生在出题与解题的互动中提升数学能力,增强学习信心
精选典型范例是备数学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在范例解答的基础上,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些新问题,互动解答,就可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思维. 这也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一项重要措施. 学生只要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动过一番脑筋进行了思考,就说明他们能善于捕捉题目中的有用信息,向理解迈进了一大步. 提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数学知识的复习就必将随着思维的发展而得以深化. 在复习“相似三角形”单元时,教师给出范例“如图3,抛物线y = ax2 - 8ax + 12a(a < 0)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 在点B的左侧),抛物线上另有一点C在第一象限,满足∠ACB为直角,且恰使△OCA∽△OBC. 求线段OC的长. ”
在师生研讨解决问题后,教师启发:“认真研究图形和题中条件,就你所能得到的结论提出问题,在小组中进行研究. ”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思维相当活跃,小组研究气氛非常浓烈.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求∠ABC的度数”(巧妙地用上∠ACB为直角和相似的条件,学生作解说时很是自豪自信)、“求点C的坐标”、“求该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求∠COB”、“解Rt△ABC”、“求三角形ABC的面积”等,甚至还有“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BCP为等腰三角形”等. 这样,学生在出题解题的经历中,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使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解题应用,引导学生自主归纳,促成学生的数学思维向纵深发展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尤其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思维离不开解题,在解题中,引导学生自主归纳,促成学生的数学思维向纵深发展. 在“图形的轴对称”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对涉及图形的轴对称知识的“镜面对称”、“折叠”、“距离和最短”三大类问题进行了研讨. “镜面对称”问题的解答方法学生都会,我则要求从“轴对称”的角度对做法进行解释,知道做法的缘由,从而更好地把握解题方法;“折叠”问题则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解说,是什么样的情形?有些什么关系?从而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自主悟出解这类问题是抓住什么关系、以怎样的思考方向进行的;“距离和最短”问题,教师则要求学生搜索头脑中的已有信息,将自己在复习训练中做过的涉及这种基本图形和基本方法的问题想出一个来,画出图形展示交流,说明条件并要求大家共同解答. 这样就将问题举例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有学生竟给出了一个比教师预设更好的问题:如图4,要求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找一点,使该点到A,C两点的距离和最小. 教师因势要求改换问题提法,但要还是用“距离和最短”问题的基本方法,学生思考后提出了“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找一点,使它与A,C两点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最小”.多好的思维发展!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积极而主动,对问题的研究深入而灵活,数学思维发散而又具有开拓性. 课堂教学活动促成了学生的自然积累、自然加工、自然体验,最终能活用知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