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小学语文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流动儿童学习习惯养成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7710 浏览:238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小学语文以母语奠学生精神成长之基,更需要重视习惯培养。流动儿童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原来接受的教育并不相同。所以,教师需通过培养流动儿童的听读习惯、写作习惯、言说习惯,来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流动儿童,学习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流动儿童成为校园的一道“风景”,他们的语言、衣着和生活习惯与本地儿童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学校教育在努力将这些学生与当地学生融为一体的时候,课堂教学却面临着新的问题。因此,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成为一个研究重点。

一、因材施教,培养流动儿童听读习惯

事实表明,不同地区的儿童在听读两个方面的基础往往大不相同,因此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会有明显区别。比如说课题组的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教拼音时,经常遇到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教拼音ang、eng、ing、ong等后鼻音和整体认读音节ying时,很多外地流动过来的学生无法从课本插图上获得有益的启发,传统的范读、跟读也就缺少了必要的基础。教师本着因材施教的思想,可创建调查方法:结合一个具体的拼音如ong,去跟这些学生聊天,教师特地说出包括ong在内的一些词语,如山“洞”、冬天河里结“冻”、下雨天打雷轰“隆隆”等,让学生也说出类似的词语和句子,看看他们在发音时有哪些特点与不足。然后到了课堂上学习ong的发音时,可以先针对本地学生实施一定的策略教学,这个时候流动儿童一般会处于一种感知的状态。然后再针对调查中得到的信息,教师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发出这些读音,也可以举出他们熟悉的例子去帮他们理解这些拼音。这样就较好地达成了拼音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分层作文,培养流动儿童写作习惯

经验证实,写作也是流动儿童的弱项之一,尤其是对中高年级才转过来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写作基础与我们的教学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他们一般都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写话训练,因此对于需要积累的写作而言,培养习惯与提高能力就成为另一个研究重点。笔者在三年级的教学中,曾经针对班上的十多名流动儿童,本着分层教学的思想,专门制定了一套写作指导办法,降低起点与要求,增加写作频次,增强写作指导,经过了一个半学期左右的努力,他们的写作意识就明显增强了。
首先,笔者对照低年级写话教学的要求,通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要源于:普通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求这些学生写一段话,主题是“我的校园”。因为这些孩子刚刚转过来,对校园还不熟悉,因此设计让他们放学后在校园里带着目的去观察。如有贵州过来的兄弟俩,第一次让他们写教学楼,兄弟俩写得很短:我们的教学楼很大、很长。于是笔者带着这十几个孩子,连续三天在放学后绕着教学楼看,走到各层去看。让他们观察楼的外观结构、内部构造。后来学生就写出了更长的话。继而,笔者要求他们写出更长的句子,变成一个小短文。有了前面成就感的驱动,这一点倒不是很难。只是这个时候就需要他们在写的时候还要阅读,因为只有读才能让他们写得更生动。幸好,班级图书角有很多班上学生提供的书,只有有了这样的任务驱动,他们才会读得更认真,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三个星期左右的时间。

三、个性表达,培养流动儿童言说习惯

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在言说表达方面往往存在着一些欠缺:一是胆量不够,二是表达习惯不理想。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课题组形成的共识是:在课堂教学中本着包容的心态,让学生感受不同语言的风采,然后再用普通话来表达。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就不会对外地方言产生歧视,反而会有一种想听的,而流动儿童也会因为这样的氛围而感觉到自己的方言不是负担而是可以引以为傲的资源,从而敢于言说,进而善于言说。
如在教《姥姥的剪纸》一文时,对于“姥姥”一词,各地叫法不同。如果事先不作交流,在这些流动儿童朗读文章时,由于浓重的乡音和不同的理解,可能就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如果事先进行沟通,再让他们说说自己关于姥姥的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情,或者再做得细一点,把文章中可能涉及到的其他关键点进行罗列,然后做好铺垫工作。值得强调的是,朗读时感情应当是第一位的,流利要得到保证,而普通话是否准确则在于平时的训练与积累。这个时候,“说”的教学重点则在于习惯的培养。
责任编辑 晴 天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