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叫醒“我母亲”背后:叫醒感恩心要求

更新时间:2023-12-22 点赞:19524 浏览:848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之“活生生的这一个”专题。这个专题的文章,重点是让学生接触大家作品中的鲜活形象,领悟人物形象身上散发的无尚魅力,进而学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并对如何写好记叙文,如何塑造好人物形象作好铺垫。
《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是作者在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此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文章语言极其自然、质朴,对母亲的描写平铺直叙,不见波澜,读来却字字动情,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母亲优秀的人格,真切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更表现了国学大师——胡适先生的非凡的写作能力。
《我的母亲》写作时作者已40岁,而笔下的故事已发生过几十年。经历了这么长时间,作者却能如此清晰地回述当时所发生的场景。由此可见,母亲的形象在胡适心里应该是多么深刻而不可磨灭。
文章回忆母亲,可通过母亲对于“哭”的态度传达出来,文章有几处关于哭的细节描写。

(一)母亲在教育“我”时常常自己落泪

文中写到“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这儿的泪是一个普通的单身母亲的辛酸之泪,也是希望之泪,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对复杂的生活困境的无奈,对亡夫的思念,对幼子的殷切期盼。这泪也是她教育儿子的一条软鞭子,一滴滴闪着炽热的光彩的泪,用亲情及生活的辛酸鞭策“我”用功读书,成就男儿本色。这处“泪”闪现的是母亲的良苦用心。

(二)母亲管“我”时,不许“我”哭

母亲责罚“我”时,“无论怎样重罚,总不摘自:毕业论文评语www.618jyw.com
许‘我’哭出声音。”此处可由学生自己探讨,母亲为何不许“我”哭出声音,应该能在文中找到:“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学生不难猜出,母亲注意维护儿子的面子,也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小孩子的自尊心”,尊重了孩子,顾及了儿子的“小面子”,更是避免了在复杂的大家庭引发出不必要的麻烦。这体现的是母亲的良苦用心。

(三)母亲在处理大嫂二嫂时自己的哭声

对待大嫂二嫂的怄气,母亲起初“只装做没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地走出门去,眼不见耳不闻为净,忍到实在不能再忍的一天,就会以哭止争。这里应该关注的是母亲此时的哭法。“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哭她的亡夫,哭她自己的命苦,留不住丈夫来照管她。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作为一个年轻的当家后母,胡适的母亲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倾诉自己的委屈。她的哭声变化准确地传递着自己的感情变化:有对早逝丈夫的无尽思念和现实中没有坚实的臂膀依靠的无助,更蕴含着对挑起事端的家人的指责。哭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那一声声拉长的哭音中我们是否可以体会出其间隐藏着多少绵绵无尽的伤痛。直到“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那位嫂子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母亲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才退出去。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奇怪得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的日子。”这拉长的、绵远的哭声传递的是这位母亲身处这繁琐复杂的生活环境的心酸、隐忍和善良。

(四)母亲的维护清白之哭

“我家有一个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这次的哭音与往日不同。事实上,她对于媳妇们的怄气,是一忍再忍的,忍得太累太辛苦了才会大哭,而这件看起来很小的事,却使得她气得大哭,为什么呢?显然是五叔的信口雌黄损害了母亲的名节。在封建社会,“寡妇门前是非多”“身死事小,失节事大”。作为一名年轻的寡妇,如果任由流言传播,就玷污了自己宝贵的名声,也是对亡夫、对儿子的最大的侮辱,所以她一定要“大哭”,甚至于要大闹,当面大声质问,证明自己的清白。至此,那个一向温婉多礼、和蔼可亲、少言寡语、忍气吞声的母亲已变了,变身为浑身是刺的“斗鸡”,不为自己的清白名声拼出个结果,誓不罢休。
总之,这“哭”字当头的母亲,用一次又一次的“身教”,教引儿子做人之道,使他一步步完成“人”的教育。在作者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胡适的母亲,在这位母亲的身上,我们发现了更多的优点:识大体、顾大局、以柔克刚、刚烈守节。但是,你不觉得这些优点很熟悉么,从岳飞母亲的身上,从孟母的身上,甚至于在名著《红楼梦》里的李纨身上,从《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的母亲、大母的身上,我们同样找得到类似的光芒,而这些人又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母亲,中国母亲,中国传统母亲。
胡适用自己质朴却深情的笔为我们完成了母亲肖像的刻画,于无声处透情怀,母亲所做的一切无不散发着中国传统女性悠远的馨香,无不蕴含着中国传统母亲伟大的情怀。
而编者为年轻的学子们选入这篇课文,让学生们感受到别人的母亲是如何如何地好,但更想要年幼的孩子们在感动之余找到母亲在自己心中的位置。正所谓是当局者迷,独生子女的身份,早已让儿女享受惯了,甚至于都感觉不出来这是一种享受,而只是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就像每天都要吃饭、睡觉、呼吸一样,接受着这似空气般包围自己、无孔不入的爱;而不明白这世间还有一个词语叫“感恩”。而父母呢,因为孩子少,更是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眼前的这一个孩子上。所以,对于“不知道感恩”和“主动奉献不需要感恩”的这一对,笔者认为,是时候了,是必须叫醒的时候了。
2011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有一个女孩叫孟佩杰,她是感恩的代表,是全中国人应该看齐的标杆。人生很漫长,人生的作业也不止有一项,其中感恩是重要一项,不论是面前尚显稚嫩的面孔,还是我们教师自己,都应当学会,更都应当做好。
笔者想借用《我的母亲》最后一句话:“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我们认真读过这篇文章,我们都必须学会感谢我们的母亲,不管她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教育我们,我们都必须学会感谢母亲。
(周玮 江苏省运河中学 2213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