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学习如何进行探究性语文学习

更新时间:2024-02-06 点赞:24187 浏览:10878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创新思维方式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呢?有关专家指出: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及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就是探究性学习。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是探究性学习所关注的三个目标,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笔者根据探究性学习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兴趣性、可行性等原则,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如何进行探究性语文学习方面,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诱导发现法

诱导发现法的特点是通过科学的诱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从而达到使学生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善于发现的目的。在学习《祝福》一文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诱导,杀死祥林嫂的凶手是谁?然后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讨论。同学们结合课文,搜集材料,旁征博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探究,终于发现凶手是: 一是祥林嫂自己。祥林嫂所代表的是饱受封建礼教压迫却无从反抗的弱势妇女群体,她本性中的顺从安分是导致这场悲剧的因素之一。二是鲁镇的居民。他们是鲁迅笔下看客形象的代表,他们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一直都是冷漠的,最后甚至是嘲讽的态度。祥林嫂从他们身上汲取不到同情,更消磨了她寥寥无几的活下去的信念。三是“我”。我代表着具有软弱性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对于祥林嫂的问题总是支支吾吾不给予明确回答,这也是杀死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四是封建礼教,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杀手”。代表人物鲁四老爷,他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老监生,他在礼教思想的支配下自觉不自觉地一次次打击祥林嫂,使她的精神逐步走向崩溃,直至走向死亡。封建礼教导致了以上四个“杀手”的出现。

二、辩论探讨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实践的主体。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为任何一个学生到学校来学习语文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学生带到课堂上来的有他生活中的经验,我们尤其要注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和经验。对课文《孔雀东南飞》的鉴赏,笔者采用了辩论探讨法。在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时,在理顺了文章的思路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刘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亲”这一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问题一出现,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分为两大阵营进行辩论探讨。一方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是忠贞不渝的,两者既然有“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而且为之不惜以死抗争。虽然在同母亲的第一次交锋中,焦仲卿无奈地接受母亲的安排而遣兰芝归家,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度毒害的文弱书生的懦弱性格,但从原诗最后“自挂东南枝”更能看出他为了爱,也敢于背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训的勇气,他们真挚的爱情和焦仲卿的叛逆精神正是刘兰芝能够回来的保证。而另一方同学则认为:刘兰芝作为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身上始终闪耀着自尊和自强的光芒,这种光芒在婆婆眼中自然是“举止自专由”的锋芒,成为被驱遣的理由。如果要回来,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的尊严,在婆婆的统治下忍辱负重。可以想象在漫漫光阴里,熬去的不只是如花的容颜,磨去的还有人性的棱角,而这一切刘兰芝是绝不会去做的。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提出了自己全新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对此笔者进行了表扬。这种先展示观点,再辩论探讨分析的方法,跟那种直接把标准答案交给学生的教法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三、自学导评法

为了避免教师唱独角戏,学生看热闹的情况发生,笔者在学习古典小说时,尝试了自学导评法。例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笔者事先印发了脂砚斋点评《红楼梦》有关资料。课前选取一部分作示范,要求学生在课前试着对其余部分进行评点(每人或每组可评点一部分课文内容)。课堂交流中,学生还可以对脂砚斋评点和其他同学的评点进行再评点,并说明理由。这种做法符合学生思维的显露过程,以发展学生思维品质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的新课程理念,也符合探究性活动教学的要求。对于刚刚踏上文学鉴赏门槛的学生来说,这种旨在评点的探究式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尽管文学鉴赏崇尚“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是它毕竟还有一些起码的规律,不是仅凭直觉随意乱说就行的。

四、异同比较法

比较本身就是探究,就是一种思维方法,比较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可以是源于:论文 范文www.618jyw.com
内容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表达方式、语言技巧方面的比较。比如,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教师可以设问: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语言清新又天真风趣,而在《声声慢》中却是那样的哀苦无告、黯然神伤?学生通过比较探究,得知这与作者的经历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有关。在比较探究中,除了同一作家的文章可以进行比较外,不同作家的文章也可以进行比较。比如对同一单元的四篇文章,我们除了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联系每篇文章的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彩进行品味以外,也可以指导学生比较探究不同文体对语言的不同的要求。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从时空上作纵向或横向的比较,比如对不同国别不同时期的诗歌、散文、小说的比较等等。

五、知入知出法

知入知出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思考问题,这是拓展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有时,学生的思考似乎脱离了课本内容,但是笔者认为,这才真正体现了探究性学习开放性的特点。例如《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它不但塑造了阿Q这一世界文学画廊中的不朽形象,批判了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国民劣根性,而且以巨大的时空穿透力走向世界,影响未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式的革命党。” 鲁迅先生的话不但指出了作品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为我们教学《阿Q正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基于以上思考设计这样两个探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思考问题。 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