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厌学浅探中学生厌学语文情绪形成及改良策略

更新时间:2023-12-26 点赞:27422 浏览:12218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是让学生充分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言文化素养的最重要最系统最直接的环节。中学生应把握机会努力学好文化知识,上好语文课。可客观现实却不容乐观,中学教育阶段,学生厌学语文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从厌学语文的含义、厌学语文的表现、厌学语文情绪形成的原因和应对策略四方面分析,进一步推进中学生厌学语文情绪预防和矫治的研究。

一、厌学语文的含义

厌学一词含义模糊,至今仍无科学的权威解释,厌学语文更无系统的定义。“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百度百科上给出的解释是:“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顾名思义,厌学是由浅入深,由内而外,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系列排斥学习的活动过程。厌学语文也即从单纯的厌恶语文情绪发展到厌学语文的心理,从内在的不喜欢语文发展到外在的排斥语文课业,从情感上的厌恶语文发展到行动上的不听语文课不做语文作业等等。

二、厌学语文的表现

当前中学生厌学语文的表现可用“四不”来概括,即不集中、不主动、不满意、不积极。
(一)不集中
语文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发呆,不认真听讲。爱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时不时的看表等下课。更甚者课堂上睡觉、看小说、照镜子、玩手机。
(二)不主动
对学习语文缺乏主动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强。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复习巩固,作业偷工减料,字迹潦草,考试马虎对待甚至。
(三)不满意
厌学语文的学生一般语文成绩处于中下游,是老师眼中不受重视的中等生、差生。很多学生便破罐子破摔,把学不好语文完全归咎于老师教得不好、学校比较烂,从而对语文老师对学校不满意,故意顶撞老师扰乱课堂秩序。
(四)不积极
一系列的厌学语文情绪和行为不仅会导致学生语文成绩下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心理。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学生通常会伴有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如一上语文课就开始紧张、焦虑、恐惧,谈到语文学习就害怕,看到语文作业就心烦,听到语文考试就害怕。

三、厌学语文情绪形成的原因

厌学语文情绪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可以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方面分析。

(一)社会因素

1.语文无用论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百无一用是书生”等老一套思想深入人心。语文学科在很多人看来成了可有可无的科目。“语文无用论”为厌学语文的学生提供了调节心理平衡的精神慰藉,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一步一步放松了语文学习。

2.就业严峻

现在很多文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很严峻,这些信息传递给中学生,他们便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即便学好了语文以后还是找不到工作,学了也白学。这种态度和价值观在有意无意中使学生的语文价值观产生偏差,必然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松懈和排斥。

(二)学校因素

1.课程安排

语文课,从小学开始便是主课,因而被安排的次数较多。学生从小到大几乎每天都在上语文课,加之语文默写考试频繁,学生对语文的新鲜感早已磨平殆尽,厌烦感便会油然而生。

2.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一般包括四个方面: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养。”[3]教师高尚的师德和健康的心理素养能感染学生,亲近学生。学生也会“爱屋及乌”,因为喜欢语文老师而喜欢上语文课,产生“晕轮效应”。正如《学记》所述“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其上课的质量。语文课包罗万象,语文教师便需要博古通今知晓中外,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会对语文融会贯通,上课才能深入浅出收放自如,学生才会如沐春风,听得津津有味。而事实上,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本应该赏心悦目的课堂内容,被老师压缩肢解,取而代之的是对考试内容的投机取巧。语文课枯燥乏味,学生怎能不厌恶?

3.学科性质

语文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成绩提高比较慢,很多学生便会认为努力学习语文和随便应付语文学习后考的分数相差无几,经过一段时间后便会失去信心。其次,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不能直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课堂脱离生活,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势必造成学习语文不积极。

(三)家庭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叶茂盛,开花结果。”因而,学生的家庭状况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关键因素。首先,很多家长自身的文化素养不高,势必不能给孩子良好的语文辅导,更别说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文学氛围了。其次,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急于求成,尤其在语文成绩上看不到明显的提升,便会加紧督促,过分施压,造成孩子对语文甚至对学习的反感。

(四)个人因素

1.气质差异

气质类型学说认为,“每一种体液都具有热—寒、干—湿两种性质,不同人体内占优势的体液不同,因而有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粘液质。”[4]通常多血质和胆汁质的学生比较热情活泼,好动甚至有时暴躁,因而上到语文这种“静态”学科,便会不自觉地走神。语文课相对于其他学科较枯燥死板,所以这类活泼好动的学生便会厌恶语文。相反,抑郁质和粘液质的学生比较忧郁伤感,对于文学类知识会比较感兴趣。

2.兴趣不足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5]人对有兴趣的事物会表现出强烈的积极性,并会产生肯定的积极情绪。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就会推动他努力学习语文,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并且广泛涉猎和语文相关的知识。

3.动机不强

“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即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内驱力是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刺激。例如当学生产生对语文知识的需要,而这一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学生便会产生一种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语文知识,最终使需要得到满足。厌学语文的学生经常看到语文就头疼,往往怀着“语文无用论”的心态,因而很难产生想要主动学习语文的内驱力。“诱因指能引起学生的外部刺激或情境,是学生趋向或回避的目标。”[6]诱因分为正诱因(如老师的夸赞、奖状等)和负诱因(如老师的批评、惩罚),很多语文成绩中下等的学生缺少老师的夸赞和鼓励,自然缺少正诱因。而对于老师的批评和惩罚等更是毫不在乎,怀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所以正诱因和负诱因在这些学生身上几乎都不起作用。

四、厌学语文情绪的应对策略

“扬汤止沸,不如去薪。”处理问题,治标不如治本,因而要改善学生的厌学语文情绪,学生自身的调节是关键。而和学生有直接关联的是语文老师,所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以在采取有效的改善策略上,师生必须共同努力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寓改于新,融入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7]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这要求教师必须突破以“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束缚。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正确把握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课中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使用多样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让权给学生,让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后可组织和课文相关的竞赛活动,如演讲、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故事会等,给枯燥乏味、死板陈旧的教学内容注入新鲜活力,让语文课堂朝气勃发。

(二)寓疑于学,激发动机

1.激发学生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8]这便要求教师能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语文教学中,通常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三种设疑策略:
(1)精妙导入。如果教师一开始就能以一个新颖的导入把学生引进课堂,就可以迅速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思维就会跟着积极活跃起来,教学便处于主动状态。
(2)学习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内容。例如,学生都知道苏轼是豪放派词人,教师在教授婉约派诗词的时候可以穿插其婉约派的词(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当学生接触到“相反”的知识时,便会主动地去思考探究。
(3)提出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如上到鲁迅的《孔乙己》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讨论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这类问题答案不唯一,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既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调动了其上课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2.合理有效强化

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各类有效的强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1)让学生自己制定课堂目标。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实验都表明,学生把总学习目标划分成小的课堂目标和单元目标后,对学生有激励作用。这样学生才会真切地清楚每节语文课自己想要学到哪些知识。
(2)奖励和赞美。语文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加枯燥和感性,需要学生静下心来仔细揣摩,慢慢品味,急功近利的心态只会让学生浮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给予学生鼓励和赞美,甚至物质上的奖励。让学生在一种温和的课堂中,温暖的气氛下学习,势必会事半功倍。
(3)每个人都是榜样。“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发现,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在自己身上会产生间接的强化作用。”[9]而当这个榜样是自己时,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便会陡然上升,起到了直接强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值得其他同学学习的方面,增强语文成绩差的学生对语文的信心,激发其想要把语文学得更好的动机。
(4)良性竞争。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例如,教师可以在语文成绩差不多的学生中故意夸奖赞美某一位学生,这一举动便会引起其他学生的“羡慕”、“嫉妒”,唤起他们的斗志,促使其更加努力学习、积极表现,争取下一个被夸赞的是自己。

(三)寓学于践,提升兴趣

语文教学应兼顾听说读写和综合性学习,而很多语文老师把课堂教学仅限于听和读,缺乏了最基本的实践因素,所以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10]开展专题学习实践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
在语文实践上,教师可以和学生“约法三章”:如果学生都能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考试成绩有进步等等,便会奖励他们实践活动,这样便能引发学生的间接兴趣。
厌学语文情绪的形成,不仅影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文学素养的提高,更甚者会影响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和传承。厌学语文情绪是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顽疾,如何改善学生的厌学语文情绪,除了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外,更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厚的学术研究和一线语文教师不厌其烦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傅安球,聂晶,李艳平等.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2,(01).
杨平.中小学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07).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8][9]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10].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1]陈新颖,花蓉.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与展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
(曹兰 四川南充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6370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