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美育试论语文美育过程与原则中心

更新时间:2024-01-19 点赞:6577 浏览:2207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语文审美教育的过程是语文教育和审美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过程中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审美实践活动;语文审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需要以一定的美育原则指导并规范学生的这种审美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审美活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语文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语文美育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情景进行感知、体验、理解、鉴赏,以此得到审美享受和认识美的过程。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规律帮助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一、帮助学生感知美

所谓感知美,就是使学生形成稳定的注意品质和阅读佳作的习惯,尤其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因为观察是审美的起点,是感知的源泉。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地从枯燥的语文教材以及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发现可以感受到的、引发情感共鸣的文字,并由此得到熏陶和想象。因此,教师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品词析句、反复咀嚼,并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从文中感知美、发现美,从而达到寓感知于阅读过程中。语言只有通过感知才能再现具体形象,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字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在诵读中进行审美的感知,让学生还原情景、形成立体感知,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临其人的审美感受。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晚唱,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指导学生反复品味这段文字,可以发现其句式错落有致,语言色彩鲜明,音韵相对,字面也相对。这首诗用简短的文字表现了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

二、引导学生理解美

理解美就是人们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特征理性把握的审美能力,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审美心理活动,是一种理性的直觉。美感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不是感官刺激,而是对美本质的理解。叶圣陶认为阅读作品最紧要的是让学生“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偏有独创成功的快感”。他认为学生理解美要做到:其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们对美丑善恶评价的出发点和认识不同,也就形成了各异的理想和情操,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同样是对酒的理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审美体验,而曹操的《短歌行》中,曹操以酒言志,以酒抒发人才之思,抒发自己安社稷、救苍生的政治理想与宏伟抱负。其二,运用已有的审美经验。语文美育中的审美经验包括一定的语文知识经验也包括社会生活经验。审美理解不仅依赖知识,也依赖经验。缺乏相应的语文和审美知识就很难和审美对象联系起来。生活经验对审美理解也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生活经验才能展开审美想象和感受,审美理解也才有了基础。例如学习曹禺的《雷雨》,如果不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剧情内容、戏剧冲突等,就很难理解《雷雨》这部名著的艺术内涵。其三,激发情感体验。作品的文字既是认识的符号,也是情感的信息。作品中的文字,包涵着作者不同的情感态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文本信息所记录的外在的事物和形态,来理解和体验渗透在作品中的作者的情感生活和规律。通过讨论学习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像叶老所说的那样,让学生在课文中发现“宝石”,“增添赏美的兴趣”。

三、指导学生鉴赏美

鉴赏美就是人们对审美对象的欣赏、鉴别和评判,它要求人们能够对审美对象的性质、类型、形态以及价值加以区分。
(一)发挥想象。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发挥想象、再现想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神思”作了形象的描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刘勰所说的神思,就是想象力。所谓想象,就是再现记忆中的印象或是对印象加以扩大或组合。作家写作是对生活的复现,读者鉴赏是对生活的复归。在感知表象、训练语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文本所描写的各个形态有机联系起来,进行合理的组合和创造,进而呈现出一个栩栩如生、完整统一的形象,这是鉴赏之关键所在。如《沁园春·雪》中所描述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由此诗人们就会联想到北国风光的一派豪迈景象,夹杂着英雄的气概以及诗人的壮志凌云。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草草阅读,不加入审美想象力,就无法体会其中的美感。
(二)再现形象。艺术的再现不是对实物的完整呈现,而是一种感性形象的再现。再现往往不在于逼真,而是与原物相似,甚至胜似。即便是虚幻的感性认识,再现的是真实的生活,它也有欣赏的价值。例如白居易的《风竹》中描述:“举头忽看不似画,低头静听疑有声。”这种幻觉和虚像同样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和共鸣。再现形象要从课文整体上把握。如鲁迅的《药》,整篇文章由买药、吃药、议药、药效等几个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只有把各个部分有机联系、组合起来,才能完整、系统地把握其中的美学意义。

四、培养学生创造美

创造美是人们关于审美对象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的实践。创造美的过程是人类对自我生活的一种本能的、自由的、积极的美化活动。
(一)要在阅读中培养创造美的基础。在作者与读者这对辩证关系中,作者及其作品起着主导作用,对读者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起指导和示范作用。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而且要引导学生按照作者的写作意图欣赏教材,进而提高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和理解美的能力,也可以为学生的创造美奠定基础。
(二)在训练与表达中培养创造美。说话课与写作课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主要途径。“因为表达可以使思想定形,使感情深化,一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本身也随着提高了。”模仿也能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茅盾曾说过:“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形成创造美的能力,要从模仿入手。在数次的模仿过程中,学生能逐渐掌握创造美的规律的各种形式,包括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技巧。学生在从仿写到创作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从而能更从容摘自:学术论文翻译www.618jyw.com
地表达美和创造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参加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个人的视野,增长个人的见识,为创造美的能力的形成积累原始材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从生活中汲取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发挥个人想象,激发写作的灵感和,诱发学生创造美的情感。 源于:论文摘要怎么写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