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学改革对外国文学教学革新一些深思怎么

更新时间:2024-01-04 点赞:6994 浏览:2219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当前,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社会的发展进步与多元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密切,高校师范类教育面临空前挑战,而站在学科领域前沿的外国文学,在为学生建构立体知识体系,形成多维视角,全面了解世界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用和价值,然而纵观全国大部分高校,外国文学教学面临着诸多相似困境,需要该课程每位教学工作者认真思考并找到真正适合学生的应对策略。

一、比较意识的引入

跨文化语境下,任何一种文学不可能孤立存在和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文学间的相互影响也在日益加强,这就决定了外国文学教学比较意识引入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更好地理解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各方面的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原因;另一方面,外国文学在地域、文化、宗教等领域都与中国文学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自身的独特性,也正是这种独特性无形中拉开了与学生的审美距离,只有将中国文学纳入参照比较的坐标系,才能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开拓想象空间,从而更好地汲取西方文学精粹,提升审美鉴赏力。
如在讲授古希腊神话时,可以与中国古代文学进行比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产生过很多美好的神话,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如果说中国神话里蕴藏的民族精神是“义务本位”的话,希腊神话民族精神的核心则可以理解成“个人本位”,前者宣扬克制、奉献,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性的真实,而后者则强调个人的尊严和荣誉,显得宏大活泼,当然,中国古代的抒情诗也有着西方文学在当时难以企及的艺术成就,如《诗经》和《楚辞》,在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上也有着高超的艺术技巧,笔者在教学中举了《诗经》中《卫风·氓》的例子,吟诵“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表现女子在被心爱的人始乱终弃前后心理对比的诗句,学生会跟着教师一起诵读熟悉的句段,产生共鸣,最终引出欧洲与中国古代文学各自在不同方面的造诣和成就。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如源于:论文格式要求www.618jyw.com
何组织安排教学,采用何种方式教学,常常引发教育工作者的广泛探讨,而教师的“授课风格”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当然,教师的性格、语言表达习惯都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的授课方式迥然有异,有舒缓,有,但不论哪种方式,充沛感情的融入与否都会被学生敏锐捕捉,一旦激发则能很好地带动学生,使其在充满美感的语言律动中得到享受,否则,再精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都可能因此受到影响。当然,教师不能徒有形式美,必须具备深厚的知识修养和前瞻意识,如若二者兼具,相信会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习惯于机械地被动接受,以考试合格为最终目标,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死板、压抑。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可将学生分成若干课题小组,提前布置思考题。如在讲授莎士比亚经典悲剧《李尔王》时,可预设开放性命题,让学生思考作品内涵,在课程中预留一定时间,由课题组派代表结合本次课程内容和课下研究成果进行课堂展示,教师在展示过程中围绕学生讨论加以引导,介绍用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权主义等多种文学批评方法解读《李尔王》的研究成果,拓宽学生视野,引发学生讨论,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素材、做好铺垫。另外,在进行作品阐释时要尽量找到与现实的接合点,如在讲授“浮士德难题”时,学生对于这样一部久远的诗剧会产生心理上的距离,但若与学生分享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则会瞬间拉近其与这部诗剧的距离,产生共鸣。
传统纸媒时代的教学受到网络多媒体等新兴资源的冲击,课堂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黑板、粉笔、教科书”的三点一线,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突破了传统单调的讲解模式,使教学活动变得立体生动,基于此,教材与网络、影视资源的整合变得迫在眉睫。现如今,图像和影像所造成的视觉冲击更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期待,它在对传统纸质文学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又可能掀起读者重读文本的热潮,这种趋势已不可阻挡,那么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就要合理地加以利用。由于多种原因,学生更倾向于采用这种方式走近作品,其优势不言自明,但另一方面,影视作品属于对原文本的再创作,必将融入导演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为达到最终效果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剥离原作内核,甚至在某一点上与原作精神背道而驰,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作品时予以纠正和引导,还原其真实性。既可以让学生观看整部影片,也可以在课件中截取经典片段,如对《哈姆雷特》中的大段独白进行针对性的阐释。另外,为给学生带来全方位多角度的审美感受,还可以加入由作品改编的歌剧或音乐剧,如比才的《卡门》和2013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音乐剧电影《悲催世界》。当然,多媒体等影视资源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不能代替作品本身,真正的华彩部分,还要回归于对文本的深层解读,这才是文学的要旨。

三、评价机制的改革

评价机制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外国文学教学的实施效果,传统教学通常采用标准化试卷的评价方式,这种方式在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有一定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它遏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个性的发挥,学生按照所谓的标准答案照本宣科,应付考试。外国文学教学只有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才能逐渐扭转这一局面,缩小期末闭卷考试所占比重,减少考试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使其带着兴趣轻松融入到学习中,通过教师布置作业,由学生组成的课题小组课下查找相关资料,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同时,锻炼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利用课堂互动对思考后的问题进行阐释,将阐释后的内容整理成文字并做出相应课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课件制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当然,对于具体的考核方式可以灵活掌握,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外国文学话剧的创作,尝试对名著名篇进行改编,亲身体验角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将上述多元化评价体系纳入学生最终考核,将会使外国文学课散发新的活力。

四、人文精神的培养

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则会影响其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判断,甚至变得悲观、消沉,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未来普遍感到迷茫,虽然他们也试图为就业做着种种准备,但现实的阻力让一部分学生选择放弃和逃避,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产生“学习无用”的消极思想,缺乏主动性,更何谈接近文本。“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灌输。”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巧妙地将思想道德体系的建构蕴含于作品中,而不是简单从作品的主题思想生成所谓的道德寓意,否则将流于说教,拉大作品与学生的距离。
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外国文学已不仅承担着传统纸媒时代的审美净化功能,面对高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变革及网络、影视等新兴媒体的冲击,外国文学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开辟新的道路,寻找新的方向,努力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找到最佳结合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外国文学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学科优势,与此同时,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学术水平,扩展理论视野。当然,具体的改革实施过程必定会与理想发生冲突,如何坚持并转化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惟有此,才能最终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外国文学教学改革进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史默琳 河北省 张家口学院初等教育系 0750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